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中華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打敗美國野心狼。”
1950年10月19日,年輕的志願軍指導員麻扶搖,在同來自全國各地的中華兒女一道,肩負祖國的神聖使命,踏上抗美援朝的征途時,寫下這樣一首出征詩。不久後,他的心聲被稍作改動,譜寫旋律,在全軍乃至全國傳唱,成為我們今天熟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
經典的旋律,推開記憶的閘門。
71年前,鴨綠江。一江寒水,風波驟起。美國悍然發動對朝鮮的全面戰爭,並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在毛澤東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毅然決定從挽救朝鮮危局,保衛我國安全,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這一根本立場出發,克服一切困難,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朝軍隊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於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這個由志願軍繳獲的、滿是彈孔的鋼盔,已在歲月的流逝中,遺失了更詳盡的歷史資訊。但它見證了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槍林彈雨,見證了志願軍戰士的
英勇無畏、浴血奮戰。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71年後,和平年代。烈士紀念日這天,全景展現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的電影《長津湖》正式上映,一舉創造多箇中國影史第一。正如《解放軍報》所言,影片中“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志願軍官兵英勇無畏、浴血奮戰,用血肉之軀、無畏鬥志、勝戰智慧、犧牲奉獻展示了‘最可愛的人’的壯美形象,彰顯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書寫了中國軍人不可戰勝的英雄傳奇”。
英雄傳奇不僅僅出現在大銀幕,作為記憶收藏之地的博物館,銘記和珍藏了更多真實、詳盡的英雄足跡和感人事蹟。正在天津博物館展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文物展”中,就有不少展現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的文物和事蹟,其中不乏一級戰鬥英雄楊連弟,革命烈士曹俊、郭寶珊、張樹仁、趙文秀等。他們犧牲時,都不過20、30歲的年紀。跟電影裡的雷公、張小山一樣,他們出生入死,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獻出寶貴生命,為的就是讓作為後代的我們可以不再打仗。他們的故事值得被銘記。
楊連弟1919年生於天津市北倉鎮。1949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在修復隴海鐵路8號高橋時,他勇敢地攀上40多米高的橋墩,提前完成修橋任務,榮獲“登高英雄”的光榮稱號。1950年10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鐵道兵團第1師第1團第1連任副連長。在朝鮮戰場上,他多次出色完成搶修鐵路大橋的任務。在搶修清川江大橋時,他帶領一個排12次搭設浮橋,並創造出“鋼軌架浮橋”的方法,保證了正常施工,使幾次中斷的大橋順利通車。1952年5月15日,他在清川江大橋指揮連隊架橋時,被敵機投下的定時炸彈彈片擊中頭部,光榮犧牲,時年33歲。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追授他“一級戰鬥英雄”的光榮稱號。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的光榮稱號和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各1枚。他生前所在連隊被命名為“楊連弟連”。為紀念楊連弟,鐵道部命名隴海鐵路八號橋為“楊連弟橋”,並建立紀念碑。
1952年楊連弟烈士在朝鮮戰場使用的軍用工具挎包,藏於天津博物館。
志願軍戰鬥英雄楊連弟烈士在英雄模範代表會上給同志們寫紀念冊的照片,藏於天津博物館。
曹俊1934年出生,天津市人。朝鮮戰爭爆發後,參加志願軍,1953年7月犧牲於朝鮮戰場。
抗美援朝烈士曹俊生前所用的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贈的紀念冊,藏於天津博物館。
郭寶珊1925年生。天津市人。生前在志願軍66軍後勤部汽二連服役,擔任志願軍66軍後勤部汽二連文化教員。1951年1月在朝鮮定州距宣川犧牲。
張樹仁湖南省人,1925年1月出生。1951年6月參加志願軍,生前為67軍199師597團9連戰士。1953年5月犧牲。
趙文秀天津鐵路分局天津機務段乘務員。在朝鮮榮立集體大功一次、小功二次。1951年3月,在一次執行運輸任務時,遭遇敵機轟炸,壯烈犧牲。
向英雄致敬,他們永遠是“最可愛的人”!
編輯:媒體中心 李晶
監製:黨委副書記 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