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志 圖片來自網路
1944年3月,九戰區長官部參謀長吳逸志中將調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中將高參,徹底離開了九戰區。作為戰區司令長官的薛嶽如失左右手,可亦無可奈何,誰叫吳逸志犯了蔣介石的大忌了呢!
客觀地說,薛嶽的九戰區之所以能夠在抗戰中立下大功,三次長沙會戰大捷,殲滅日軍逾10萬,這其中固然有著薛嶽戰法應對得當,指揮得力,將士奮勇的成分在內,但作為薛嶽的參謀長,吳逸志的參謀帷幄之功亦不可沒。
在抗戰時期,第九戰區不僅殺敵的戰績居各戰區之冠,司令長官與參謀長的關係之良好亦居各戰區之冠,薛嶽與吳逸志這一對搭檔,一前臺一幕後,一位性如烈火,一位綿裡藏針,在九戰區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使得其他戰區羨慕不已。
可在第三次長沙大捷之後,蔣介石卻突然對本來很看重的吳逸志大為不滿,不僅大發脾氣,甚至要嚴懲吳逸志。
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一切都是源於吳逸志的一份抗戰方略。
第三次長沙大捷之後,不僅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士氣,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的決心,也使得蔣介石在國際上大為露臉。因為此時,無論是在印緬方向還是太平洋戰場,日軍高歌猛進,英美軍隊在日軍的打擊下連連敗退,而此次長沙大捷無疑是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此戰過後,世界各國的報紙紛紛報道中國軍隊的英勇。
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
“際此遠東陰霧密佈中,唯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耀奪目。”
《泰晤士報》社論:
“十二月七日以來,同盟國唯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
因此說,第三次長沙大捷在世界人民面前顯示了中國軍人的英勇不屈的精神,直接促進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迫使西方列強放棄了自1840年以來強加給中國的各種治外法權。
圖片來自網路
但是,在國內、國際上一片歡聲笑語之時,吳逸志的頭腦卻是很清醒的。他認識到,中國軍隊雖然在此役獲勝,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敵強我弱的局面,抗日的相持階段仍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而在相持階段,中國最需要的就是來自外部的援助。因此,吳逸志認為,盟軍不僅要加大在印緬戰區的作戰力度,確保滇緬公路的存在,還要在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和浙江等地區開闢新的戰場,進一步加大對中國戰場的援助力度,只要是中國不被擊敗,中國戰場就可以牽制住大量的日軍兵力,使其不能投放到太平洋戰場,從而確保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取得優勢。
當吳逸志把自己的見解形成為一份《關於美國加強亞洲作戰的方案》,遞交到重慶政府的時候,獲得了包括蔣介石、白崇禧、何應欽、陳誠等一批國民黨大佬們的重視和高度讚賞。
不出意外的話,吳逸志定會以這份方案被重用。
可是,事出反常。吳逸志不僅沒有等來重慶政府對他的獎賞,反而迎來了蔣介石的怒火。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就在這份方案獲得重慶政府高層們一致讚揚的時候,吳逸志自己也非常興奮,這一興奮,就失去了考慮,在沒有徵得重慶方面同意的前提下,就私下透過在外交部工作的連襟,把英文版的方案書提交給了盟軍方面。
不久後,美國總統羅斯福看到了這份材料,並對吳逸志提出的戰略構想讚賞有加,特意給吳逸志回電表示讚許。要注意,這可是私人的回電,並不是透過外交部門的回電。
在此時,吳逸志仍然沒有感到此事存在的危機,在接到羅斯福的回電後,馬上又把羅斯福回電的事情報告了老蔣。
吳逸志原以為蔣介石會非常高興,卻沒有料到,這事卻讓老蔣勃然大怒。這還了得,一位戰區的將領不透過最高統帥部,就敢於私下聯絡羅斯福?
大家此時雖然都是盟軍,可畢竟也僅是盟軍,現在吳逸志沒有透過自己就敢於直接聯絡盟軍,往小了說,是沒把自己這個最高統帥放在眼裡,往大了說,這就是對軍令、政令的蔑視,如果此風不剎住,長此以往怎麼得了?
因此,吳逸志就成為了蔣介石想要剎住這股“歪風”的出頭草。
薛嶽與吳逸志合影 圖片來自網路
客觀地說,蔣介石對吳逸志的處理是有道理的。
吳逸志的戰略構想雖然有利於抗日,但仍需要最高層豐富它的內涵,不僅是軍事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政治方面的。在沒有經過高層對其進行軍事和政治的豐富之後,這份方案是不能拿出去的。
吳逸志雖然是位出色的參謀人員,但畢竟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他根本就不懂這其中的利害關係。當他沒有經過最高統帥部的同意就把這份檔案交給了盟軍,這就意味著國民黨方面再也無法以此方案來要求盟軍盡更多的義務了。
這就像雙方談判,還未開始,己方的底牌就已經洩露,這麼怎麼談得下去?
於是,蔣介石大怒之下,立即下令免去了吳逸志的戰區參謀長職務,交由有關部門查辦。
蔣介石之所以如此惱怒,一方面是惱恨吳逸志對軍令的無視,另一方面是由於他此時正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鬧得不可開交,總想著要把史迪威攆走。
可正是這麼個節骨眼上,自己軍內又出現了不透過官方渠道,擅自和羅斯福聯絡的事情,這更叫史迪威抓住了把柄,更加認為國民黨軍隊的管理一塌糊塗,視軍令於無物。這豈能叫蔣介石不發火?
其實,吳逸志的行為不僅在國民黨軍隊中不能被原諒,放在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都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的發生,蔣介石以此來處理他,並不是什麼嫉賢妒能和猜忌,也不是什麼覺得他目無領導,而是吳逸志確實是違反了軍令。
好在有薛嶽在其中的反覆周旋,吳逸志最後被免了“死罪”,但是他的仕途也就到此為止了。
吳逸志,國民黨陸軍中將,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薛嶽是同學。
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前,吳逸志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留學和辦軍事教育,是公認的儒將。
抗戰全面爆發後,吳逸志進入了薛嶽指揮的第1兵團擔任參謀長,由此開始了薛嶽長達6年的搭班子生涯。
就像前文所說的那樣,吳逸志和薛嶽性格互補,配合默契,在蘭封會戰、南潯會戰、萬家嶺之戰,三次長沙會戰中協助薛嶽屢屢戰勝日軍,獲得了極高的威名。要不是此次一時失了分寸,違令做出把方案交給盟軍的事情,勢必還會立下更多的功勞。如果有其在旁輔佐,薛嶽很有可能不會在第四次長沙大戰中指揮失宜,把一座守了5年的長沙城丟掉。
都說紅花也需綠葉配,薛嶽這朵紅花在失去了吳逸志的這個綠葉配後,再也沒有打出一個像樣的仗來。
在具有龐大將領群體的國民黨軍隊中,吳逸志僅是一個小人物,但卻絕非微不足道,他所處的位置是當時軍力最為強大的第九戰區的核心部位,作為參謀長,吳逸志無疑是稱職的,也是成功的。可惜,由於一次失誤,最終斷送了成為“名將”之路。
圖片來自網路
薛嶽個性太強,在很多時候根本聽不進別人的勸。在九戰區,也就是吳逸志能夠勸得了薛嶽。在吳逸志走後,接任的參謀長趙子立就為此吃了大虧。
要論起趙子立,那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趙子立畢業於黃埔六期,在1938年7月進入薛嶽的第1兵團擔任高階參謀。1939年擔任九戰區參謀處長,是九戰區內僅次於吳逸志的高階參謀人員。
趙子立剛到第1兵團不久,就顯露鋒芒。南潯苦戰,趙子立指出,薛嶽對於74軍的使用是不當的,應該把最精銳的74軍配置在最緊要的金官橋地區,而不是放在尚無敵情的德安地區做預備隊,可趙子立的意見沒被薛嶽接受。
這其中的原因很微妙。
薛嶽雖然是宿將,但也改不了民國時期軍閥的習氣,對自己的基本部隊還是要偏向一些的。在蘭封會戰時,74軍本應得到首功,可卻被薛嶽給了粵軍的64軍。這次南潯會戰,金官橋地區本是重點地區,所以薛嶽就把粵軍的64軍擺在了此處,期望著64軍再立大功。可沒料到,日軍106師團的攻勢太猛,64軍在軍長李漢魂的指揮下雖經英勇奮戰,但仍然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無奈之下,薛嶽只得從後方抽調74軍趕赴前線支援。
後來74軍雖然擊敗了日軍,但薛嶽排兵佈陣出現的失誤卻令趙子立等一批出身黃埔的將領們有了意見,認為薛嶽為了給自己的基本部隊撈戰功,故意排擠中央軍。
但趙子立並未因此不盡心盡力,在南潯苦戰之後,在蔣介石心疼74軍受到的損失,想要把74軍抽調下去整補的時候,趙子立並未因74軍是中央軍嫡系,各級將領和自己是黃埔同學就開綠燈,反而是頂住了蔣介石的壓力,堅決把74軍留在了南潯一線。
在萬家嶺會戰前夕,就在薛嶽還在為是否抽調宋肯堂的32軍和葉肇的66軍趕赴萬家嶺圍殲日軍第106師團犯愁的時候,趙子立堅決支援薛嶽的判斷,力主派66軍和32軍趕赴萬家嶺,最終幾乎全殲了日軍106師團。
正是趙子立始終站在九戰區一邊,站在薛嶽一邊,使得薛嶽對其另眼相看。1939年,薛嶽提拔趙子立為九戰區參謀處長,僅次於參謀長吳逸志。
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大捷,趙子立也功不可沒,他非常支援薛嶽提出的側重外線反包圍的指導思想,是薛嶽“天爐戰法”的忠實擁躉。
可就是這樣一位合格的參謀長,在吳逸志被撤職接任後,卻突然和薛嶽不合起來了,這不得不說是個怪事。
薛嶽 圖片來自網路
薛嶽在三次長沙大捷之後,其個人的榮譽已經達到了頂峰,加上他本身就很驕傲,在獲得了極大榮譽之後就更加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了。趙子立和薛嶽的矛盾就是形成於此時。
二人的矛盾並不是私怨,而是對於戰局的判斷截然不同。
薛嶽認為,經過了三次長沙大戰,日軍根本無力再向長沙發動大型的進攻,即使來攻,也是虛張聲勢,徒有虛表,以第九戰區60個團的兵力足以應對。
而趙子立則不這麼認為。九戰區自第三次長沙大捷之後,大量的主力兵團被調離,戰力已經遠不如前。而日軍在1944年經過了緊急擴軍後,戰力快速恢復,如果不及早做好佈置,調回主力部隊,日軍再次來攻擊長沙,後果難料。
可薛嶽已經被“天爐戰法”的成功迷住了雙眼,根本就聽不進趙子立的意見,二人在敵情判斷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這就是趙子立和吳逸志之間的區別,相對於吳逸志能夠在薛嶽聽不進意見的時候有辦法讓薛嶽能夠聽進意見,趙子立只會犯顏直諫,這就觸犯到了薛嶽的尊嚴。
1944年5月,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在如何排兵佈陣的問題上,趙子立又和薛嶽發生了分歧。薛嶽認為,仍然沿用過去行之有效的“天爐戰法”即可擊敗日軍。
而趙子立認為,日軍經過了緊急擴軍後,戰力已經恢復到1939年的水平。有情報顯示,日軍此次進攻長沙,戰力恐怕延伸到廣西都不見得耗盡,因此,趙子立建議薛嶽趕緊向最高統帥部要求增援。可薛嶽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為所動。
會戰爆發後,日軍果然戰力強大,其吸取之前的教訓,在攻擊時採取兩波攻擊,即第一波次攻擊之後,待到中國軍隊像過去那樣撤到日軍兩側,準備夾擊日軍的時候,第二波次的日軍再進攻上來,正好把中國軍隊夾在中間。
隨著戰役的慘烈進行,薛嶽終於認識到自己排兵佈陣出現了嚴重的失誤,長沙恐不可保。但薛嶽仍不肯聽從趙子立要放棄長沙的建議,堅持要守住長沙,期望長沙的防守能夠給他收集部隊,進行反攻的機會。
蔣介石與趙子立合影 圖片來自網路
可是,薛嶽此時又犯了第二個錯誤。出於對趙子立的反感,他並沒有把防守長沙的指揮權交給趙子立,而是讓防守長沙的第四軍軍長張德能(張發奎的侄子)、炮兵指揮官王若卿和趙子立三人指揮,趙子立在此役被架空,毫無權力。
本來,按照趙子立的部署,第四軍兩個師駐守嶽麓山,一個師防守長沙城,炮兵也駐紮在嶽麓山。日軍進攻長沙,嶽麓山上的炮兵可以隨時支援長沙城內作戰。即使長沙城守不住,嶽麓山的炮兵也可以支援城內的部隊撤出。換句話說,也就是隻要是嶽麓山不失守,則長沙可以確保或者守住相當長時間。可是,該部署卻被張德能無視,反而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部署,把兩個師佈防在城內,一個師防守嶽麓山,理由是這是薛老闆的命令。
果然,日軍在進攻長沙城受挫後,認識到嶽麓山上炮兵的威脅,於是派重兵進攻嶽麓山。而嶽麓山僅有一個師,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局勢岌岌可危。此時張德能才認識到趙子立的部署是正確的,於是趕緊抽調城內的一個師支援嶽麓山。可沒料想,因為傳遞命令的失誤,這個師認為是撤退,所以在渡過湘江後就向衡陽方向撤退了,最終造成了嶽麓山的失守。
嶽麓山失守後,長沙守軍失去了支援,眼見守不住,就主動撤離了長沙。就這樣,在抗日戰爭中守了5年的長沙城就這樣失陷了。
戰後,張德能被執行軍法槍斃,趙子立因為被架空,沒有負實際責任被免職。
歷史上的很多事情看似是小事,但事情的發展往往就像那隻蝴蝶扇動了一下翅膀就釀成了一次颶風那樣,會出現嚴重的連鎖反應。如果吳逸志不是頭腦發熱把那份方案交給了盟軍,引起了蔣介石的憤怒,他就不會被撤職,就會繼續留在九戰區參謀長的位置上繼續輔佐薛嶽。如果他繼續留在這個位置上,就會在關鍵時刻說服薛嶽正視現實,不被過去的勝利衝昏頭腦,採取正確的策略迎戰日軍,也就不會造成長沙的失陷,或者即使放棄長沙,也是有序轉進,而不是被日軍攻陷。
如果長沙不失,或者堅守相當長的時間,就會使得中國軍隊有著充分的反應時間,也就不會釀成慘烈的豫湘桂大潰敗。如果沒有豫湘桂大潰敗,重慶國民政府也就不會失去盟軍的信任,也就不會在國際上喪失一系列的應得利益......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