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備是我們對人才的要求,為什麼我們要取德又要取才,而且德要擺在才的前面。很多人會說我們看一個人應該先看他有才而不是看他的德,一個人有才最重要的。
先看幾個小故事再討論。
第一個出場的是主父偃,一提到主父偃大家第一個反應是“推恩令”,他幫助漢武帝出了一個陽謀,用推恩令的辦法解決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問題。不過很少有人知道主父偃在沒有發達之前的痛苦經歷。
主父偃是齊國人,他精通儒道兩家的學說,學富五車形容他不為過。就是這樣的人,在齊地受到人們的排擠,被人看不起,後來到了燕趙等地依舊被人看不起,他前半生活活在被人排擠和看不到未來的環境中。
《漢書》記載他對自己前半生的回憶: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厄日久矣。
這是一句怨氣沖天的話,大意就是我這四十年是怎麼過來的,是在所有人的白眼中生活過來的。我上一次寫了一篇《年少讀范雎扮窮試舊主人兼仇人須賈解恨,中年再讀冒冷汗》中,很多人留言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我遇到這樣的留言是不會回覆的。
為什麼不回覆?
當時有人也勸主父偃,你現在得勢了,不要太豪橫了,結果主父偃的回答是: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我想很多人應該知道為什麼我不會回覆的原因了。受了大委屈的人第一個反應是報復,讓自己的委屈得到舒展,在他委屈沒有得到舒展之時很難平和交流。任何交流都會被認為你不懂得我經歷了多少苦,你沒資格和講。他們認為任何讓自己委屈得到舒展都是正義的。
主父偃在齊王拒絕讓自己女兒入宮,動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報復齊王,逼齊王自殺。主父偃因為得罪人太多,不但報復而且還收受賄賂,最終被下獄,後被漢武帝族滅。
死後他的數千門客什麼反應?
偃方貴幸時,客以千數,及族死,無一人視,獨孔車收葬焉。
主父偃是典型的有才無德之人,論才他精通《春秋》《周易》等,他出的陽謀“推恩令”可以說是無懈可擊。但是這些才被他用來做什麼?
用來獲得財富,同時用來報復別人釋放自己的委屈,一切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他的才大到漢武帝明知道他受賄,橫行也不想殺他的地步,但沒有用,公孫弘一句你不殺他怎麼向天下人交待就將主父偃送上斷頭臺。
漢武帝惜才,但他還是西漢的皇帝,當天下與主父偃在一起放在天平上時,主父偃的命運就註定了。
類似這樣的在歷史上還有很多。
比如蘇秦他就說過: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他的才就是用來搏取榮華富貴的,六國掛相之後與燕王的母親私通,最後為了避難來到齊國,受到齊國一些大夫的嫉妒最終受刺。為了找出兇手,他讓齊王將自己車裂以示天下。兇手是找到了, 仇也報了,蘇秦之心狠相信大家也能見識到了,為達目的,連自己死後的屍體都不放過。
李斯也差不多,李斯西入秦不是為了強大秦國而是為了獲得自己的榮華富貴。他靠著自己的才華獲得秦始皇的信任,最後官至丞相之職,可以說位高權重,結果呢?
當秦始皇的遺詔立扶蘇為二世之時,趙高告訴他等扶蘇當了皇帝,你的丞相之位肯定是蒙恬擔任了。一句話就讓李斯改變主意夥同趙高立胡亥為帝。
秦朝最後二世而亡,李斯要負很大責任。胡亥稱帝后,李斯的確獲得榮華富貴,但最終李斯卻失去了一切,因為他與趙高爭權,失敗,最終族滅。他或許以為自己可以避開與蒙恬的競爭,卻沒有想到扶蘇最信任蒙恬,胡亥最信任的也不是李斯而是趙高。
李斯為了爭榮華富貴,連自己的老同學韓非都可以陷害,從這裡可見其德是啥樣的了。
有人或許會舉管仲為例子反駁我,因為孔子曾經罵過管仲。孔子曾經說管仲之器小哉,不知儉,不知禮。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
管仲的生活也很富足,富比公室,也就是他家比齊王還有錢。這些在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看來是無德的。
那管仲是無德還是有德呢?這個不是儒家說了算,也不是孔子說了算,這個應該是齊國和老百姓說了算。
《史記》記載這麼一句話: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
管子牧民篇中有這麼一句話: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你覺得管子有德還是無德。管子活的時候扶助齊王稱霸,管子死後不久齊國內亂,齊桓公活活餓死。
所以這個德才兼備的德不是簡單看這個人的行為而是看他的心,他的心是為自己還是為了天下人。不過心不容易看清,但人的行為是很容易看得見的,這也是為什麼偽君子常有的原因。
像李斯等人雖然位居高位,不是將秦放在第一位而是將榮華富貴放在第一位,當他一旦面臨選擇之時,很容易選擇榮華寶貴而不是天下,當他位越高,帶來的危害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寫《年少讀范雎扮窮試舊主人兼仇人須賈解恨,中年再讀冒冷汗》這篇文中提到我冒冷汗的原因,不過很多人卻認為范雎做得對的,說我是“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像主父偃這種為了富貴得罪太多的人,這種得罪不是為了西漢,而為了自己的私怨,所以終結的也是私怨,起因是趙王害怕主父偃會對付自己,就搶先動手。
德才兼備對天下是好事,同樣德才兼備也是保身,護族之法。
那德和才是什麼關係呢?
陰陽關係。
陽為清,清者上升,不可見的才是德,所以為陽。這也是為什麼《道德經》中將德稱之為玄德的原因。玄是昏暗不明,也就是看不清,或者不可摸的。
陰為濁,濁者下降,故可見可觸的是才,所以為陰。
為什麼喜歡才而輕德,因為才能帶來看得見的利,僅此罷了。正如為什麼喜歡榮華富貴,因為這些都是看得見的能帶來的好處。
正如有人問德能值多少錢,每當遇到這樣的問題,我的習慣反應是躺下裝死當沒看見。因為我水平太低迴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