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山歌哎
這邊唱來那邊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
不怕灘險彎又多」
每次聽到這首《山歌好比春江水》都會忍不住去想,怎樣美麗的地方才能孕育出這麼絢爛動聽的旋律?那裡又住著怎樣善良的人們?他們又是在怎樣的心境下唱出了這首歌?又是誰聽了這首歌后沉醉在美麗的山鄉呢?
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播電視局、廣西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的三集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開啟了一次關於廣西民歌的獨特旅程,其中就包括了《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首廣為傳唱的民歌中「不怕灘險彎又多」的由來。
看過《山歌好比春江水》,就一定會愛上廣西民歌。
追根溯源,愛上廣西民歌的源遠流長
紀錄片第一集《源遠流長》追根溯源,用豐富詳實的資料展示了廣西民歌文化和民族化的源遠流長。
廣西,形態多樣的地貌,豐富多彩的語言,獨特的風土人情,別具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孕育了異彩紛呈的民歌,幾千年來,八桂大地上歌聲延綿不斷。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早在春秋時期,就誕生了有典籍記載的越人最早的民歌《越人歌》,據研究考證,唱詞的發音跟今天的壯侗語系發音特點相似。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運用了「賦、比、興」的修辭手法,其中,在廣西民歌中「興」也就是先言他物的手法也是源遠流長。
還有,唐高宗永淳元年的石碑上「清琴響亮,韻雅調於菱歌」的記載,四六聯山歌中融合的「駢文」特點使其流傳至今,還有從祖輩傳承下來的土俗字歌本……廣西民歌始終是歷史長河中璀璨明珠和文化瑰寶。
源遠流長的歌聲中有人們的生活,有愛情,更有英雄,歌聲中還有民族的歷史,有文化的積澱,更有傳承的力量。從這個角度來看,用春江水來「比」山歌,確實再準確不過了。
經典再現,愛上廣西民歌的絢麗多彩
「這些民歌旋律也太好聽了吧,婉轉悠揚,像鳥鳴,像山泉,像林風……」
「只有這樣的山水之美,這樣的民族文化,這樣的生產生活狀態,才能孕育出這麼自然動聽的歌聲」
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中再現了一曲曲經典的廣西民歌,並將演唱時的場景進行了實景呈現,即賞心又悅目。
拋撒秧苗時唱起四六聯山歌,情人見面時唱起勒腳歌,採八角休息時唱起三頓歡,敬酒時唱《壯族敬酒歌》,紀念始祖時唱《布洛陀經詩》,還有待嫁瑤族姑娘們的《繡嫁衣》, 一首首自然動聽的民歌與一個個真實的生活場景結合的非常自然和諧,呈現出來的是廣西各族人民對生活無比的熱愛。
至於這首廣為傳唱的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改編自流傳於廣西中部的《石榴青》。《石榴青》其實是一首姑娘送情郎上戰場的勵志歌,歌詞中「不怕灘險彎又多」延續了民歌原先堅毅和無畏的精神。
就是這樣,廣西民歌的絢麗多彩不僅僅是指優美動聽的旋律和營造出的悠遠意境,其背後的故事和精神核心更能打動人心。
獨特視角,愛上廣西民歌的與時俱進
從過去唱到未來,從高山流向海洋,從鄉間傳往世界,廣西民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在與時俱進。
土地革命時期,為了發動群眾,韋拔群把革命道理寫成山歌,在大山裡點燃了革命的火種,他領導的農民武裝後來成為百色起義的主要力量。在革命道路上,山歌陪伴廣西子弟兵走過烽火燃燒的歲月,桂北民歌,東蘭民歌,到處傳唱感人的英雄故事。
現在,讓廣西民歌跟隨社會潮流流行起來是很多人正在努力做的事。莫掩策是新一代的壯語音樂人,古老的民歌是他的靈感來源,創作出了《月亮》等優秀作品;韋晴晴是一名壯族歌手,在民歌的滋養下,登上了世界的舞臺。
建黨百年來,民歌充分表現了廣西少數民族群眾生活的巨大變化和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進一步樹立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因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族人民有了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才有了民歌更進一步的繁榮發展。
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已經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慶祝建黨100週年重點紀錄片」片目,成為建黨百年主題作品中的「一抹亮色、一道特色的風景線」。
1號結語
依田唱田歌,靠山唱山歌,傍水唱漁歌。
跟著音樂紀錄片《山歌好比春江水》,聆聽一曲民歌,感受一段故事,體會一段情感,浸潤一種文化,身雖未動,心卻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