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36年12月的西安事變,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蔣介石帶著“剿匪”的心飛往西安,卻經歷了他人生中最危險的一次“督戰”,張學良、楊虎城毅然發動“兵諫”扣留了來陝督戰的蔣介石,逼蔣抗日。事後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而發動這次“兵諫”的張學良、楊虎城也各自迎來了不同的人生結局。
張學良陪同著蔣介石從西安回到南京,隨即遭到了扣留。蔣介石秘密軟禁張學良,以報自己心中之仇。此後張學良被蔣介石從大陸帶到臺灣,遭到了蔣家兩代人的軟禁,直到蔣經國去世後,張學良才恢復了自由。但抗日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蔣介石也曾答應恢復張學良自由,只要張學良能夠答應他三個條件,張學良在聽完這三個條件之後果斷拒絕了,由此也導致了他此後被囚禁半生。蔣介石給張學良開出了什麼條件,張學良為何要拒絕呢?今天曆史求知所就來帶大家一起了解蔣介石和張學良之間的恩怨。
蔣張恩怨,糾纏半生
張學良和蔣介石的恩怨還要追溯到1928年的6月,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乘坐著專列匆忙從北京返回他的老家奉天,張作霖這次回東北,是在眼見著蔣介石率領著北伐軍逼近京津,大勢已去之後選擇離開北京退守東北。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上臺,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1927年8月蔣介石被國民黨各派系聯合威脅下野,蔣介石黯然離開國民黨最高寶座,遠赴日本,這期間他與宋美齡結婚,取得了買辦資產階級和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援,重新以勝利者的姿態在1928年初通電覆職。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蔣介石決心發動二次北伐,一統中國,而其他國民黨各軍閥也有意擴充自己的力量,皆有北伐之意,於是國民黨中各派軍閥在相互利用、相互爭奪的基礎上取得了暫時的妥協。
張作霖
北伐的目標就是已經被張作霖把持的北洋政府。1928年4月7日,蔣介石下達總進攻命令,各路戰事同時發動。張作霖的奉軍在北伐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自知大勢已去的張作霖逃離北京返回老巢奉天,而奉軍主力也開始向關外撤退。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30分,張作霖的專列抵達皇姑屯車站附近的三洞橋時,一聲巨響過後三洞橋中間一座花崗岩的橋墩被炸開,張作霖的專列也被炸燬。奄奄一息的張作霖被送到了瀋陽的“大帥府”,臨死前留下一句遺言“叫小六子快回瀋陽。”
張學良成為了東北大地新的掌控者,但年輕的他又怎麼可能如他的父親張作霖一樣老奸巨猾,遊走在日本人之間。7月1日,張學良通電停止戰爭,開始與南京國民政府洽談合作事宜。國民政府勸說張學良改旗易幟,而日本則威逼張學良在東北“獨立”。張學良不懼日本的武力威脅,毅然於1928年底發表通電,宣告東北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二次北伐結束後,緊接而來的就是國民黨內各軍閥與蔣介石的爭權奪利,蔣介石與各路軍閥展開了大規模的混戰,一時間中國剛剛完成了形式統一,就又陷入了軍閥混戰當中。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後,張學良成為了交戰雙方激烈爭奪的物件,張學良的態度是反對內戰,但他並沒有明確表態支援哪一方,也沒有居中調解,他更多地是要考慮到東北軍的集團利益。
在取得了蔣介石保障東北軍利益的承諾後,張學良才明確表態支援蔣介石,同時出兵入關實行武力調停。最終蔣介石徹底打敗了對其威脅最大的軍事力量,而東北軍也隨之得到了華北的地盤,東北軍的入關造成了邊防的空虛,專注於華北事務也給了日本以可乘之機。
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派遣東北軍入關,而在一年後的同一天,1931年東北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東北易幟結成了張學良和蔣介石的合作關係,而中原大戰之後兩人的關係更上一層樓,蔣介石有著濃重的封建傳統思想,他為了拉攏張學良,於是提出與他結拜,此後兩人稱兄道弟,關係看起來十分融洽。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更不用說張學良表面上與蔣介石是上下級關係,但實則是各自獨立的軍政集團的盟友關係,蔣介石的國家領袖一職,也只是形式上的,伴隨著外國侵略者的虎視眈眈,地方軍閥的擁兵自重,各種矛盾在剛剛經歷了戰亂洗禮的中國大地迅速地發展起來。張學良和蔣介石的蜜月期也隨著日本對東北的侵略而告終,兩人的恩怨也不斷升級,這一切還要從九一八事變開始說起。
東北事變,分歧初起
由於中原大戰後大批入關的東北軍沒有回防,張學良為了討伐石友三再度徵調部分東北軍精銳入關,這導致了東三省兵力的進一步空缺,日本侵略者圖謀東北久矣,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而此前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爭端的意圖就越發明顯,蔣介石在1931年8月16日發給張學良的電報中稱“無論日本軍隊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可以說此時的蔣介石和張學良心中都想的是對日妥協退讓,只當這只是一次和往常一樣的摩擦衝突。張學良和蔣介石可謂是盟友關係,但蔣介石在名義上還是國家領袖,因此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張學良向蔣介石發去電報,詢問如何應對,蔣介石主張不抵抗,以和平的方式,依靠外交的方式解決。因此東北軍不抵抗的命令雖然是張學良下達的,但也是得到了蔣介石的支援和認可。
蔣介石在1931年9月21日下午在南京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日政策。會議最終決定“由國民政府與中央黨部分別釋出告全國同胞書,要求國人鎮靜忍耐,努力團結,準備自衛,並信賴國聯公理處斷。”蔣介石在9月21日晚的日記中寫下“雪恥……餘主張:日本佔領東省事,先提國際聯盟與非戰公約國,以求公理之戰勝。”
而在1931年9月23日蔣介石發表的《國民政府告全國國民書》中稱“希望我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衝突。”可以說從九一八事變發生前到發生後蔣介石一直都是秉承著不抵抗的政策,對日極盡妥協,並且一如既往地將重心放在對紅軍的“圍剿”上。通篇看去,皆是不能戰、不抵抗,退讓、妥協。日本侵略者對於中國垂涎已久,這是日寇的侵略野心所決定的,但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不抵抗態度助長了日寇的侵略野心,更是讓日寇一步步得寸進尺,最終爆發了1937年七七事變。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東北軍未發一槍退入關內,致使東北淪陷,從此張學良揹負罵名,而張學良也對蔣介石的妥協政策深感不滿,逐漸與蔣介石有了分歧。1933年熱河戰役爆發,面對日軍的進犯,12萬東北軍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僅僅12天熱河就全部淪陷,一時間舉國震驚,1933年3月8日,張學良被迫引咎辭職“出國考察”,等到1934年張學良回國後,蔣介石派他到陝北“剿共”。
一路潰敗的東北軍已經暴露出了軍事上的無能,軍心渙散,在與紅軍多次交戰之後,傷亡慘重,而廣大的東北軍也早就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心生不滿,正是因為不抵抗,東北軍才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唾罵。張學良逐漸與蔣介石在抗日問題上產生了更大的分歧。
和張學良不同,楊虎城出身於貧苦家庭,早年曾堅定地跟隨在孫中山先生左右,極其擁護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1927年蔣介石瘋狂舉起屠刀時,楊虎城在共產黨身上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他毅然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然而彼時國共徹底決裂,中國共產黨在蔣介石的屠殺中受到嚴重打擊,因此當時對所有的軍閥都持不相信的態度。而在紅軍進入陝北之後,楊虎城還贈與陝北紅軍槍支彈藥,支援抗戰。在楊虎城的影響下,張學良的思想逐漸發生了轉變。
楊虎城
軟禁半生,一生功過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此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將面臨怎樣的局面。張學良和楊虎城共同向蔣介石面諫,均遭到蔣介石的拒絕。蔣介石命令張、楊立即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就將其部隊分別調往福建、安徽。
12月9日,中國共產黨組織大規模群眾遊行示威,國民黨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學生引起了群眾的激憤,他們決定到臨潼直接向蔣介石請願示威。蔣介石強令張學良鎮壓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向學生開槍。張學良接到命令後來到遊行隊伍中,極力勸說學生回去,學生們高喊著“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而張學良則向群眾表示在一週內將以實際行動答覆學生的要求。
1936年12月11晚,蔣介石邀請張學良、楊虎城參加晚宴,談笑間蔣介石宣佈了換將的任命書,命令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剿共”任務。次日即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西安事變正式爆發。西安事變得爆發是張學良在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同時又受到了蔣介石的逼迫才決定發動的,他不是為了反對蔣介石,僅僅是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多方努力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而張學良決定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向世人表明他發動西安事變一不爭權二不奪利,純粹是為了共同抗日。
蔣介石回到南京後隨即就派人扣押了張學良,並做出了審判。此後張學良就失去了自由被蔣介石秘密軟禁了起來。但張學良心中堅信自己有一天能被放出去,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是為了抗日,只要抗戰取得了勝利,那麼蔣介石就沒有理由再扣押張學良。
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蔣介石榮獲了巨大的讚譽,他被視為是中國的抗戰領袖,在國際舞臺上也與羅斯福、丘吉爾同臺,但他這一切還要拜張學良所賜,如果不是張學良逼迫蔣介石抗日,說不定蔣介石可能會徹底在不抵抗的道路上走下去,淪落到與汪精衛一樣的下場。
1946年迫於各方壓力,4月9日蔣介石在貴陽黔靈公園秘密會見了張學良,張學良畢竟是促成抗日統一戰線的功臣,於國於民有功,蔣介石沒有理由再將張學良關押起來。蔣介石給張學良提出了三個條件,如果他能做到就還他自由。這三個條件分別是:一承認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是上了中共得當,二交出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發給他的密電,三自由後必須出國。
張學良聽罷果斷拒絕,他發動西安事變是他和楊虎城商討決定的,與其他人無關,而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的確是按照蔣介石不抵抗的策略下的決定,最後張學良並不想旅居海外。這三個條件張學良都沒有答應,蔣介石於是將張學良的扣押地點從重慶轉移到了臺灣,繼續對張學良進行軟禁。直到蔣家父子相繼去世,1990年張學良才全面恢復人身自由,而此時的他早已經是風燭殘年的老人。2001年張學良去世,享年101歲,西安事變改變了張學良的人生,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而由於西安事變,張學良為中華民族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從一槍不發的賣國將軍到團結抗日的民族功臣,張學良一生功過在歷史上已經有所定論。
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本期內容的朋友點贊評論關注支援一下吧,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