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是所有中國人必須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拉開了中國人民14年抗戰的序幕。14年浴血奮戰,大半個中國淪陷,3500多萬軍民傷亡。這一天,我們不敢忘,也不能忘!
時間回到90年前,一聲炮響,狼煙四起,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燬南滿鐵路並嫁禍於中國軍隊,以此為藉口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
隨後,日軍侵佔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自此東北3000多萬同胞開始飽受日寇的摧殘和凌辱。
面對空前的民族危機,中華兒女在絕境中覺醒奮起、浴血鬥爭、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關係民族存亡的偉大斗爭中,鑄就了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為內涵的抗戰精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國家民族面臨危難之際,總有著千千萬萬的中國兒女挺身而出。
在九一八事變那一夜,在那段東北軍不戰而退的歷史中,日軍一夜之間全部落於敵手,市區被封鎖,距離北大營不遠的東北大學也危在旦夕。日軍找到時任東北大學校長的寧恩承,威逼利誘,企圖營造和平的假象,寧恩承為了民族大義,喝退日本人的“好意”,並及時轉移保全了全校數千名師生,當時他才上任不到10個月。
他以即將沉沒的輪船比喻,讓婦孺先離船,其次是教授、學生,再次是職工,而他則永守舵位,盡力讓大家先逃生。9月24日,在他的安排下師生面對著日軍的刺刀,無一人傷亡的情況下緊急疏散完畢。
國難當頭,正是千千萬萬這樣的“匹夫”挺身而出,才塑造了中華民族打不斷的民族脊樑。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正所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優秀的中華兒女挺起胸膛,用血肉之軀築起了新的長城。
“九一八”事變不久,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存亡,趙一曼舍子從戎、奔赴東北,帶領一支游擊隊馳騁於白山黑水之間,令日寇聞風喪膽。
在一次激戰中,她不幸受傷被捕,日寇為了獲取所需情報,一邊以藥物治療維持趙一曼的生命,一邊使用非人的酷刑和“心理戰術”進行逼供。面對肉體的摧殘和精神上的折磨,她以崇高的革命氣節和無畏的民族氣概讓日寇一無所獲。
日寇絕望了,準備對她實施死刑,在赴刑場的列車上,趙一曼提筆給兒子寫下了遺書:“你要自豪地告訴所有的人,你的母親叫趙一曼”,帶著對兒子的無限深情,從容就義,年僅31歲。
這樣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英雄還有很多,他們共同塑造了我們的民族氣節。
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抗日戰爭中,成千上萬的英雄們,冒著敵人的炮火,奮勇前進,面對侵略者的屠刀血戰到底,彰顯了中華民族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氣概。
1938年,日寇展開“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被迫轉移。在北方的10月,天氣十分寒冷,部隊在烏斯渾河畔紮營,燃起幾堆篝火取暖,不幸被日偽特務發現,使得部隊被日寇團團包圍。
當時有八位女戰士隱蔽在樹林中,沒有被日寇發現,為了掩護大部隊過河,八位女戰士悍然衝出樹林,從背後向日偽軍開槍,使得敵人誤以為中了埋伏,大部隊則趁機過河。然而她們則被敵人團團包圍,面對日寇的圍擊,八位女戰士打光了槍裡最後一顆子彈,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8人手挽著手,一邊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一邊緩緩地淹沒在烏斯渾河中,壯烈犧牲。
明明可以委曲求全,卻要選擇前仆後繼的戰鬥,正是這些不畏強暴的中華兒女,塑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百折不撓、堅忍不拔八個字支撐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頑強屹立、生生不息的靈魂。
在距離黨中央千里之外的東北大地,始終活躍著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這支紅軍部隊就是楊靖宇所領導的東北抗聯。
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楊靖宇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威震東北,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日偽軍連遭打擊後,抓緊了對東北抗聯的軍事討伐、經濟封鎖和政治誘降,同時對楊靖宇懸賞緝捕。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楊靖宇與敵在冰天雪地裡周旋了7年多,以難以想象的毅力,堅持和敵人頑強鬥爭,直至彈盡,壯烈犧牲。
楊靖宇犧牲後,日寇用刺刀剖開他的屍身,發現他的胃裡一粒糧食都沒有,目之所及,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
英雄兒女捨身赴死,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幾千個日日夜夜浴血奮戰、成千上萬次戰鬥及游擊戰,他們在黑暗裡戰鬥,用不屈的鬥爭拼出民族的未來。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90年前中國因弱小而飽受列強蹂躪,90年後中國人民以民族自強洗刷歷史恥辱,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
當尖利的防空警報再次響起,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屈辱苦難、已經創造的輝煌成就、正在推進的偉大事業,在這一刻交匯熔鑄,凝成全民族珍貴的記憶。
願“國恥日”激發奮進的力量,讓我們重拾抗戰精神,拿出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去完成抗戰先賢們未竟的民族復興大業,創造無愧於偉大新時代的新輝煌。
來源:我們的太空
作者:韓英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