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人物眾多,脾氣秉性千姿百態,然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性格的呢?今天我就為大家揭開這百年疑案!
林黛玉的“才”與“真”:林黛玉影射被“裁”的皇帝朱由檢,裁=才,因此作者著重塑造林黛玉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之“才”。因名崇禎,禎=真,因此林黛玉的另一個性格特徵是“真”,不遮不掩,想說就說,敢愛敢恨,處處流露“真”性情。“真善美”是歷來文人推崇備至的美德,這也是林黛玉被讀者魂牽夢繞喜愛備至的原因。
寶釵(皇太極)攻城略地“得”到中華,得=德,於是作者大加筆墨寫其虛偽的“德”,探春影射鄭成功,鄭=箏,於是探春與風箏便有不解之緣,如此之類,不勝列舉。
黛玉既然影射崇禎,那麼透過崇禎的亡國血淚看黛玉最著名三首詩--葬花吟,桃花行,柳絮詞,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葬花吟---“吟”之謎?
葬花吟和黛玉(崇禎)血肉相融,感人至深又催人淚下?每個字每個基因都關乎漢民族的屈辱與傷害。
黛玉葬花=崇禎葬華,不但有亡國的惋惜,更多對林黛玉之性格格局能力不足之批評,用這個“吟”字更是對大金國殘暴禽獸行徑之控訴!吟=口+今=口+金,崇禎葬送中華與金人之口。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
明媚鮮豔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中華飄零,朱明江山被斬斷,明媚-大明統治的時光美好而短暫,漂泊--國家永遠在大清之水淹留漂泊,一朝國破山河碎,崇禎殉國默默吊死煤山無人知,怎一個淒涼了得!處處包含對大明亡國的惋惜!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作者也在嗔怪黛玉(崇禎)對神州的傷害,一半“憐惜”一半“惱恨”,對其多疑與誤殺,中金人奸計失落中華之砭諷!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日日月月,暗指大明無時無刻不在被“清風”霜劍凌逼,風=清風,霜=大清之水,“青燈”“冷雨”則處處指大清之暴虐殘酷!
黛玉明確表示了對大清之水的厭惡!寶玉見黛玉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笑道:“來把這個花掃起來,撂在那水裡。”林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
然而事與願違,中華終究還是泡在“髒的臭的水裡散亂飄零。
桃花行---“行”之謎?
桃花行傳統認為黛玉透過鮮豔明媚的桃花和人之孤獨悲傷映襯對比,塑造了一個孤獨、憂愁、哀怨、傷感的少女形象!
然我透過多年研究發現,此詩絕非如此簡單,是黛玉(崇禎)在大金大兵壓境,逃華難民悽惶無助之下悲憤交加的心理狀態。
桃花行=逃華行,槍聲炮聲廝殺聲甚至已經傳到皇宮,敗亡已經如此迫近,行---行走,逃離之悽惶場面。
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
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
東風有意揭簾櫳,隔簾訊息風吹透---皇宮外大清在進攻,難民哭爹喊娘亂紛紛逃離中華,東風(大清)有意擒簾內之龍,亡國的訊息已經傳入皇宮。
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影蘸胭脂冷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則更為露骨,金盆進水=大金大清進中原,香泉影蘸=明清之戰,胭脂冷=刀割大明。一聲杜宇春歸盡=一生盡,指崇禎上吊,鐮龍=殺龍!
故寶玉說,此詩為黛玉方能做,因黛玉曾經離喪,作此哀音!黛玉的離喪=崇禎離國與吊死之喪!此詩為黛玉(崇禎)泣血心觴,令人肝腸寸斷!
柳絮詞,“詞”之謎?
暮春降至,姐妹們無聊,看階前柳絮飛舞,於是相約填詞。黛玉的《唐多令》:
粉墮百花州,
香殘燕子樓。
一團團逐對成求。
飄泊亦如人命薄,
空繾綣,說風流。
嫁與東風春不管,
憑爾去,忍淹留。
眾人看了,俱點頭感嘆,說:“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
為什麼用柳絮“詞”,詞=辭=辭別中華,絮=“續”,皆是亡國之音,中華被匪盜分割,李自成張獻忠大金,一團團像螞蟻逐隊來求(入侵),亡國無人能救,任憑中華淹沒在大清這片水裡--忍淹留!
中華即亡,由誰來續呢?自然是寶釵(皇太極),“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
蜂團蝶陣亂紛紛。
好風頻借力,
送我上青雲!
賊兵蜂團蝶陣亂紛紛攻來---薛蟠薛蝌之流蛇鼠蟲蟻皆來侵擾。大金憑藉各方力量與離間之計,終於建立大清,青雲=大清。
論文筆,此詩未必勝過黛玉詩,然結合歷史,大家都只能說“自然是這首為尊。”畢竟寶釵(皇太極)完勝崇禎!
寶釵續華野心由來已久,甚至嵌在金鎖上“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繼=續。正是寶釵的“得華”“吃華”“續華”,愈發映襯出黛玉的“葬華”“逃華”“被續”之不甘眼淚與迴盪史書間的徹骨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