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18日晚,不同於屋外的寂靜,中南海菊香書屋內燈火通明,人影晃動。毛主席坐在辦公桌前,翻閱著檔案,時不時抖一抖菸灰,他轉頭看向坐在一旁的電報員,疲憊的眼神中帶著詢問之意,年輕的同志搖了搖頭,然後說道:“主席,前方報告說還是沒有籤。”毛主席微微嘆了口氣,又點上了一根菸,昏黃的燈光將他的身影拉得很長。
抗美援朝是毛主席此生作出的最艱難的決定,然而戰爭演變到最關鍵的和平談判之時,本該可以鬆口氣的他,卻沒有想到李承晚政權會在此刻興妖作孽,甚至不顧美國的威脅堅持反對和平協議。毛主席微微嘆了口氣,看著昏黃的天花板思索良久。之後,毛主席突然站起身來,他緊了緊大衣,走到電報員桌前說:“我念,你打。”
不久之後,朝鮮戰場的一個軍事帳篷裡,一個士兵一路小跑著掀開簾子走了進來。他大聲喊道:“報告總司令,中央有訊息了。”總司令快步走上去接過電報,電報上寫著:“立即秘密調集24萬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
總司令讀得很快,他當即感到十分疑惑,戰爭發展至此,雖然前線還有一些小摩擦,但最大的敵人美國都已經在和平協議上簽字畫押,現在調動如此規模的軍隊,毛主席究竟是何意圖?雖然有所懷疑,但軍人的本能還是讓總司令沒有一絲停滯地執行了中央的命令。
半個月後,總司令終於恍然大悟,開懷大笑,對毛主席的這條決策讚不絕口。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在即,為何毛主席還要派遣軍隊加入戰場?這24萬志願軍又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這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美蘇爭霸,抗美援朝
就當時的世界局勢來看,如果人類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那麼朝鮮戰爭便很有可能是導火線之一。22萬平方公里的半島按理來說不足以引起過多重視,但這場戰爭的背後是大國之間的碰撞。
1950年1月23日,斯大林在與周總理洽談後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他點燃一根雪茄,皺眉思索很久之後,抖了抖菸灰,在飲下一杯喬治亞純葡萄酒後,斯大林作出了決定。他用電報給朝鮮送去了一份禮物:蘇聯將幫助朝鮮。隨後他又囑咐道:“希望將此事列為高度機密,不得告知其他人。”
在同一時刻,警覺的美國瞬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不能讓蘇聯的佈局成功,否則美國將遭受更大的打擊。而美國唯一的選擇便是出兵支援戰爭中的另一方,被朝鮮幾乎逼到絕路的李承晚政權。
1950年9月15日,美國發起仁川登陸戰役,局勢被瞬間逆轉,而蘇聯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再給予朝鮮更多的援助。中國,成了朝鮮唯一的希望。
力排眾議,調兵朝鮮
實際上,在朝鮮戰爭爆發初期,毛主席就已察覺到這次戰爭不像明面上這麼簡單。早在1950年7月13日的中央軍委會議之後,為了防患於未然,25.5萬戰士組成的東北邊防軍已經整合待命。
毛主席的判斷顯然無比正確,美國的全力介入讓朝鮮戰爭的影響擴散到了朝鮮半島之外,戰火已經燒到了東北境內。這已經突破了底線,中國需要立即作出有力的對策和回擊。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高層對朝鮮戰爭進行開會討論,而這次會議談論了足足18日。一些同志考慮到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立足不穩,此時打破自己的和平建設道路,介入這樣的戰爭顯然不夠明智。
但毛主席和周總理他們深刻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美帝國主義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如果美國完全控制朝鮮半島,那麼中國會面臨比朝鮮更加絕望的處境,一個比日本更加強大殘忍的帝國主義國家將如蛇蠍般纏繞在中國的脖頸上,冷不丁就是一口狠咬。與其等朝鮮戰敗,美國徹底入駐,不如趁現在聯合朝鮮,將聯合國軍的勢力趕到三八線之外。
10月18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收到了入朝作戰的正式命令,數十萬計的中國志願軍戰士在彭司令的領導下,先後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
聯合國軍在挑釁中國領土主權的同時,也一直在關注中國軍方的動向,但美方認為中國根本不可能大規模參戰,不會對美國的軍事行動造成過多影響,對於中方的介入並沒有充足準備。
但實際上,戰爭各方都沒有料想到毛主席對抗美援朝的重視程度。10月25日,中國志願軍打響了第一場戰役,猝不及防的聯軍在突然遭受的襲擊下潰不成軍,志願軍在一小時時間內就奪回了溫井。出師告捷,中國用行動向全世界彰顯了中國力量。
但美國顯然不會因為中國的介入就放棄自己的計劃。自此,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本著保家衛國的堅定精神,以三八線為防禦底線,與聯合國軍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
一意孤行,顏面盡失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中朝經過長達三年的浴血奮戰後,美方終於意識到這塊“鐵板”不是其能夠輕易打穿的。如果在朝鮮戰場上耗費更多資源,那麼美國將面臨崩潰。於是“光榮停戰”成了美方的新口號。
6月初,雙方默契地將停戰談判抬上了桌面。但狡猾的美帝並沒有就此停止軍事上的行動,不間斷地發動小規模戰役,企圖透過彰顯其軍事實力來增加中朝兩方的壓力,同時試探中朝的談判底線以及真實態度。好在中方領導層並沒有掉以輕心,長期保持著軍事防禦來應對美方的策略,拉鋸戰再次展開。
直到1953年7月27日,參戰各方彙集於朝鮮板門店。這裡的天空無比湛藍,沒有槍炮的聲音和戰爭的硝煙。中方和朝鮮方面的代表人員心情愉悅地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籤了字,然後將協議遞到了臉色陰沉的美方代表面前。美方代表拿筆的手微微顫抖,似乎不甘心,但又無可奈何,只得緩緩寫下自己的名字。三方已經表態,但有人注意到李承晚政權的代表席上空無一人,難不成李承晚忘記了嗎?
當然沒有,如此行為的原因只有一個,李承晚拒絕簽字。
李承晚此人野心巨大,立志要統一朝鮮半島,他並不想因為美國的退出就終止這場戰爭。在與美國合作後,他已經嚐到了甜頭,以至於在中國尚未完全介入之前,李承晚便與美國代表發生了激烈爭執,李承晚當然不希望在一統朝鮮後被目的險惡的美國介入奪走大權,然後成為美國人的傀儡。
在戰爭期間,李承晚私下做出了許多不利於美國佈局朝鮮的事情,比如私自扣押議員,攪亂政治形態。戰爭還沒結束,李承晚就開始防範美軍,提前為鞏固大權鋪墊道路。這時的李承晚已經權慾薰心,無法看清戰爭的局勢變化,彷彿朝鮮半島已經被他完全佔領。但實際上,要不是美國的支援,李承晚的軍隊根本沒有能力與中朝軍隊正面抗衡,擊敗中朝軍隊奪得大權無疑是痴人說夢。
美國面對這樣的合作方也是焦頭爛額,甚至提出要將軍隊撤出朝鮮半島來威脅李承晚簽訂和平協議。但李承晚絲毫不領情,瘋狂的他依然想將戰爭持續到底。頭疼的不僅是美方,對於中方來說,不簽字的李承晚就如同一顆極其不穩定的炸彈,守在三八線的一邊隨時準備爆炸。
1953年6月18日晚,坐鎮中央的毛主席收到前線關於和平協議簽訂的狀況後,也是焦頭爛額,寢食難安。抗美援朝本身已經給新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消耗,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那麼對之後國家的建設會造成無比巨大的負面影響。而毛主席抽了半袋子煙,皺了皺眉頭,終於下定決心,給志願軍總司令發出了一道密令:立即秘密調集24萬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
1953年7月8日,中國志願軍集結完畢,發動了金城戰役,這場戰役的討伐物件就是一意孤行的李承晚。中國人民志願軍摧枯拉朽般擊穿了李承晚所統領的軍隊,殲滅敵人5.3萬人。這場完全壓倒性的戰爭打醒了執迷不悟的李承晚,他突然明白自己的大勢早已隨美國的撤軍而去,這場戰爭早就有了定局。毛主席那條深思遠慮的密令,讓志願軍的將領們心生佩服,更有人說道:“毛主席真的是大智慧啊!一道密令就讓李承晚乖乖屈服。”
只有棍棒才能打跑豺狼。面對美國這樣的侵略者,一味地防守只會讓美國更加囂張,毛主席曾說:“要打,就要把敵人打痛,打怕,這樣才沒有後顧之憂。”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金城戰役後,李承晚再也不敢興風作浪。儘管李承晚心裡十分不服氣,但面對英勇頑強的中國志願軍,他也無可奈何。就這樣,毛主席的一道密令,就讓李承晚乖乖屈服,也讓中國志願軍迎來了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