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能在亂世中站穩腳跟,最終三分天下在漢中稱帝。完全是因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不過正如漢朝蕭何一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蜀漢的興起和敗落也正應了“成也孔明,敗也孔明。”然而《左傳》中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諸葛亮在輔佐劉備匡扶漢室的過程中,也犯了不少的錯誤,儘管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地為匡扶漢室而努力,然而因為他培養了4個錯誤的人,親手葬送了蜀漢的江山。
喜歡看三國的人都會想起先主臨終時對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也就是說劉備勸誡諸葛亮不可大用馬謖,否則可能會壞大事。然而,孔明卻自以為是,在北伐之時,重用馬謖,讓其鎮守街亭,街亭很快被曹魏名將張郃,給攻破了。諸葛亮培養並重用馬謖,也是諸葛亮犯的第一個錯誤。畢竟街亭的失守,孔明得負主要責任,身為人師過分相信馬謖的才能。
而且劉備識人的本領在三國可是數一數二的,諸葛亮不聽勸阻自以為是,導致街亭丟失,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如果換成王平,趙雲,不說能打敗張郃堅持十天半月應該不成問題,諸葛亮也不致於倉惶撤回蜀漢吧。諸葛亮任用馬謖和不聽劉備臨終勸阻最終只能含恨終身。馬謖是諸葛亮犯下的不可擾怒的錯誤。那麼第二個錯誤的人選便是姜維,姜維曾跟隨諸葛亮一起北伐。
諸葛亮把自己畢生所學也都留給姜維,姜維比起大師兄馬謖那可是實打實的人才,不僅有勇有謀,而且會打仗。諸葛亮培養他應該是可以扶助劉禪的,諸葛亮也知道自己一生也未能完成的事業,後輩們也不可能匡扶漢室。培養姜維也只是為了能夠保住蜀漢,如果能夠和孫吳聯手或許還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前提是有一個賢明的主人,劉禪又怎能抵得上劉備的才能呢?
雖然劉禪無能,姜維身為蜀國大將軍,又是諸葛亮培養的4人中最有才的,他對黃皓干政也只是提出建議,沒有利用自己的職權直接處置黃皓,從而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而且姜維憑著諸葛亮留下的兵法和神器多次北伐,也沒有佔到一點點便宜,反而被鍾會,鄧艾打得非常被動,而後方的劉禪在黃皓的蠱惑之下並不做任何防禦措施,最終成都在短時間之內被攻破。
而且姜維年年北伐耗盡了蜀國的人力物力,蜀國人也已厭倦了戰事,加上劉禪的無能蜀國人也已經沒有戰鬥意識了,這也才是姜維最後被敵兵所殺。蜀國也成為第一個被魏所滅的國家了。可見諸葛亮培養姜維直接導致蜀國的滅亡。第三個應該便是諸葛瞻,他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死時,為8歲的兒子留下《誡子書》其中有一句話叫:“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意思就是學習是需要一個寧靜的環境,才能學有所成。
然而諸葛亮死後,諸葛瞻便世襲武鄉侯爵位。諸葛瞻因為父親的光環年紀輕輕便已是萬眾矚目,在他17歲時又娶了劉禪的女兒為妻,成為蜀漢的騎都尉,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他和父親一樣真正有才,只是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使沒有真才實學,也不影響他在蜀漢百姓心中的形象。261年,諸葛瞻已經是朝廷的棟樑之材,任衛將軍,並與董厥二人共同掌管蜀國政務。
然而對黃皓專政他居然置之不理,任由黃皓胡來,可見諸葛膽還是沒有父親的才能和魄力。這與諸葛亮的初忠相違背,諸葛瞻和馬謖都是紙上談兵的主,成不了大事。最後便是董厥,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之中有記載,亮稱之曰:“董令史,良士也。”,由於諸葛亮對董厥的肯定,並且有意培養他。在諸葛亮死後,董厥憑著自己的才華,加上之前又是諸葛亮所器重的人。
董厥便被朝廷任命為尚書令。分管蜀漢朝廷的政務,但是董厥在位期間,並沒有履行好他的職責。因為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治,軍事都大不如前,讓曹魏找到機會,一舉殲滅。最主要是後主無能寵信黃皓。此時作為蜀國尚書令的董厥,卻沒有發揮他的才能讓後主遠離黃皓,以致後主越來越寵幸黃皓。公元261年董厥做了蜀國輔國大將軍的位置,所謂輔國那就是輔佐君主。
為其出謀劃策,遠離小人。可董厥倒好好像無事一樣,完全違背諸葛亮培養他的苦心,從另一方面來說諸葛亮培養的4個人,完全是一個錯誤,最終讓他們葬送了蜀漢的江山,諸葛亮若是泉下有知,也會氣得爬起來找他們拼命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