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原中共山東省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山東省委原書記蘇毅然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6月7日5時14分在濟南逝世,享年103歲。6月11日,蘇毅然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濟南殯儀館舉行。
蘇毅然,男,1918年生,四川省蒼溪縣龍山鎮人,漢族。193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中共北方分局社會部秘書主任、平西地委社會部部長、張家口市公安局副局長、局長等職。1949年任皖南區黨委社會部部長。
1950年6月任皖南人民檢察署檢察長,1952年8月任安徽省人民檢察署檢察長、省公安廳廳長,1953年11月至1954年9月任安徽省人民檢察署黨組書記、檢察長(1954年12月,安徽人民檢察署改名為安徽省人民檢察院)
。1955年任安徽省計委主任、黨組書記。1958年,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安徽省副省長。後調任山東省任副省長、省長、省委書記等職。
編者按
蘇毅然同志是建國後安徽省人民檢察署第一任檢察長。在黨史檢史學習教育中,為深切緬懷蘇毅然同志,本公眾號特刊發紀念文章《情繫安徽 難忘安徽——訪我省第一任檢察長蘇毅然同志》。
2014年11月,曾任安徽省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巡視員的李中學同志,赴山東蘇毅然同志家中專訪蘇老後寫下了這篇文章。在此一併致謝!
原題:
情繫安徽 難忘安徽
——訪我省第一任檢察長蘇毅然同志
2014年11月20日,是個冬季晴好日子,這一天我們有幸得以採訪我省第一任老檢察長蘇毅然同志。在山東省委宿舍大院一幢小樓內,97歲的古稀老人蘇老笑容滿面的接待了我們。蘇老雖已年近百歲,但精神矍鑠,鶴髮童顏,腰板挺直。老人十分健談,興致勃勃開啟話匣子,與我們侃侃而談近一個小時,大大突破了原定30分鐘的採訪,幾十年的革命生涯,如煙往事,如一幅幅清晰畫卷徐徐展開。
蘇毅然是四川省蒼溪縣人,1918年11月出生在普通農民家庭。1933年6月這個年僅15歲的四川青年憑著一腔熱血和報國忠心走出蒼茫大巴山,參加革命,投身到中國革命的滾滾洪流之中。他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等歷史時期,伴隨著中國革命的發展歷程,在打碎舊中國枷鎖的戰爭炮火和新中國美好家園的建設中,留下了一長串閃光的人生足跡。
蘇老擔任過許多重要領導職務,為黨和人民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革命戰爭年代,蘇老隨紅軍參加長征。先後在中共北方分局、中共晉察冀社會部、平西地委、河北省張家口市、中共河北省淶源、滿城、完縣縣委擔任過重要職務。1949年元月南下安徽任皖南行署檢察長、公安局長,1952年任省人民檢察署檢察長、省公安廳長,1955年任省計委主任。1957年任副省長、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1960年10月調山東省任副省長兼計委主任,省委書記處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省委副書記、省長,省委書記,省顧委主任等重要領導職務。
1951年3月7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民政部任命蘇毅然為皖南區檢察署檢察長的通知。
蘇老是我們尊敬的老前輩。我們請蘇老談談在安徽工作的情況。回憶往事,蘇老記憶猶新,彷彿又回到在安徽工作的10年那些難忘的歲月。蘇老說:“1949年1月,中央決定派幹部隨軍南下,我主動申請第一批南下到了安徽,任安徽皖南區黨委社會部部長,皖南行署公安局長、檢察長。1952年皖南、皖北合併後任省檢察長、公安廳長、省政法辦主任”。
蘇老說,1949年——1954年在安徽任省院檢察長兼公安廳長。自己年僅30多歲,當時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工作任務十分繁重,法律又不健全,全靠檔案指導。當時的省檢察署機關僅30多人,至1953年也才增到50多人。內設機構較少,僅三個處室:一個處負責反革命特種刑事案件及戰犯、漢奸案件的處理及勞改監所檢察;一個處負責一般刑事案件的處理、公務人員的違法亂紀案件、民事案件的檢察;還有一個是辦公室,負責公文處理、機關行政事務管理、處理人民來信來訪等其他事項,全省檢察事業處於草創起步階段。
建國初期正值“鎮反”時期,有些同志思想比較左,要求對國民黨軍官統統槍斃。蘇老堅持實事求是、寬嚴相濟政策區別對待。後來中央及時下發了指導性檔案,蘇老的做法符合上級檔案精神,得到肯定。後來在幹部甄別工作中這些人員作為人證還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在當時的形勢下,能夠實事求是區別對待,是多麼難得可貴。蘇老告訴我們,當初對他“慎殺”有意見的一些同志,這時也認識到自己的看法偏激,對蘇老說:“還是你高明,做得對”。
蘇老還給我們提到1952年發生的“常XX事件”。常XX是當時合肥公安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長。事件的起因是:剛解放時,合肥市私營戲院每晚要給公安局留幾個前排座位,以便公安人員去“維持秩序”,實際是“看白戲”,這是舊社會地方戲院一個陳規。戲院改為國營後廢除了這個老規矩。10月的一天晚上,合肥市公安人員以查戶口為由對戲院進行報復,抓了幾名演員,常XX還對戲院耍態度,說了一些不負責任的話,實際是“耍特權”。
蘇老得知這一情況後,認為是公安局做了錯事,要求立即放人並向被抓演員認錯,挽回影響。但因公安局行動遲緩,結果戲院還是向華東局告了狀。1953年1月的一天,上海的《解放日報》發表了常XX事件的調查報告,點名批評安徽省公安廳和省委宣傳部,在處理問題時“不認真”和“含糊態度”。此事引起華東局和公安部關注,“後來省委書記帶著我分別向華東局和公安部主要領導彙報了處理經過,這才澄清了事實真相”。此事反映出蘇老糾正公安機關“特權思想”以權謀私態度堅決,決不護短,並能正視輿論的監督批評。
蘇老說:“對當時發生的哄搶鬧事等群眾性事件,省委也派我去處理”。1950年春,皖南廣德縣發生了群眾哄搶政府糧庫事件,“省委決定派我去追回被搶的糧食。我去調查後覺得是群眾自發搶糧庫糧食,沒有敵特煽動背景,只能多做說服工作動員群眾送回糧食,而不能採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強制群眾。時任省委主要領導同意我的意見和處理方法。經過反覆動員向群眾講明,這個糧庫是備荒糧,是為他們準備度春荒時用的,群眾明白道理後,退回了絕大部分被搶的糧食,平息了事態”,蘇老當年善做群眾工作、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水平之高可見一斑。
1954年7月,安徽發生了大規模的鬧所謂“毛人水鬼”事件。“省委要我採取強制措施闢謠,逮捕為首造謠分子。開始我認為這是群眾性迷信活動,應進行說服教育,不能輕易採取措施,結果事態擴大,一直鬧到合肥城內,我受到批評。後來我下決心採取果斷措施,抓捕了一批為首分子,很快平息了事件,維護了社會穩定”。蘇老知錯就改,敢於擔當的坦蕩行為值得稱道。
1955年4月,蘇毅然調任安徽省計委主任,1957年任省委常委、副省長,從此離開政法崗位,轉向經濟工作。蘇老說:“1958年安徽出現了大規模的搶建樓堂館所工程,使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用於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當時省委分工要我抓停建工作。我當即提出,要剎住這股風,首先要停建省委的招待所。省委同意了我的意見,停建了已經完成一半工程的省委招待所。省委帶頭,各地和其他單位工作也好做了,順利完成了停建全省的樓堂館所工程,集中起全省的人力物力,順利完成了全省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任務”。
與蘇老交談中,我們感到蘇老是一個平和的人,穩重的人,一個謙虛的人,務實的人,不懂就學,甘當學生,胸懷坦蕩,不搞“官威”“官架”那一套。從政法工作轉向經濟工作,擔任省計委主任,蘇老自覺非已專長難以勝任,向組織反映後,組織給他配了一個懂財政經濟的同志任計委副主任。蘇老懇切地對該同志說,日常工作由他負責,“我向他學習,至少一年後再看能否擔當此任”。在這一年中,大小事情由他決定,“我從旁觀察和學習,不懂的事都向他請教,遇到需向省委請示報告的事,由我出面請示彙報”。
經過一年的虛心學習,“第二年我才真正擔起計委主任的工作”。蘇老說,當時正值要規劃《全省農業發展綱要》和編寫第二個“全省五年經濟發展規劃”,經過兩年的調查研究,他組織起草了這兩個重要檔案,並報告省委多次討論修改透過。“因這個機會,使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瞭解熟悉了多方面情況,儲備了許多知識,提高了處理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1960年蘇老奉調山東省任副省長兼計委主任,後又在山東辛勤工作28年,先後擔任省長、省委書記、省顧委主任等職。1997年退休,如今老人安祥地過著幸福的晚年,老伴也已88歲,是抗戰時間的老幹部,子女們都已成家立業,兒孫滿堂。
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們對蘇老的採訪就要結束。蘇老意猶未盡,還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當年的實物、照片等珍貴歷史資料。我們請蘇老為我院題字,蘇老也欣然答應,戴上老花眼鏡,認真寫下“祝安徽省檢察機關在依法治國中發揮更大作用”的題詞,鼓勵我們履職盡責,充分發揮好檢察機關的職能作用。我們向蘇老贈送了一本我院編輯的反映安徽檢察變化的精美畫冊,蘇老一邊仔細觀看,一邊連連稱歎:“安徽檢察變化太大了,你們的辦公大樓太漂亮了”,欣慰之情溢於言表。
為了不影響老人休息,我們戀戀不捨與蘇老告別。離開蘇老樸素又溫馨的家,回程路上,採訪組的同志都感到不虛此行,受益匪淺,我的心更是久久不能平靜。從蘇老身上,我們感覺到老一輩革命家忠於黨忠於人民的堅定信念,實事求是敢於擔當的高貴品質,艱苦奮鬥聯絡群眾的優良作風。蘇老從1933年參加革命,經歷了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和建設整個過程,是這一階段不同歷史時期重大事件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但蘇老在與我們談話中沒有私毫居功自傲,沒有私毫的“官架子”,而是有著老人們特有的慈祥、平和,有著普通人的戀舊情結、懷舊情懷,他還向我們細細問起安徽的老領導、老同志,並請我們一一代為問候。我們請蘇老題詞時併合影他都愉快答應,並詢問我們還有什麼需要他做的事,讓我們深受感動。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受人尊敬的老檢察長吧,永遠傳承他的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沿著革命前輩開創的事業不斷前進。
稽核丨吳貽夥
圖片來源丨省檢察院資料圖片,部分來自網路
編輯丨李昂
投稿郵箱丨[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