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龍
在客家人的習俗裡,非常尊重亡人,入土為安是對死者最大的安慰,然而在得多客家人的地方卻盛行一種喪葬習俗叫“撿金”:亡者以薄木材料為棺,淺埋入土一二尺,以使屍體快速腐朽。三五年後(只取單數),子孫在八月初一這一天請人揭墳開棺,將屍骨腐肉洗淨,按坐姿置骨架於高約二尺、直徑一尺的陶甕內,俗稱陶甕為“金壇”,稱裝骨於金壇內為“撿金”。金壇內以硃砂撒於骨上,並書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封蓋深埋於家族墓地,立墓碑,客家人將這種風俗叫“亡人起身”。這些骨頭每一塊都要按照順序完整地放在‘金壇裡,如果把膝蓋上的那塊骨頭放反了,行話叫“跪金”本來是坐著很舒服的,變成跪著很辛苦的,那家子的風水就不好了。撿金的人一定要看清楚,在上世紀贛南和廣東都常常可以看到山上到處是壇罐之類的安葬穴……
很多人都不瞭解為什麼要以此種葬法:如果要追根溯源秦漢之爭的南越王。話說南越王后人當年被迫向秦漢之爭的勝者獻降書,帶著萬分的不情願舉家來到贛南這塊當時的荒地,當時為了忍辱負重,南越國眾人相擁而泣,場面十分湊慘:南越王當場盟誓:一定要把所有的子民帶回故里,可是因為水土不服,死亡很多人,南越王下令將亡人暫時下葬,待兩年後,用陶罐將屍骨按次序裝好,置於山頂外露處,兩個用途:一監督大家發奮圖強,用最快的速度以戰勝國的身份迴歸故里,二是一旦舉國迴歸,迅速將自己的親人屍骨帶回家鄉,堅決不留在他鄉……
於是在客家人活動的地方,多了一個生計“撿金”。時過境遷,最終南越王沒有實現夢想,“撿金”的習俗傳承了幾千年,現在的人們只知道客家祖先是南越王,而“撿金”的由來卻鮮為人知了……
供稿:長征源民俗博物館羅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