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傑出人物#自從盤古開啟混沌世界,大地上便有了高山河流,千山萬壑縱橫交錯,水草豐沛,動植物繁衍生息。
我們人類自從學會刀耕火種就逐漸從山上向平原聚居,由各個氏族組成部落聯盟。最大的部落聯盟便是黃帝部落,他兼併了炎帝部落,打敗蚩尤,使四方歸順。這是最早的國的萌芽,由於生產力極其落後,所以社會發展很慢,因此國家的集權是慢慢形成的。
但人們智慧的發展並不慢,人們學會了製陶,學會了建造房屋,學會了依四時變化安排農時,並根據日月星辰變化規律,制定了天干地支的八卦,學會了織麻,學會了用草藥治病,到堯舜禹時已有了少量的銅器。
從開天闢地以來,中華大地上,黃河、洛水、淮河等等大小河流一直奔流不息,人們都逐水而居。但水底的泥沙越積越高,從來沒有疏浚過,終於有一天,淤積的泥沙高出河床,於是產生了大洪水。
帝堯先是派鯀去治水,鯀採用水來土掩的辦法,帶領民工,披星戴月,不辭辛勞,不斷地挖土疊壩,攔截洪水。雖然鯀他們日夜不停地忙碌,哪裡有洪水就到哪裡去修築大壩,但水越漲越高,很快就就把大壩沖毀,因此鯀辛苦九年也沒有制服洪水。
後來鯀因治水不利,被放逐到羽山(今山東郯城東北),鯀是有抱負的人,讓他放逐偏遠地區閒下來沒事做,他悲憤不已,於是頭碰羽山而死。
洪水仍在肆虐,堯心急如焚,他召集東西南北四方部落首領商討治水之策。舜推薦禹,他說鯀雖然治水不成功,不是鯀不努力,而是他的方法可能不對,如今他的兒子禹,我看是一個很聰明沉穩的人,師從鬱華子學會了曆法,律呂,算數,八卦,農耕,十六歲就已成為他們部落的族長,因此我相信他能想出治水的好辦法。
舜是皇帝的第九世孫,是當時很得民心的賢能之人,堯就派舜去請禹治水。
禹接到任務,他先考察了發洪水的河流的地形地貌,又分析父親治水失敗的原因,最後禹認為,中華大地西高東低,因此大小河流都是從西向東浩浩蕩蕩,奔流不息。遇到高山阻滯,或泥沙淤積,便形成洪水。靠堵截是截不住的,應該因勢利導,把大水導引到海里去,這樣即使遇上雨澇年頭也不會發水了。
堯說水都流入大海了,那旱年頭怎麼辦?旱災不是更可怕?禹說,我早已想好,利用一些低窪河湖蓄水,鍾水豐物,多餘的水,經過疏川導滯引到海里去。
堯與舜聽了,非常高興。立即任命禹為司空,專門管理治水及灌溉事宜。
大禹聯合契、后稷、伯益帶領治水大軍首先治理黃河。
黃河之水由積石山向東流,穿過高高低低的崇山峽谷,不知拐了多少彎,九曲黃河由此得名。在今山西、河南、陝西三省交界處,黃河由北向南忽又由西向東。黃河千年流淌衝帶的泥沙淤積在三省交界的拐彎處,形成龍門山。越來越高的龍門山擋住了黃河水流,所以,大水就在中原大地氾濫成災。
禹他們來到龍門山,用準繩、規矩步步測量,畫好標線,禹用銅斧向龍門山鑿下第一斧。治水大軍日夜不停,櫛風沐雨 ,終於鑿開龍門山,開闢出一條水道,使黃河水順利流向東方。
接著就是導引黃河流進大海。由於多年泥沙淤積,黃河已失去故道,哪裡低流向哪裡,四處漫流。要將黃河水引入大海,必須開鑿一條新的河道,這項工程無比浩大,施工更是艱難。
但禹他們沒有退縮,他們決心,不治好洪水絕不回家。他們先經過仔細測量,規劃好線路。然後用木鍁一下一下挖,用石鏟銅斧一下一下鑿,如果測量不準,就會白費很多力氣,如果線路定的不科學,不僅會繞遠,還會被一些高山阻擋。禹一次次地親自踏查,計算,並向當地百姓請教,最後一條最合理最捷徑的新河道被治水大軍開鑿出來了。
這條河道就是從今河南武陟折向北,經過滑縣、內黃再折向東北,進入河北境內,最後流入大海。
禹治水十三年,他們吃的是糙米,穿的是破麻衣,白天不停地勞作,夜晚就在地上睡。為了在有生之年治服洪水,人人都爭分奪秒地幹,沒有節假日,不分春秋冬夏,治水大軍做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犧牲。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其他人也一樣啊!
有的人在山上被石頭砸死摔死,他們就地挖坑埋葬,簡單的葬禮後,大家仍繼續勞動。有的人掉水裡淹死病死,就舉行簡單的水葬,然後繼續開山挖河。
十三年的辛苦勞作,禹手上腳上長滿了老繭,腰也彎了背也駝了,一臉皺紋老相。
他帶領治水大軍,不僅治理了黃河,還疏浚了黃河下游的九河,並把濟水、漯水導引到大海。禹還往南把汝水、漢水、淮水、泗水疏通到長江;又把瀍水、澗水疏通到漯水;把漯水疏通到黃河。
人們對禹的崇拜不是沒來由的,在當時只有簡單的木鍁、石鏟、少量銅斧的工具,他能帶領人們完成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沒有非常人的毅力與決心,沒有戰天鬥地的氣魄,沒有為民盡心盡責的擔當是完不成的。
當禹治水歸來,堯已去世,由舜接任總聯盟首領,禹、契、伯益、后稷成為他得力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