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明初時期,有一個博覽群書、學識淵博的文學家,名叫陶宗儀。之所以提起這個人,是因為在他身上發生過一個令人難以置信又耐人尋味的故事。
陶宗儀進士落榜以後,就回到家鄉一邊種地一邊教書。在種地的休息時間,陶宗儀常常坐在田邊看書,看上一會兒就會到不遠處的樹上摘下幾片葉子,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和所見所聞寫在樹葉上。
等到一片片樹葉上都寫滿了字,陶宗儀就把樹葉放在大樹下晾著,等到收工回家的時候,再把這些樹葉貯藏在瓦罐中,又把這些瓦罐埋在屋後的大樹下。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陶宗儀收集、貯藏的瓦罐竟然多達數十罐。後來,陶宗儀的學生們把瓦罐挖了出來,把陶宗儀記錄在樹葉上的那些資料進行整理、修改,編寫了一部長達三十卷的《輟耕錄》。而這部《輟耕錄》,也成為了後人研究元史的重要資料。
陶宗儀的這個故事,正是成語“積葉成書”的來歷。
之所以說這個故事令人難以置信,是因為在幾百年前的古代,如果沒有特殊的技術和方法,那一片片樹葉早就腐爛了,又怎麼能夠儲存多年,以至於等到陶宗儀的學生們從泥土中把樹葉挖出來,再整理上面的文字?
之所以說這個故事耐人尋味,是因為“積葉成書”這個故事,表現了年代更久遠的《道德經》中的一個智慧,而這個智慧,正是我們大多數現代人所缺失的。
《道德經》裡面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不用翻譯,想必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積葉成書”首先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不管我們幹什麼事業,都講究一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凡是成大事者,都是從小事上、從細節上,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老子所在的春秋時期,和陶宗儀所處的元朝末年,中間隔了一千多年。但即使如此,陶宗儀的故事,同樣還是驗證了老子總結的這個智慧是可行的、通用的。
不過可惜的是,與陶宗儀所處的時代又隔了幾百年的當今時代,很多年輕人卻領悟不到《道德經》所講的這個智慧了。
不信你看看朋友圈,或者看看網上的一些言論:說起願望,他們都希望“一夜暴富”;說起健身和減肥,他們都希望餓上幾頓就把體重減下來;說起學習,他們總是去報“速成班”;就連閒暇時間看一部電影,他們都要開“倍速模式”……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很多人太著急了,不知道“慢”字才是人生應有的狀態。
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七次,直到考中秀才的第二年開始,人生才開始像“開掛”一般,考中舉人,又高中進士,直至出將入相;
毛竹在人類的精心照料下,四年的時間也不過長了幾釐米,但從第五年開始,便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生長,僅用6周的時間就可以長到15米的高度。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生活就是這樣,你越是爭分奪秒,越是鑽營忙碌,到頭來往往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只有像水一樣,細流涓涓、滴水穿石,才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林。”當你做事的時候,不去在乎得失,只是去做;當你前行的時候,不去糾結遠近,只是去走。你就會慢慢發現,你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到達了你想到達的地方。
浮生若夢,幾十年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又何必那麼匆匆忙忙、慌慌張張?只有像陶宗儀那樣,踐行《道德經》中的智慧,讓自己慢下來,不急不躁、不亂不濁,心平氣和地去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細細地品味生活,你才是真正的生活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