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影《長津湖》熱映,重現了七十一年前發生朝鮮的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
這只是持續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片段。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志願軍奉命出兵朝鮮,為援助朝鮮、保衛中國安全,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生戰爭。幾十年過去,經歷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已至耄耋之年。
近日,南方都市報、N影片記者尋訪了多名在粵抗美援朝老兵。他們對那場戰爭中的片段,依然歷歷在目。
“那年的雪積到膝蓋那麼深”
在電影《長津湖》中,戰士們在零下35攝氏度的冰天雪地裡啃土豆的情節,讓不少觀影者淚目,這也是抗美援朝老兵陳福安曾經的親身經歷。
陳福安1927年出生在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從小經受戰亂與貧窮。1948年,他加入解放軍,先後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1950年10月,他隨所在部隊主動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當時鴨綠江封江了,有些冰塊,我們過江的時候把全部衣服都穿上,棉被折成的襖子也穿上了。南方部隊沒有經歷過這麼冷的天氣,我都想著沒有命回來的了。”
那一年,陳福安參加了為長津湖戰役的勝利奠定基礎的黃草嶺阻擊戰。
“我們負責插到敵人後尾方,切斷他們的退路。他們怕了,就往後縮,我們阻止他,不給他退。”陳福安曾在黃草嶺山頂守山,到換防時大家發現一個班的副班長不見了,“大家覺得沒理由啊,敵人又沒上山來,怎麼會不見啊。”他想,很可能是大風把山上的雪吹下來時,把人埋了。
1950年的冬天,是朝鮮50年來最冷的冬天。
陳福安向南都、N影片記者回憶,由於戰事緊迫,他所在的志願軍從南方出發,沒有抗寒衣物,只有很薄的棉衣和不防寒的草鞋。“在戰役中許多戰士被凍傷,手腳都凍僵了。土豆被凍得像石頭一樣硬,我們用胳肢窩將馬鈴薯捂熱後才能咬得動。”
“那年的雪積到膝蓋那麼深。” 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之中,凍傷凍死的人不在少數。陳福安還記得,與他相識的一位戰地通訊員從雪地裡趕回陣地後,受傷的腳上全是膿血,和鞋裡的冰交織在一起,緊緊黏住,難以脫下,只能用剪刀把鞋和襪子剪掉,再把腳取出。
這樣的嚴寒,96歲的抗美援朝老兵董桂義當時也感受到了。
他向南都、N影片記者回憶,零下四十多度的天氣裡,當他遠遠聽見敵方打槍的聲音時,心裡撲騰得厲害,“但是沒有過害怕的感覺,當槍炮打起來,更不害怕,戰鬥起來以後渾身是汗吶。”但是當戰鬥的火力消退,戰場溫度驟減,“結束了戰鬥以後什麼滋味?那個汗就成了冰。”他說,當時身體抖得像篩糠一樣。
“沒有想過能活著回來”
除了極端酷寒天氣的考驗,抗美援朝戰士還要面對強勁的對手——當時擁有先進武器的美軍。
來自山東淄博、現居廣東深圳的董桂義曾任中國人民志願軍27軍81師241團機槍連班長,曾參與長津湖戰役戰事最為激烈的新興裡戰鬥。在美軍行軍路線上迂迴作戰,切斷前後連線,各個擊破殲滅,是他們當時採取的戰術。
作為重機槍手,董桂義的職責是瞄準敵方開火的地方,掩護志願軍戰士衝鋒減少傷亡。他們曾遭遇美空軍的炮火猛擊,看著汽油彈爆炸形成兩米的大火,著火的戰友用大衣蒙著頭跑出火海後迅速脫掉衣物自救。
陳福安所在部隊使用的武器則是步槍,一個軍插入了美軍陸戰兩個師之間。“美軍開著飛機坦克,他們的衝鋒槍可以連發數十發,我們只能一發一發地開。”
在新興裡戰鬥中,機槍手痛殲敵人。圖片來源:抗美援朝紀念館網站
後來,第9兵團在這片戰場上同美軍浴血奮戰十餘晝夜,共殲敵13916人,予美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殲滅性打擊,打開了東線戰局,並有利保障了志願軍西線部隊的側後安全。
1950年12月15日,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聯合向第9兵團全體指戰員發出祝賀電,祝賀第9兵團殲擊長津湖地區美軍部隊的勝利,對負傷的同志表示慰問,向犧牲的烈士致哀:“你們在冰天雪地、糧彈運輸極端困難情況下,與敵苦戰半月有餘,終於熬過困難,打敗了美國侵略軍陸戰一師及第七師,收復許多重要城鎮,取得了很大勝利。這種堅強的戰鬥意志與大無畏的精神,值得全軍學習。正由於東西兩線的偉大勝利,基本上改變了朝鮮的局勢,迅速地轉入對敵反攻。”
“雖然敵人有著先進的武器,但我們是懷著保家衛國的決心戰鬥的,我們有著無所畏懼的勇氣。我自己當時沒有想過能活著回來,所以我們能贏。”說話時,陳福安眼睛裡泛著光。
“187人的連隊只剩下28人”
“我所在的連隊,上去的時候187個人,打下來剩下28個,我是28分之一。”回憶起幾十年前的那場戰爭,目前在深圳居住的老兵羅達仁對南都、N影片記者直言,在戰場上見過太多生死。
羅達仁。
他曾是45軍135師405團的文化教員,1953年3月5日隨隊入朝,負責向戰士宣讀檔案、搶救傷員、輸送彈藥等工作,曾參與金城戰役——這場戰役的全面勝利,迫使“聯合國軍”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實施停戰協定,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後,羅達仁隨部隊留在了朝鮮,為朝鮮戰後恢復和建設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10月,羅達仁作為最後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撤離朝鮮。多年以後,他與指導員重逢,對方把一本封皮暗紅色、巴掌大小的老式筆記本交給他,委託他作為團史資料上交部隊。那是當初的戰士名冊——連裡活著從朝鮮回國的戰士僅有28人。
目睹戰友的離去,也在老兵董桂義內心留下深深的傷痕。
董桂義還記得,當時為了躲避美軍轟炸,每人要為自己挖出一個長、寬、深約半米的坑洞,當炮火來臨時,蜷縮在裡面相對安全。
但由於長時間的行軍勞累不堪,他的副班長沒能挖到預定深度,躲進去時臉還露在地面高度之上。當轟鳴的炮火漸消,瀰漫的硝煙散開,董桂義和他的戰友站起來時才發現,副班長的頭部已經血肉模糊。在戰場上,他們痛哭了一場,用棉被將副班長包裹後埋葬。
如今,董桂義右腿仍然殘存5枚指甲蓋大小的迫擊炮碎片,但他堅持“能動就動”去公園打門球。94歲高齡的陳福安,手臂被坦克機槍的子彈穿透後再也無力舉起任何重物,他在廣州的家中向南都、N影片記者感慨,祖國的強大讓他可以平靜地度過晚年。
電影《長津湖》片尾有這樣一段話:“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犧牲在戰場,他們當中有千千萬萬個雷公、伍千里、伍萬里……”
當被問及想和後輩說的話時,陳福安沉默了一會兒後說:希望他們記著先人的犧牲,珍惜今天的生活。
出品:南都即時
採寫:南都記者 林子沛 餘毅菁 實習生 陳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