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日報網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胡春娜
這幾年位於鞏義洛汭地區的雙槐樹遺址很火,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雙槐樹遺址西邊還有更加靠近洛汭之地的花地嘴遺址,花地嘴遺址是夏代早期的遺址,有學者研究認為,這裡可能是“后羿代夏”之後,夏國君太康的五個弟弟困於洛汭作《五子之歌》的地方。
9月4日,記者一行從鞏義稍柴村跟著導航一路向北,找到了花地嘴遺址,在這片看似平常的莊稼地下面竟然埋藏著那麼多的秘密。
考古遺址一般以遺址所在的村莊命名,但是花地嘴遺址稍有例外。花地嘴遺址最早是在1984年發現的,當時它不叫花地嘴遺址,因它所處位置的土地歸水溝村民所有,所以定名為“水溝遺址”,現《中國文物地圖集》上仍登記為“水溝遺址”。由於當地村民都把這塊地叫花地嘴,為了更確切的表示遺址位置,1992年以後,就把原來的“水溝遺址”更名為“花地嘴遺址”。
2001年至2007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相關單位先後對花地嘴遺址進行多次調查與發掘,共發現重要遺蹟有:環壕、祭祀坑、房址、灰坑及陶窯。出土有骨、石、蚌器、陶器、玉器、硃砂繪陶禮器、諸多動物骨骼及農作物顆粒。花地嘴的環壕和祭祀坑非常重要,共發現四條環壕和環壕東南大門,四條環壕中的內三條相距頗近,均為圓角方圓形,每條環壕的寬度也不一致;最外一條環壕距內三條環壕較遠,距離為150米左右,此條環壕較寬,剖面為梯形,表面寬度約16米左右,深約8~9米。四條環壕與外界的連線通道均在東南部位,並且都在一條西北——東南方向的直線上,這裡的缺口應該是東南大門,只是由於破壞嚴重,尚未發現確證的城牆跡象。大門附近有多個祭祀坑,主要為不規則的近圓形,系多次祭祀形成,發現其中有數具人骨、動物犧牲骨骼和各類器物。
2006年花地嘴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被列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專案之一。
花地嘴為什麼如此引人注目?
根據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的研究,花地嘴遺址的年代和位置特殊而重要。在河南龍山文化和偃師二里頭文化之間,在嵩山周圍存在著以新密新砦遺址為代表的新砦期遺存,也有人稱之為新砦文化,也就是夏代早期文化。有學者認為,新砦期遺存是文獻所記“后羿代夏”至“少康中興”時期的夏文化,它的發現和被確認,證明“后羿代夏”是確實存在的歷史真實。新砦期遺存以前發現的主要分佈在嵩山、萬安山以南,花地嘴遺址是在嵩山以北發現的第一個新砦期遺存,它的發現使學界對嵩山、萬安山以北地區的新砦期遺存更加重視,後來果然在多個遺址內發現了新砦期遺存。
花地嘴遺址發現的文物數量眾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墨玉牙璋和硃砂繪陶甕。
花地嘴遺址出土的墨玉牙璋曾代表鄭州市進入過“十大古都重寶”的評選。2003年考古發掘玉璋出土時首端向上,略向西南傾斜,其北側有一人骨架。坑內數層填土褐、白相間,顯然繫有意而為。此玉璋出土以前,在河南所出的玉璋時代最早的為二里頭文化三期,花地嘴玉璋的時期恰與龍山文化晚期及關中石峁文化早期時代相當,是學界諸多學者所認同的玉璋最早出現的時期。花地嘴玉璋器形完整、製作工藝嫻熟,造型別致,從已發表的牙璋材料中,未見有造型與其一致者,是中原地區目前發現的具有明確出土層位的、時代最早的玉璋。
硃砂繪陶甕出土時已是碎片,分別散落在相距很近的東西兩個灰坑中,坑內有火燒跡象。經過復原,兩個陶甕都有器蓋,器蓋上也有硃砂繪圖案,器身上硃砂繪變形的神像圖案。硃砂繪陶甕具有明顯的東方文化元素,其上的神像有專家認為是“北斗神”,它在洛汭地區的出現有可能與早期夏史的有關事件有聯絡。
顧萬發的研究成果表明,花地嘴遺址是新砦期遺存的代表性遺址,新砦期遺存是“后羿代夏”時期的文化,“后羿代夏”至“少康中興”所經年代不超過百年,這和花地嘴遺址的使用年代是相吻合的。根據歷史記載,“后羿代夏”後,太康失國。《史記·夏本紀》中有“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一說,也就是說,后羿代夏後,夏王室有可能避居到了洛汭一帶。《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是中國最早的一首詩歌,是禹的五位孫子、啟的五位兒子就“太康失邦”而作的一組悲歌、悔歌、壯歌。中康繼位後,都城遷移到斟鄩,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在偃師二里頭一帶。
本文來自【河南日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