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們中國非常重大的一個傳統節日——重陽節,也稱“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重九節”、“老年節”。
為什麼叫重陽節呢?因為在中國古老的經典《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皆陽,兩九相重,所以稱為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民間在當天有登高的節日習俗,所以又叫登高節;因為民間有插茱萸、賞菊花的節日活動,所以又叫茱萸節、菊花節;到了現代,又成為法定的“老年節”。
重陽節的形成、發展、延伸,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先秦時代。《呂氏春秋.季秋紀》中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透過這段文字的記載可以發現,在當時九月農作物豐收的時候,已經有了祭祀天地、祭祖的活動。另外,重陽這個名詞,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屈原《遠遊》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宮兮”的詞句。到了唐朝時期,重陽節就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每逢重陽節,宮廷、民間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慶祝節日。
在南北朝時期,有關重陽節的習俗,開始和驅瘟避禍的傳說聯絡了起來。其中最有名的,普遍被後人所接受的,就是桓景避災的傳說,出自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志》。
相傳,桓景是東漢時期汝南地方的人。當時在汝河內有一個瘟魔,經常出來害人,很多人因它喪命。在其中的一場瘟疫中,桓景的父親和母親,也被奪去了性命,桓景自己也差點喪命。後來在鄉親們的熱心照顧下,桓景幸運地存活下來。病癒之後,他決心訪仙學道,為民除害,於是,便辭別了父老鄉親們。
桓景訪遍東西南北的名山高士,最後跟隨仙人費長房遊學多年, 小有成就。在九月的某一天,費長房告訴他:“明天是農曆九月初九,你的家鄉會有災難,你要趕快回去,讓鄉親們做絳色布囊,裡邊裝上茱萸,系在臂膀上,登上高處,飲菊花酒,這樣就可以免除災禍。”
桓景按照師父說的去做,帶領鄉親們登上了高山。到晚上回去時,看到雞犬牛羊都已經暴死。費長房聽說了以後,就告訴他,這些家畜已經代人受過災難了。從此以後,每到農曆九月初九,民間登高避災的風俗,就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