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未曉徵車度,雞鳴關早開。”——《賜房玄齡》李世民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在如繁星般數量眾多的朝代中,官吏層出不窮。這些官員中,有勵精圖治的人、也有以權謀私的人、有隻顧保全自身的人、同樣也有剛正不阿、一心為國為民的人。
而唐朝的無數官吏中,一代名相房玄齡最讓人欽佩仰慕。出生亂世、投奔明主、屢使奇計、匡扶社稷,唐中期的貞觀之治由李世民開啟,但盛世同樣也有房玄齡的一份功勞。正所謂“勵精圖治貞觀歲,凌閣英名萬古揚”。
一、出身名流,初露鋒芒志向恢宏
公元581年,北周權貴楊堅決定起兵、改朝換代。都城長安風起雲湧之時,齊魯古城臨淄依然一片大好春光。清河房氏自六世祖房湛便定居臨淄城,因為房家人向來出仕為官、一心為民,因此不僅是當地名副其實的簪纓世家,同時也在百姓之中頗受愛戴。
房家此時的掌權人是房彥謙,577年之前,房彥謙一直任職於廣寧王高孝珩手下,577年後,內外交困的北齊覆滅,房彥謙不願做貳臣,於是賦閒在家。
當楊堅率領部下逼迫北周靜帝禪位的訊息傳到臨淄時,房彥謙正與叔叔房豹商議好兒子的姓名——“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在前途迷茫的天下局勢中,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柳暗花明,撥開重重薄霧,匡扶天下。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就是日後的唐朝第一賢相——房喬,字玄齡。
新帝即位,房彥謙不得不應召進京任職。長安城裡,從黃口小兒到弱冠少年,房玄齡逐漸長大成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同時也為了完成自己入朝為官、匡扶天下的願望,18歲的房玄齡選擇參加隋文帝楊堅所新設的科舉考試。
這場考試持續了五天,監考之人正是房玄齡的叔叔高孝直。五天的時間中,陸續有考生完成試題走出考場,但原本被高家與房家寄予厚望的房玄齡卻遲遲不見動靜。直到最後結束的鑼鼓聲響起,房玄齡才不緊不慢地走出。
高孝直一直擔心這個小輩的考試情況,於是在房玄齡出考場之時便秘密使人詢問情況。誰知房玄齡只是對叔叔派來的人微微一笑,沒有更多言語。這種喜怒不形於色的態度,讓高孝直不禁對好友感嘆:“我觀察的人多了,沒有能超過房玄齡的。這是個治國的人才,只可惜啊,我看不到他出人頭地了!”
二、命途多舛,隱居上郡心憂國事
放榜之時,房玄齡果然一舉中士,成為了東宮官吏。“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也許是上天也嫉妒房玄齡的才華,所以直到房玄齡28歲,他的人生都十分坎坷。恩師去世、被捲入皇位爭奪風雲、多次被貶謫……隋煬帝的二兒子楊廣用各種手段奪來皇位,而房玄齡則被一貶再貶,最後作了河西上郡縣的一個小功曹。
上郡距離長安甚遠,房玄齡眼看著自己離政治中心愈行愈遠,再加上油然而生的思鄉之情,心情不免低落,幸好此時他的新婚妻子盧絳兒還陪伴在身邊。在房玄齡將自己關在書房暗自嘆息時,盧絳兒會耐心開解他:“好男兒不必拘泥於一時得失,夫君你自有雄韜偉略在胸,又不缺才華,哪日得逢明主,便會東山再起的!”
房玄齡感激於妻子的開解,於是也就放寬心,與盧絳兒經常出行遊玩,見識上郡的名山異水,甚至結交了當地河陽寺的孤懸僧人。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上郡風平浪靜,而長安卻波譎雲詭。
楊堅在位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楊廣即位後,其驕奢淫靡的作風很快掀起了全國上下的一致不滿。唐國公李的兒子李淵是隋朝兩代皇帝的近臣,深得信任,向來是皇室的忠實支持者,但是隋煬帝上位以來多疑嗜殺,多次貶謫李淵,大有對其下手之意。為了保全自身,李淵只能暗自收集兵馬糧草,祭祀隰城唐叔虞祠,起義之事已然箭在弦上。
這日,房玄齡再次攜妻子來到孤懸僧人處,正是談論此事,兩人面對而坐,回憶隋文帝的功績,不由對其子隋煬帝更生怨言。房玄齡談到興頭上,對孤懸直言不諱道:“新帝如此作為,天下覆滅只是頃刻間的事情!即使沒有李姓人起義,也會有其他人反對隋帝……”
話音未落,一個身影便從佛像後閃出,原來是一個年輕人。
這年輕人自來熟地坐在房玄齡與孤懸僧人旁邊,接上房玄齡未盡的話語:“反隋者眾多,但是能成功者怕是不多,如今李淵大將軍公然反抗隋帝命令,之後便不會像楊諒一般輕易投降,對你我這種想要施展拳腳的人而言,會是一個好去處。”
房玄齡點頭贊同,一番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個年輕人就是杜如晦。此時的房玄齡,還未意識到這個杜姓的年輕人會成為他之後人生的重要摯友,他們未來會成為了李世民的“房謀杜斷”。
三、得逢明主,才華施展杖策隨龍
公元617年,房玄齡先將自己的妻兒送回大興城,自己則獨身前往渭陽投奔李氏父子。在渭陽臨時軍府,房玄齡與李世民一見如故,兩人促膝長談了三天,李世民看重房玄齡出色的文韜武略,對他禮讓有加,立刻讓他擔任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
9月份,李氏集團在取河東與過龍門路直取關中這兩項決策上發生分歧,房玄齡對李世民獻出自己的計謀,概括為“兩從之”——即既要讓李淵派兵監視河東地區,又要進駐關中。十一月,李淵徹底佔領了長安大興城,立下一個傀儡皇帝隋恭帝。
此時隋煬帝在江東仍有一些臣子擁簇,卻對如今天下分裂的情況已無力迴天。部下反叛不斷,隋煬帝最終身死他人之手。李淵得知這一訊息後,立刻逼迫隋恭帝禪讓皇位於自己。這是公元618年,李淵此時53歲,而房玄齡所效忠的主公李世民則被李淵封為秦王。
房玄齡與杜如晦這一對謀士隨秦王李世民一起入住了秦王府。擊退薛氏、統領隴右軍騎……房杜兩人用自己的謀略為李世民贏得了李淵的讚許,同時也確立了自己在李氏集團中的地位。秦王李世民勢力的逐漸壯大與房玄齡與杜如晦的輔佐離不開關係。
公元619年,北方的劉武周對新建立的李唐政權發起了進攻,房玄齡跟隨主公李世民轉戰東西,出謀劃策。十月,李世民原本想在山西新絳與劉武周相互對峙,然而房玄齡勸說李世民慎之又慎。劉武周乃是外線作戰,唐軍雖然優勢更大,卻同樣也有薄弱之處。
房玄齡提議讓李世民以靜制動、牽制敵軍,以不動應萬變。劉武周及其合作者宋金剛與李世民等人對峙幾月後,因為糧餉的後勤物資運輸路線已被切斷,於是死傷逃散過半、自行投奔了突厥,李世民又取得了這一場大戰役的勝利。對抗劉武周勝利後,李世民帶著自己的謀士們返回長安接受封賞並休整。
7月的長安正值仲夏,嘈雜的蟬鳴為嚴肅的長安城增添了幾分鮮活的氣息。房玄齡的夫人盧絳兒懷孕剛剛分娩,而房玄齡此時正在李世民處商量軍事。他們兩人既是上下屬又是很好的朋友。因此得知房妻生產的訊息,李世民毫不客氣地問房玄齡:“這次你們家是弄璋之喜,還是弄瓦之喜呢?”
房玄齡平時素來穩重,此時獲得喜訊,卻失去了以往那種過於端正的樣子。他連連撫摸自己的鬍子道:“弄瓦,弄瓦。”
李世民聽了也隨即笑開,“這是你的第一個女兒,我將這冠上的一顆寶珠贈予給你,聽說它能避邪惡。”房玄齡見到李世民如此器重自己,更加感激不盡,二話不說給自己的女兒起名叫奉珠,心中堅定了對秦王李世民的追隨之心。
四、風雨欲來,先發制人匡扶社稷
武德九年6月份,李世民的兩個兄弟李建成與李元吉與他的矛盾愈演愈烈。李世民向來以軍功立身,隨父親李淵南征北戰,功勞赫赫。太子李建成性格溫敦,而齊王李元吉則性格暴躁,眼見朝廷之中支援李世民的聲音越來越大,兩個人終於按耐不住想要對李世民的謀士集團下手。
他們想要動手的人,首當其衝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李建成曾經對齊王李元吉說道:“秦府幕僚中最可畏者,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而已。”正因如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幾天後的朝會上演了一出好戲,他們誣告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人雖然表面看上去為人正直,但卻私下暗藏民女、欺壓百姓。
唐高祖李淵一開始並不相信兩人的說辭,但李建成與李元吉早已準備好人證、物證,幾個民女一到大殿上,便開始哭訴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人對她們的壓迫。在活生生的證據面前,李淵只好下令將房玄齡與杜如晦逐出秦王府,回家閉門思過,不得私下會見秦王。
除去了李世民的兩個得力幫手,太子與齊王便想要直接集結軍隊,取了李世民的性命。然而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東宮之中有李世民的眼線,已經提前將這個訊息告知李世民。沒有了房玄齡與杜如晦的輔助,李世民只好與自己的其他武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等人共同商量此事。
此刻已是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李世民與眾人商量無果,只好請長孫無忌暗中將房杜兩人送來。房玄齡與杜如晦穿上道士的衣服潛入秦王府,一見到李世民,房杜兩人便直接跪下哭泣道:“我們不知道主公有難,還請主公訴罪。”
李世民將兩人扶起,急忙詢問對策。房玄齡坐定後,思慮良久,才正色對李世民說道:“每個朝代都會有危難時刻,只有真正的明君才會挺身而出、匡扶社稷,太子已然失德,主公您向來南征北戰,為國家立功甚多!太子與齊王逆天而行,一定會失敗。成敗在此一局,我們必須先發制人,在玄武門處設定兵馬一舉拿下太子與齊王!”
李世民明白了房玄齡的意思,原本還懷有一絲親情顧慮的他終於下定決心,讓自己計程車兵提前潛伏在玄武門的樹林之中。等到李建成與李元吉拍馬來到此處,一聲令下,兩人頭顱立即落地。那一天,玄武門血流漂櫓,等到唐高祖李淵等來尉遲敬德,才知道太子與齊王已然身死。
除去了來自自己兄弟的威脅,李世民的行事風格更加果斷,在房玄齡的提議下,他用強硬的手段讓唐高祖在幾年後禪位於自己。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論功行賞時,李世民將房玄齡列為自己的第一功臣。
即使是在朝會上,李世民也會時不時發出感嘆:“玄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他對於我而言,就像是蕭何對於劉邦,沒有玄齡,我恐怕早已身死他人之手啊!玄齡的確是有安定社稷之功!”
貞觀4年,房玄齡取代了長孫無忌的位置,成為尚書左僕射,總理全國行政事務。雖然位居高位,房玄齡卻從來不翫忽職守。他明達吏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審定法令……這些功勞眾人有目共睹,因此全國上下一致稱他為良相。
五、披肝瀝膽,一代名相終至輝煌
貞觀22年,此時房玄齡已然70歲高齡。受早年勞累所影響,他已然病入膏肓,只能臥病在床休養。李世民感念這位良臣將相的輔佐,頻頻派名醫為其醫治,甚至親臨探望。但房玄齡的病情始終回力乏天。臨終之時,房玄齡不禁再生憂嘆,他語重心長對自己的兒子說:“如今天下太平,但我最擔心的卻是皇上……”
房玄齡的一番話還沒說完,眼淚便流了下來。李世民聽說了這件事,急忙從宮中趕來,握手與房玄齡訣別。
一代名相房玄齡,終於與世長辭。從總角小兒到七十老翁,房玄齡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段唐王朝傳奇。凌煙閣永不撤下的房玄齡畫像,證明了其一生的赫赫功績。
雖然房玄齡去世後,其子房遺愛在653年,參與謀反,坐罪賜死。但房玄齡的功績永遠不會被外物所抹滅。沒有房玄齡殫精竭慮、憂心操勞的謀算,也就沒有後來唐朝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可以肯定的說,他與李世民相互成就。
“黃閣三十年,清風一萬古。”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位一代名相將會永遠被人們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