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結尾講到了世襲制的特點,那就是傳位時間久了,就一定會碰上傻子。周朝也不例外,文王武王開國雄主,成康之治首次盛世,之後的幾代周王也是沒有閒著,四周諸侯邦國林立,外圈是蠻夷戎狄,征戰的硝煙從未停息。雖然帝業中規中矩,但也算是平穩過度。直到周厲王的出現,讓天子腳下的地盤都開始不穩起來。你聽周厲王的諡號就知道,這一定是一個很厲害的王,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典型代表,在他的統治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事件,國人暴動。
國人暴動可不是指全國人民總罷工,那個時候還沒有現在國家的概念,從古代地圖上可以看出,和稍大一點的諸侯國相比,周天子控制的地盤相當於多少呢?可以用一首歌來形容,“啊~五環~你比四環多一環…啊~五環~你比六環少一環…”所以國人暴動,也就是國都裡面的人造反了。當時城裡的人稱國人,城外的人稱外國人…啊!不對,城外的人應該稱為野人,還不如外國人好聽呢。
由於歷代周王連年用兵,到了周厲王時期,國庫已經空虛,而周厲王偏偏又是一個腦袋不太靈光的大王,制定政策特別喜歡拍腦門。腦袋本來就不靈光,還偏偏喜歡拍腦門做決斷,那政策的可行性就可想而知。這時候還趕上有佞(nìng)臣榮夷公教唆,把周厲王那個腦門給拍的,啪啪作響直冒火光。
相傳周朝施行井田制,把田地像井字一樣格式化,然後將小塊地分給百姓耕種,雖然地給你種,但是產權歸我。井田也分公田和私田,地主和農民都知道,凡是國企,效益都很難搞好。馬無夜草不肥,既然有私田,那公田肯定肥不了,國家稅收越來越少。
為了填補空虛的國庫,周厲王攜手榮夷公修改憲法,以史無前例的創新角度去制定法規細則。周厲王掰著手指頭算,森林裡的花草樹木包括菌類都是國家的,水裡遊的魚類、地上的爬行動物、兩棲(qī)動物、哺乳動物,還有會飛的鳥類,昆蟲類…厲王自己在那唸叨半個多小時,最後把榮夷公的腳指頭都算上了還沒說完,可見其貪慾之強。最後還是榮夷公夠絕,直接告訴厲王,說你這麼按科屬綱目來分效率太低,直接就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烏魯木齊海南島的,只要是喘氣的都要交錢。喘氣要交喘氣錢,喝水要交喝水錢,就連拉屎也要按斤收費。要是沒錢怎麼辦?開發一款適合百姓貸款的APP,從手指縫裡也要把他們的錢給摳出來。
這樣一套政策釋出下去,老百姓的反應可想而知,大家平時在一起聊天的時候,都不約而同的去問候厲王的家人。厲王知道之後,也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在深刻反思過後,為了不使百姓怨聲載道,厲王又緊急頒佈了一條補充草案,速速高薪招聘一支督察隊,給每位國人標配高階督察一名,這叫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若是還敢有人議論我的政策,立刻收監。
吐槽本來就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解壓方式,現在厲王連老百姓說話的權利都給剝奪了,那大家就只能在大街上眉目傳情了。後世也不乏特務盛行的朝代,周厲王也算是這方面的老祖宗了。現在國人上街,家家戶戶都是眉來眼去暗送秋波,天天不敢說話,時間久了誰也受不了。終於民憤達到了一個臨界點,你周厲王不是不讓大家說話麼?可以,人們默默的、靜悄悄的拿起了自己家的鋤頭、木棒、大鐵棍子來到厲王家門口示威。再怎麼說厲王也是王,見過世面的人,能怕老百姓麼。立刻怒髮衝冠拍案而起,“給我調兵鎮壓”。可此時哪還有兵可調,他要調的兵都正拿著大鐵棍子在下面示威呢!周厲王不愧是大王,智謀廣遠,一看調兵不行又出奇謀,用了三十六計中的走為上計。厲王的計策十分成功,屁滾尿流的渡過了黃河跑到了彘(zhì)這個地方,我們都知道彘這個字,除了地名還當作豬講。
厲王自己是用計逃遁了,可國人的怒火還沒有消散,所謂斬草要除根,昏君的兒子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找不到厲王大家就要打死他兒子。那這種禍及家人的復仇方式是否得當呢?不好說,因為父王作孽被殺,兒子替父報仇的事情歷史上也有不少,我不管我爹是不是壞人,反正他跟我好就行。一般情況下,只要正統太子還在,保皇黨稍作整頓便可擁護太子伺機向百姓反撲,所以氣憤的國人說什麼也要打死這個隱患。
忠臣召穆公一看情勢危急,立刻挺身而出,對國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大家聽了召穆公之言也是深以為然,紛紛表示我們不是想要造反,只是單純的想要打死厲王的兒子。召穆公一看,怎麼說都不行了是吧,你們不就是想打死兒子麼?誰的兒子不是兒子,你們看看我的兒子怎麼樣,白白胖胖,你們下得了手就打死他吧。國人聞言,紛紛淚目,讓自己的兒子代替暴君的兒子赴死,真乃千古忠臣。大家為了成全召穆公的忠義美名,一起衝上前去,一人一鋤頭,含淚將召穆公的兒子活活打死,自此風波稍漸平息。
國不可一日無君,大家在議會上激烈爭論過後,決定由周定公與召穆公一同攝政,史稱共和行政。
話說厲王在彘地寒酸度日,周公、召公時常派人給他送一些舊衣服、舊傢俱,厲王靠這些二手物品餬口。那作為國人暴動的始作俑者,厲王有沒有為自己以前的失策而悔恨呢?當然有,他後悔自己政策失當,沒能有力的把國人按在地上使勁的摩擦,以至於讓國人鑽了空子,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給每個國人跟派兩個高階督察。所以說,放眼歷史,能夠自省(xǐng)的昏君暴君幾乎沒有,我們從上帝視角來看,覺得人民已經在高壓之下要爆了,為什麼統治者還不知道反省呢?可如果你從昏君暴君的角度思考,我為什麼要反省,政策本來就是我制定的,這個效果就是我想要的,如果說這裡面有錯,那也一定是別人的錯。所以在我們看來覺得是順理成章淺顯易懂的道理,而厲王卻至死也沒有明白自己錯在哪裡。
昏君不能自知自省,而旁觀者是否都能清楚的認識到問題呢?縱觀歷史,昏君暴君的兒子繼位一般都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以史為鑑,為忠良平反,同時採取緩和的政策保境安民,而另一種則是伺機反撲,畢竟太子的頭銜就有無窮的潛力,調兵遣將,王朝復辟,回頭算賬。
歷史上有句名言說得好:“我們把國王打敗九十九次,他仍然是國王,在他之後,他的子孫也仍然是國王,但如果國王哪怕只打敗我們一次,我們就將統統被絞死,我們的子孫將變為奴隸。”這句名言在歷史上雖然被評價為消極的話,但這裡面的道理可以貫穿幾千年的帝制時代。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龍椅上哪怕擺的是一塊木頭,上面也要刻著劉字。而周朝就是非姬姓不王,國人再有正義感,卻沒有正統性,就算你把周厲王攆走了,你也不敢去做他的位置,因為你知道那個位置坐不穩,椅子下面是個錐子。你是國人,是城裡人,但城外還有野人呢!外地還有諸侯呢!外圈還有蠻族呢!想要天下歸心必須要經歷數十載的漫長過度。
所以說,國人的這次行動,更像是一個刺客對國王的暗殺行動,在國王內室將其暗殺,不給國王調兵遣將的機會。而刺客無論是否得手,下場一般都很慘,不是自殺就是他殺,沒見過哪個刺客殺了國王就變成了國王。而國人暴動就和農民起義一樣,根本不會有什麼美好的未來,因為組織鬆散,沒有強力領軍人,所以都只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當衛國國君衛武公將軍隊開到城裡之後,國人們也就一鬨而散了。
多年以後,周厲王客死他鄉,那個差點被國人打死的太子姬靜繼位,這就是周朝的中興之主周宣王,一聽這個諡號宣字就是一個美稱。
難得厲王的兒子沒有受父親基因的影響貪得無厭,也沒有要向國人算總賬的意思。這樣一個懂得自我反思的君王,必定不會讓王朝衰落。宣王改革朝政,分地給百姓和奴隸耕種,在國富民強之際又對外用兵,讓夷狄臣服,使諸侯再次尊重周天子。可凡事都有兩面性,國家連年用兵,即便敗少勝多也是極大的消耗了國力。宣王在位期間還進行了人口普查工作,糾正了許多權貴階級吃空餉的問題,但這些措施依然有它的兩面性,宣王動了權貴的乳酪,雖然富了國家,但也和貴族們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宣王晚年也是愈加獨裁,不聽忠言,濫殺大臣。最後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天子威嚴也損失殆盡,周王朝進一步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