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津湖》的熱映,讓我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再次看到了這場立國之戰的偉大現實意義,也再次回顧了在這場戰爭中不畏艱難、英勇無畏,犧牲自我,保家衛國的志願軍戰士和英雄們,也再次激起了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和同仇敵愾。
曾幾何時,這場戰爭遠離了我們的視線,也遠離了我們的精神家園。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場戰爭留給我們的只剩下了一些模糊的背影。
我們的記憶中只留下了《英雄兒女》中的王成,揹著步話機,站在陣地上,向著戰友們呼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我們的印象中只留下了《上甘嶺》中那些乾渴的嘴唇,那些為了找水因敵人一梭子子彈而犧牲的戰士。
我們只記得《上甘嶺》坑道中轉了一圈的,卻還剩下一大半的唯一一個蘋果。
我們記住了《我的祖國》這首讓人激情澎湃、蕩氣迴腸的愛國歌曲。
但我們忘卻了其他,我們忘卻了很多很多。
我們忘記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初衷,我們忘記了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如何來的,我們忘記了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犧牲的重大意義,我們忘記了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現實環境。
又曾幾何時,質疑這場戰爭的意義和勝負的聲音此起彼伏,甚至對於犧牲的英雄們的質疑之聲也不絕於耳:
質疑抗美援朝戰爭對於剛剛建國的新中國的意義,質疑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否打贏了這場戰爭,甚至質疑被火燒死的英雄邱少雲是否存在,還有的人打著醫學的名義,質疑在生理狀態下,失去意識的人能否做到一動不動。
這些聲音質疑的不僅僅是這場戰役,而且是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的質疑,是對中國人民在任何困難絕境之下展現的智慧、意志力和勇氣的質疑。是對我們自己血液和筋骨中與生俱來具有的“勇敢、勇氣”的質疑。
是的,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但是中國人的精神和血液中也從來不缺乏“勇氣”。為了我們道德和禮儀中的“仁義禮智信”,為了維護我們的“忠孝節義”的民族氣節,我們從來也不惜用“勇敢和勇氣”與敵人拼死一戰。
這就是中國人的“勇”,這就是中華文化中的“勇”,這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亮劍精神”。
一、春秋戰國時期,為了“仁義禮智信”的“勇”
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認為“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信”,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
在《論語.憲問》中提到:“仁者必有勇。”在《陽貨》中又說到:“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而在《子罕》中更是講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春秋戰國時期,湧現了很多以“勇”著稱的人物。
1、豫讓漆身吞炭,以勇氣成就了“義”,名傳千古。
春秋時期的豫讓,為了報答智伯對他的知遇之恩,在晉國被趙魏韓三家分晉,智伯被滅門後,尋機找趙襄子報仇。他用漆樹汁塗遍全身,使得面板潰爛成瘡瘍,又將火炭吞下,燒壞了自己的嗓子,使得自己的聲音變得讓人認不出來。然後去接近趙襄子,刺殺他以為智伯報仇。
儘管豫讓最終刺殺趙襄子沒有成功,但是他為了替國士待他的智伯報仇,不惜漆身吞炭的勇氣,讓人敬佩,他用自己的勇氣為“義”這個詞做了最好的註解。
而在長津湖戰役中,九兵團十幾萬志願軍戰士,餓著肚子,忍著極寒,潛行趕路,悄無聲息將美軍團團圍住。
當戰役發起時,很多衝鋒的戰士腳都凍壞了,卻以驚人的毅力,用一種扭曲的姿勢跌跌撞撞衝向美軍,將敵人打得潰不成軍。這種勇氣和毅力,在不可能的條件下打贏的這場戰役讓世界戰爭史學家都感覺到不可思議,讓我們觀看影片的人也禁不住淚流滿面。
2、唐雎流血五步,以勇氣面對強大的秦王,毫不退讓。
《戰國策●魏策》講述了“唐雎不辱使命”的歷史故事。
戰國後期,秦國已經成為唯一一個大國,其餘六國要不就被攻滅,要不就岌岌可危,面臨滅亡的危境。秦國基本上已經統一六國了。所以,秦國的氣焰很高,對其餘的國家可以隨意羞辱。
安陵國當時是一個方圓只有五十里的附庸小國,秦王以用五百里土地換取安陵國的說辭,讓安陵伯放棄安陵國,安陵伯於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國。
面對秦王的威脅:“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毫不畏懼,針鋒相對:“布衣之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展現了唐雎大義凜然的勇氣和精神。
而抗美援朝戰爭中,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尤其是作為工業第一的強國的美軍,中國人民志願軍毫不畏懼,以極大的劣勢面對強大的對手,毫不畏懼,絕不退讓,勇敢戰鬥。
尤其是長津湖戰役中,條件艱苦,環境惡劣,志願軍又凍又餓,甚至三天沒有吃飯,餓著肚子,從冰雪中奮起,將吃飽喝足,身強體壯的美軍打得狼狽逃竄,潰不成軍。
同樣是面對強大的對手,從唐雎到志願軍,不懼艱難,不畏強暴,勇敢面對,戰而勝之。
這就是中國人民流淌在血液中的“勇”,勇敢無畏,勇猛向前,勇於戰鬥。
二、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這句話是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寫的一段話,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殞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
魯迅還寫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段話是魯迅的文章《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的一段話。
這篇駁論文作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際,反駁了當時社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以及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論,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鬥志。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中就有很多勇敢無畏,為民請命的人,這些人是真正的中國人的脊樑和筋骨。我們所知道的有: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被匈奴囚禁十九年,寧可在北海苦寒之地牧羊,也絕不背叛國家的蘇武。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寧可罷官求去,也要為民請命的鐵骨錚錚的海瑞。
而在近現代史上,為了新中國的建立,為了中國人民擺脫“三座大山”的壓迫,真正獲得解放而犧牲的先烈,更是多的數不勝數。
“刑場上的婚禮”的主角周文雍和陳鐵軍烈士。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共產黨員夏明翰及其一門忠烈。
寫下《囚歌》的南昌起義時號稱“鐵軍”的葉挺團團長、抗戰中的新四軍軍長葉挺。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爾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在獄中寫下《可愛的中國》、《清貧》的方誌敏烈士。
“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願把這牢底坐穿。”的何敬平烈士。
這些烈士,難道他們不願珍惜自己的生命嗎?難道他們不怕酷刑,不懼疼痛嗎?難道他們沒有需要他們照顧和撫育的親人嗎?他們在犧牲之前有考慮過自己的犧牲是否值得嗎?
他們放棄了一切,放棄了生的希望,用自己的犧牲,換取了後人們得到了光明和安寧。
抗美援朝戰爭中,在長津湖戰役中,楊根思烈士在陣地上只剩下他一人的情況下,毅然抱起炸藥包,衝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
這樣年輕的生命,在面對強敵時,在孤軍奮戰時,在抱起炸藥包衝向敵群時,有想過自己個人的生命嗎?有過膽怯和猶豫嗎?
沒有。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彷彿生命對於他輕如鴻毛。然而他的犧牲對於新中國來說,對於我們過著幸福生活的後來人來說,卻重於巍巍泰山。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真的勇士,敢於一往無前,犧牲自我,只為國家和人民的和平幸福和安寧。
三、面對強敵,敢於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
《亮劍》中的李雲龍說過一段話:
什麼叫亮劍.?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麼強大,就算對方是天下第一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
事實證明,一支具有優良傳統的部隊,往往具有培養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優秀軍人的出現,往往是由集體的形式出現,而不是由個體的形式出現,理由很簡單,他們受到同樣傳統的影響,養成了同樣的性格和氣質。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空軍第16航空團-P39飛蛇戰鬥機大隊就產生了20名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王牌飛行員,與此同時,蘇聯空軍某部,施羅德飛行中隊產生了21名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模範飛行員。
任何一支部隊都有自己的傳統,傳統是什麼?傳統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這種傳統和性格是由這支部隊組建時,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他給這支部隊注入了靈魂,從此,不管歲月流失,人員更迭,這支部隊靈魂永在。
同志們,這是什麼?這就是我們的軍魂。我們進行了22年的武裝鬥爭,從弱小逐漸走向強大,我們靠的是什麼?我們靠的,就是這種軍魂,我們靠的就是我們廣大指戰員的戰鬥意志。縱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身陷重圍,但是我們敢於亮劍,我們敢於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亮劍精神就是我們這支軍隊的軍魂!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這段話,可以說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志願軍這支軍隊的最好證明。
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最早的組建開始,就是一支鐵軍,勇往直前,具有“亮劍精神”,這是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所具有的令人敬仰的“軍魂”所在。
從最早的北伐戰爭開始時,周恩來等人決定建立一支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革命隊伍。當年11月21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四團成立,後番號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由葉挺擔任團長,全團2000餘人。
這隻軍隊在北伐戰爭中轉戰千里,連戰連捷,贏得了“鐵軍”的美名,後來成為人民軍隊的重要來源之一。
紅軍時期的人民軍隊,五次反圍剿,兩萬五千里長徵,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用堅毅和勇氣排除重重困難,到達陝北,並逐漸發展壯大。
這一段波瀾壯闊的艱難歷史我們熟知,也正是有了“亮劍精神”,軍魂所在,紅軍在極其艱苦、幾乎陷入絕境的情況下,勇敢的面對強大敵軍的圍追堵截,多次戰而勝之,最終勝利的跳出了包圍圈,到達陝北。
解放戰爭中,我軍在國共雙方兵力懸殊、敵眾我寡的境地下,先後打贏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奠定了勝利的局面,建立了一個真正由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
抗美援朝戰爭中,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處於極端劣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保家衛國,縱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打到最後一個人,我們的軍隊也是逢敵必亮劍,用“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勢,以寡敵眾,以弱勝強,最終贏得了這一場正義的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孤膽英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這些被世界軍事專家都驚歎為“不可能”的戰鬥奇蹟,這些在神劇中都不敢表現的“神仙戰法”,其實就源於我們軍隊中的“軍魂”——“亮劍精神”。
面對強大的敵人,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毫不退縮,機智勇敢,敢打勇氣仗,敢打神仙仗,一個人可以消滅280個敵人;一個人可以阻擊敵人的坦克部隊八小時不能動彈;一個排可以在毫無傷亡的情況下完成必死無疑的阻擊任務;一個12人的偵察班就可以消滅一個團的團部,並且做到無一傷亡。
這些神仙仗,在多數人看來,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我們機智英勇的志願軍指戰員卻憑藉智慧和勇敢完成了這些不可能的任務。
狹路相逢勇者勝,亮劍精神,勇者精神,是我們的軍隊,我們的人民血液中流淌的中國精神,是中國人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和條件下都能夠取得勝利,不斷強大,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寧幸福的精神法寶和成功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