1、先來欣賞一下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這裡描述了九個意象:①枯藤,②老樹,③昏鴉,④小橋,⑤流水,⑥人家,⑦古道,⑧西風,⑨瘦馬。
這九個意象完全是價值中立的事實呈現,但是放到一起,就立即形成了一個確定性的意象。
我們就立刻感受到“詩人沒有說任何話,但他已經全說了”。
以上這種“要素匯聚以後湧現的東西”,我們叫做“意義”。
當這些物理意義上的實景平列在一起的時候,就產生了一種心理意義上的景象:中國美學的“意境”。
2、再來講一個我親身感受到的事情。
有一次語文考試,題少,時間長。答完後,百無聊賴中,我一直盯著一個字看,結果越看越不像了。
當然了,字還是那個字,沒有任何改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看的越久,關注的就是組成這個字的要素。
而我們平時認字時,看的是這個字的整體形態。它是各個要素合成的一個類似於事件的東西。
3、我有一個朋友,他是做諮詢工作的。
如果有人找他做諮詢,他一般都能高屋建瓴的幫別人分析,給出靠譜的意見。
而看自己的事情,就像被困在事情裡了,只看眼前得失,輸贏,利益。結果是昏招頻出。
有個哲學家說:我們看世界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瞪著眼”看。
一種是“眯著眼”看。
“瞪著眼”看的是要素和細節。
“眯著眼”看的是事件和整體。
這也和蘇軾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我們把要素看的越清楚的時候,事件往往就越不清楚。
而要素誰都能看出來,只有從中看出事件、看出“趨勢”的人,才是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