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中國人的飲食體系中,“醬”擁有廣闊的舞臺。在不露聲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麼,醬最初是什麼做成的?《說文解字》:醬,醢也。從肉從酉,酒以和醬也。就是說最初的醬是用肉做的,所以古代時醬也叫“醢”。張岱的《夜航船》中記載:燧人氏作肉脯、黃帝作炙肉、成湯作醢。
周朝時,可供食用的醬種類已經非常多。《周禮·天官冢宰》記載: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就是說,食醫掌管調和王的六種飯食、六種飲料、六種牲肉、各種美味、百十種醬類、八種珍餚。可以看出,這裡說的僅醬類就百十種,可見當時對醬有多依賴。
但依賴歸依賴,古人也不是亂吃的。孔子當時在《論語•鄉黨》中就說過:不得其醬,不食。就是說放的醬不對了,那就不吃。主要是吃個講究!煮雞時,加入醬醬;煮魚時,加魚子醬;煮鱉時,加醬;吃肉乾時,配以蟻醬;吃肉羹時,配以兔肉醬;吃糜肉切片時,配以魚肉醬;吃魚切片時,配以芥子醬;吃生糜肉時,配以釀醬。
古人做醬,非常講究時令。東漢大尚書崔寔《四民月令》載:正月,可作諸醬,肉醬、清醬。四月,立夏後,銅魚作醬。五月,可為醬。上旬楚狡切豆,中庚煮之。以碎豆作‘末都’。至六月、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可作魚醬。南北朝劉駿《四時詩》:堇茹供春膳,粟漿充夏餐。瓟醬調秋菜,白醝解冬寒。可以看到,葫蘆做的醬可以調秋天的菜。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有作醬法的記載,豆醬做法:用春種烏豆,春豆粒小而均,晚豆粒大而雜。於大甑中燥蒸之。氣餾半日許……大綠豆黃三鬥,曲末一斗,黃蒸末一斗,白鹽五升……十日後,每日輒一攪,三十日為止。雨即蓋甕,無令水入,水入則生蟲。每經雨後,輒須一攪。節後二十日飲食;然要百日始熟耳。
同樣記載的做肉醬是這樣:牛、羊、鹿、兔、生魚,皆得作。細銼肉一斗,好酒一斗,曲末五升,黃蒸末一升,白鹽一升,曲及黃蒸,並曝幹絹簁……明日周時,醬出,便熟。若醬未熟者,還覆置,更燃如初。臨食,細切蔥白,著麻油炒蔥令熟,以和肉醬,甜美異常也。對選料、用鹽、多少天都有詳細的記載,說明當時的制醬技術已經完全成熟。
醬,是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食物。這裡不能說成是調料,因為古代吃醬並不是當成調料吃的,純粹就是當成一種食物,或者是當成一種菜吃,簡直就是無醬不歡。要知道宋朝以前,炒菜都是很少的,那主要吃什麼菜?就是醃製或者是蒸煮,但這些方法做出來的菜都需要東西去調和,醬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味頭。
即便到了現代,人們的味覺,依然保持著對醬品的依賴。發端於明末清初的賒店魏氏牛肉醬,能夠穿越百年經久不衰,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老魏家的易佰福牛肉醬,堅持手工制醬、自然發酵工藝,堅持原產地食材和綠色無新增。一瓶易佰福醬品,可以看到千年中國醬的影子,可以吃出地道的中原醬品滋味。
醬者,百味之將帥,帥百味而行。如今,老魏的易佰福牛肉醬,已經形成易佰福黃牛肉醬系列、易佰福香菇牛肉醬系列、易佰福杏鮑菇醬、易佰福辣椒醬系列等多款品類。無論是各種麵食米飯,還是各種葷素菜式,都能透過易佰福醬品激發出絕妙的味道。從某種意義上說,易佰福正是古今醬品“調鼎鼐、率眾味”的一種完美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