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從16世紀初開始,對邊境守軍的控制能力就在不斷下降。每每邊境發生騷亂,朝廷就施行懷柔政策,姑息養奸,目的只是讓憤怒計程車兵平靜下來。但是因為朝廷的“軟弱”,軍營裡的紀律漸漸變得鬆弛,軍隊變得越來越不服從朝廷的命令。
1510年,寧夏新任巡撫,一省最高長官,竟然被憤懣不平計程車兵說殺就殺了。
1521年,甘肅巡撫也遭到士兵殺害。也正是這一年,嘉靖皇帝即位。
就算如此,朝廷也只是草草解決,不深究下去,真不曉得明王朝的內閣和皇帝真的就那麼喜歡權力的鬥爭,為了一個所謂的名號,開啟了群臣和皇帝之間的大禮議。邊境軍隊屢遭譁變,兩省巡撫被殺都不願意多過問一句。最後明朝滅亡,軍隊不可用,看來早就埋下了火種。
正因為朝廷屢次放任不管,就給邊境守軍傳達出一個可怕的訊號,自己可以放手屠殺,反正朝廷會不了了之,軍隊看不上誰就殺誰。
1524年8月,大同守軍計程車兵殺害了大同的巡撫和守軍參將,還放火焚燒官府,行兇過後輕鬆逃離大同,這群士兵這麼幹的原因其實現在看來簡直可笑,只是因為巡撫大人試圖將2500名士兵調往位於大同以北30公里的新的衛所。但是士兵們很抗拒,尤其是軍官們。因為他們現在可以住在城市裡,環境優美,生活舒適,才不想去邊遠的地方受苦,這群人當真能打仗守衛國土?我看絕無可能!
因為士兵們拒絕服從命令,守軍參將就責打他們,要調離的軍官們就煽動士兵叛亂,襲擊總兵公署,將總兵殺死,並且殘忍的分屍,然後他們抓到所謂的“始作俑者”巡撫大人,將其殺害分屍。最後全部逃離大同。
大明朝廷,對這件事給出的解決辦法,例行檢查,安排官員補充空缺,僅此而已。
朝堂之上針對這件事實際上已經開始有了不同的看法。我們先看“英明”的嘉靖皇帝怎麼說,皇帝說這次叛亂是因為巡撫滋事,惹怒官兵,所以巡撫要負最大責任。皇帝希望快速解決這次問題,就派出一支軍隊去把為首的軍官抓回來。
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逃出去的官兵看到了朝廷派來的這支軍隊,錯誤地認為朝廷要來征伐他們,其實朝廷遠比他們想象的軟弱。這支軍隊回到大同,煽動大同守軍一起叛亂,隨即關閉城門,整軍備戰。
在大同的不服從的官員一律被殺害,他們還包圍了代王府,代王被迫逃往臨近的宣府防區以求保護。
朝廷這次終於上火了,立馬派出錦衣衛3000騎兵去解決大同叛亂。騎兵接近大同時,他們定下偷偷抓捕叛亂領頭人的計劃,但是結果是大多數領頭人成功逃脫,叛亂士兵還進行報復,對這座城市進行燒殺搶掠。隨後騎兵指揮下令處決所有叛亂和與叛亂有關的人,以及要求朝廷嚴懲負責調查大同叛亂的官員,於是在4月,成功誘捕餘下的叛亂首領,事件得到解決。
但是在幾年後,1533年,大同士兵再次暴動,守軍的總兵官被殺害。而且這其中還混入了蒙古人的影子,蒙古人對這種事不僅喜聞樂見,還經常給叛亂的人出謀劃策。
邊境總之一直是不太平,朝廷也是疲於應對,每次都是草草了事,省下功夫去進行權力鬥爭,明朝,宦官外戚文官一個接一個的登場,最後滅亡時,沒看到他們掉一滴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