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灤第一支抗美援朝醫療隊
被編入第二大隊第五小隊
1951年3月,開灤總醫院的醫務人員掀起了要求赴朝參加戰地救護工作的高潮。他們紛紛找到醫院黨組織報名,表示:“中朝人民在戰鬥,志願軍在流血,急需我們前去救護。”許多技藝精湛的醫生和年輕的護士寫了決心書。
僅僅兩三天內,開灤總醫院有40多人報名請戰。醫院黨組織經過研究,決定組建開灤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隊。這支隊伍由骨科大夫陳敏、李寶魁,外科大夫汪俊棠,護士沙榮恩、劉玉彬、弭秀容、戚榮昌,化驗員關中孚、職員李貴生與工友杜玉等10人組成。他們被編入了中國紅十字會抗美援朝第一醫療大隊,陳敏任大隊長。這支民間組織的抗美援朝醫療隊在朝鮮戰場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陳敏畢業於燕京大學,1947年到開灤工作,是開灤總醫院骨科有名的 “一把刀”,這次他請纓參戰,就是想以自己的本領,為在前線浴血奮戰的最可愛的人服務。其他幾位醫生和護士也都是醫院各個科室的技術業務尖子。
3月22日晚7時,天氣依然透著寒意。唐山市政府、開灤黨委、開灤礦區工會在車站廣場舉行了隆重的授旗歡送儀式,唐山市各界和開灤職工代表700餘人歡送開灤醫療隊奔赴前線。大隊長陳敏接過中國紅十字會抗美援朝第一醫療大隊的隊旗,說:“我們堅決完成任務,為開灤爭光!”
當晚,以陳敏為首的中國第一支民間醫療隊整裝待發。他們乘坐鐵路軟席包車,在瀋陽下車後,即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總部報到。隨後,他們便奉命開赴地處邊界地區的延吉市中國人民志願軍後方總醫院——陸軍第三醫院總部,投入緊張的戰鬥。
陸軍三院總部第四所住院部是開灤醫療隊搶救志願軍傷員的戰鬥場所,共有200張床位。陳敏負責全面醫療工作,汪俊棠、李寶魁為主治醫師,戚榮昌、沙榮恩兩位護士長各分管100張床的傷病員。
戰爭是殘酷的,當一批又一批傷員被送到這裡來的時候,這個住院部就成了另一種“戰場”。當時在這裡的傷病員都是傷勢嚴重、急需搶救的重傷員,有的傷員是被美國飛機投下的燃燒彈燒傷的;有的傷員是被炸彈炸傷的;有的傷員是被槍彈打成重傷的;有的傷員是因長時間在寒冷的野外作戰,肢體被凍傷的,傷勢都十分嚴重。搶救傷員工作量之大、工作之艱苦、醫護技術難度之高,是和平年代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為搶救傷病員,醫療隊員經常顧不上吃飯,也顧不上睡覺。連續的手術,術後的護理、打針、吃藥、餵飯、端尿......醫護人員的體力消耗很大,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他們憑藉精湛的技藝和熱心周到的護理,緊張而有序地搶救每一名傷員。經過半個多月的緊張搶救,第一批重傷員脫離危險期,被送往後方醫院,這時大家才稍得喘息。
開灤醫療隊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專業細緻的護理多次受到陸軍三院總部領導的表揚。
1951年7月初,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以再次號召組建醫療隊。此時,開灤第一支抗美援朝醫療隊尚未返回,但他們在戰地醫院工作的情況及朝鮮戰場的狀況,已透過前方來信的形式在《開灤礦工報》上發表。開灤廣大醫務工作人員都渴望到前線去,和他們共同戰鬥。
僅僅三天時間,醫療手術隊便組建完畢。手術隊隊長由林西礦骨科主任寇用禮擔任,副隊長由內科主治醫師王之桐擔任,黨支部書記由穆興華擔任,此外還有護理員、敷藥員張玉筠、劉俊貴、錢嘉輝、王夢珠、王森、楊文瀾、張秀峰等,全隊共計10人。
1951年7月11日派出的
第二支抗美援朝醫療隊
1951年7月11日晚7時,在古治鐵路工廠俱樂部,1500多人歡送開灤第二批醫療隊赴朝。
醫療隊王之桐醫生的孩子出生剛剛三天,妻子還沒有出院,他來不及細看剛出生的孩子,便匆匆告別妻子,與醫療隊戰友一同登上了北去的列車。
開灤第二批醫療隊到達延吉志願軍後方總醫院後,和第一大隊長陳敏完成工作交接,全隊隨即各就各位, 投入了緊張而有序的救護醫治戰鬥。1952年3月間,醫療隊又奉命轉戰到大賚野戰醫院。這所醫院的條件更加艱苦,特別是野戰部隊裡醫護人員缺少,許多重傷員得不到及時妥善的治療,致使傷勢惡化。當地氣溫也很低,達到零下二三十攝氏度。所謂的醫院病房特別簡陋,就是幾間普通的房子,裡邊壘著取暖的火牆,在這樣簡陋的房子裡做手術,早晨6時就要起來生火,兩三個小時後,手術才能開始。由於工作繁重,大家一天只吃兩頓飯,早晨吃完飯後,第二頓飯就得等到下午5時以後。
第二大隊醫療隊的同志們在寇用禮的帶領下,發揚開灤工人頑強拼搏的精神,救治了一批又一批傷員,經過10個多月的緊張工作,才使野戰醫院的傷員救護狀況有了好轉。
1952年5月23日,開灤第二支抗美援朝醫療隊凱旋。10個多月裡,他們救治了1500多名傷員,沒有出現一起因搶救不及時或治療失誤造成的醫療事故,大部分傷員治癒後重返前線。開灤醫療隊全隊榮立集體二等功;寇用禮、王之桐、錢嘉輝、穆興華榮立個人二等功,其餘同志榮立個人三等功;錢嘉輝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來源:開灤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