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元 瞿學忠
來源:2005年5月9日《蘭州晚報》
和蔣緯國同在一團
張翔結束訓練後,被分到了616團,先是在616團2營,後來又被調到1營重機槍連。這個時候,中國青年遠征軍採用了美軍的編制,因為當時的計劃是準備將他們空運到印度一帶,然後給他們換裝美式機械化裝備。伴隨著1944年的到來,抗戰局勢開始明顯變化,不論是國內、國際局勢,對中國逐漸有利了。儘管如此,他們仍然在616團團長趙雲飛的帶領下,刻苦訓練,雖然當時沒有“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口號,但是軍官們在訓練的時候,仍明確告訴土兵,如果軍事技術不過關,就會在戰場上白白犧牲,所以誰都不敢鬆懈。
就在他們拼命訓練的時候,2營營長換人了。雖然換營長只是件小事,但是這次卻引來了全師的關注,因為新上任的2營營長是蔣介石的二公子蔣緯國。
採訪張翔的時候,他給我們回憶了當年的情形。在他的記憶中蔣緯國謙和開朗,比較平易近人,而且受過西方現代軍事教育,相比國內的一些軍官比較開放。經常和他夫人在外面公開出入,常常引來人們好奇的目光。在其他方面,人們的好奇心過去後,蔣緯國在士兵眼中就和普通軍官一樣了,儘管全師官兵苦抓訓練,但是直到抗戰結束時,206師也沒有機會上前線參戰。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直到50多年後,張翔看到汪南寫的《蔣經國傳》時,才知道了謎底。
隱藏在《蔣經國傳》中的謎底
從1944年,張翔和幾百位甘肅籍男兒就等待著殺敵報國的那一天,然而直到抗戰勝利,他們也沒有等來上前線的機會。
最早他們猜想可能是蔣緯國在206師的緣故,統帥部為了保護蔣緯國才沒有給他們下達參戰的命令。可是後來,駐紮在其他地方的青年遠征軍也沒有參加戰鬥,只有地處雲南、緬甸邊境的青年遠征軍才有機會參戰。
在他們的焦急等待中,傳來了抗戰結束、日本人投降的訊息。206師的官兵們要求參加上街遊行的活動,同時正式向有關當局提出退伍要求。因為1943年下半年,徵招他們入伍的時候,國民政府當局就向他們作出過承諾,最多兩年,兩年過後他們就可以回家了。沒有想到,當局很快就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駐紮在漢中206師開始復員。
當時,國民政府給了他們3個出路,他們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一條。張翔說:“退伍的青年可以進入漢中的青年中學繼續學習,也可以留在軍中繼續受訓,提升為軍官,還可以直接回鄉。”
在206師的數百位甘肅籍青年,分別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可謂是“各奔前程”。
喜歡學習的張翔選擇了在漢中青年中學就讀,結果他在那裡等了一段時間,也沒有等來青年中學的開門。最後,無奈的他返回了蘭州,考入了西北師院附中。1949年,他加入了地下黨,成為一名地下黨員。由於有了參加中國青年遠征軍的經歷,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盡了磨難。
幾十年後的上個世紀的90年代來,他從《蔣經國傳》上明白了當年的內幕。在《蔣經國傳》中關於中國青年遠征軍為何沒有出戰,蔣經國提到了一句話:“這些人太可惜了。”他的意思是,這些人是難得的人才,如果白白犧牲了,中國以後的建設就會成為一個大問題。這就是青年遠征軍為何沒有出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