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之際,中國科協網開設“百年學會與黨同行”欄目,選取9個擁有百年曆史的全國學會,展現百年學會擁護黨、熱愛黨、忠於黨、追隨黨的成長曆程,記錄他們堅持把科學交給人民,用科學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1920年2月26日,中國解剖學會和人類學會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學實驗室正式成立,成為中國最早成立的專業學術團體之一。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解剖學會的各種活動亦難開展。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中國科學社於1943年在重慶舉行會議時,王有琪、盧於道和王仲橋等人再次聚議解剖學會事宜,但由於諸多原因,未能實現。直到1947年6月25日,中國科學社在上海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重新組建中國解剖學會籌委會,選舉產生了新的理事會,盧於道任理事長,並召開了學術交流會。1951年,中國解剖學會從上海遷至北京。次年,中國解剖學會在北京召開第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馬文昭被推選為理事長。此後,各省、市也相繼成立省級解剖學會;後來因各種因素,至1978年學會重新開展工作,在桂林召開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此後,每4年定期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換屆選舉,至2018年,共選舉產生了16屆理事會。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回顧100年的砥礪逐夢,中國解剖學會親歷了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發展壯大的壯麗征程,始終與黨同呼吸、共命運,一代又一代解剖學者赤膽忠心、甘心寂寞、創新為民,推動著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艱苦奮鬥 奠定醫學基石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科學。早在商周時期,中國醫家就有“割皮解肌,絕脈結筋,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的解剖實踐。但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中國的解剖學未形成獨立體系。19世紀中葉,西醫傳入中國,並逐漸開設解剖學課程。1894年,北洋醫學堂在天津成立,解剖學從此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1920年2月26日,借中華醫學會和中國博醫學會在北京聯合召開第三次大會之際,中國解剖學會與人類學會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正式成立,考德瑞當選理事長,成為我國最早成立的基礎醫學專業學術團體之一。
面對民生凋敝和動盪不安的社會,解剖學的先賢前輩沒有絲毫畏懼和退縮,心懷愛國之情,篤行報國之志。20世紀30年代,以我國組織學與細胞學奠基者馬文昭為代表的大批解剖學前輩留學歸國,在異常艱難的條件下,鑽研學問,教書育人,為我國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針對部分西方學者發表的“中國人腦不如白種人”等汙衊言論,吳定良、歐陽翥、齊登科、張鋆等中國解剖學者開展了大量研究,用確鑿的證據發表論文,駁斥西方學者的謬論。
這一時期,還產生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發現。20世紀初,西方學者在周口店一帶發現古動物化石和人牙齒化石。在此基礎上,1929年,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首次發現了完整的、距今50萬年的北京人頭蓋骨。1936年,在賈蘭坡主持下挖掘出3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和一個完整的人類下頜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現,不僅推翻了當時學界普遍接受的人類歷史的年代,同時闡明瞭人類進化的程序,對世界科學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薪火相傳 傳承紅色基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黨和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關懷與重視下,廣大解剖科學工作者同所有科學工作者一樣,滿腔熱忱地投入到重建和恢復社會主義新型學術團體的事業中,建立並逐步完善了解剖學科,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開展了以體質調查為主的科研工作,培養了一支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甘為人梯的老一輩解剖學家隊伍。自此,中國解剖學事業和解剖學會迎來了新生。
為促進學術交流,興辦學術刊物,1953年創辦了《解剖學報》,1954年創立《中國解剖學會會訊》,1985年更名為《解剖學雜誌》。與此同時,大批新的醫學院校或綜合院校的醫學專業應運而生,人體解剖學作為醫學課程學習的入門和奠基課程得到了更好地發展。
1962年,中國解剖學會召開學術年會暨第三次代表大會
這一時期,在廣大解剖學者的潛精研思下,收穫累累科研碩果。20世紀50年代,薛社普用雞胚實驗否定了國外科學界的活質學說。20世紀60年代,李肇特用穴位組織連續切片的實驗結果揭露了外國學者所謂的經絡組織的虛假論文。1964年,上海第一醫學院負責組織制訂了《國人體質調查》的具體計劃。1972年,長沙市馬王堆漢墓發掘出土了一具2000多年前的溼屍,在解剖學家等多方努力下,該溼屍自出土至今完好儲存,奠定了中國在溼屍類文物保護與儲存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併為解剖學、人類進化、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於北京逝世,中共中央決定進行永久的遺體保護。在當時極端嚴峻的形勢下,中國醫學科學院的解剖學專家徐靜、張炳常和陳克銓等臨危受命,參與了對毛澤東主席的遺體儲存工作,解決了遺體儲存極為複雜的技術問題。如今,毛澤東主席遺體仍處於良好狀態。偉人遺體的儲存是中國解剖學工作者與其他學科共同協作的成果,是科技工作者的重大貢獻。
不辱使命,不負重託。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老一輩解剖學者始終胸懷祖國,不畏艱難,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為解剖學科的薪火相傳鞠躬盡瘁。
與黨同行 譜寫春日華章
改革開放後,黨中央制定了發展自然科學和加強教育的一系列正確方針,中國解剖學科迎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和成績。
科研成果豐富。吳汝康開創了中國人深入研究人類化石時期,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等理論,建立新學科“今人類學”,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童第周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的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吳新智等提出現代人起源的“多地區進化”假說,成為國際上兩大假說之一。1988年3月,張麗珠與劉斌合作培育的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在北京誕生。
教學成果顯著。編寫了大量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協編教材,1978年,由中國醫科大學主編的《系統解剖學》經幾代人的傳承編寫,已成為中國發行量最大、使用面最廣、最受師生歡迎的醫學本科教材之一,為我國醫學生的職業生涯奠定了紮實基礎。1978年我國有28所醫學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為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1年首批8所醫學院校和科研院所正式招收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博士研究生,推動了我國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
學術交流活躍。學會每年舉行一次全國性的學術年會,各分會及工作委員會召開形式多樣的學術會議和專題研討會、特色論壇等。此外,學會主動承辦多場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積極參加各類國際學術會議,促進國內外學者的學術交流,提升我國解剖科學的國際影響力。1997年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第十四屆國際形態學討論會,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出席會議。1999年,第二屆亞太地區國際解剖學者會議在北京舉辦,進一步促進學術交流。
推動期刊繁榮發展。1978年創辦《解剖學研究》,1983年創辦《臨床應用解剖學雜誌》,隨後還創辦了《神經解剖學雜誌》《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誌》和《解剖科學進展》等學術期刊。隨著全球資訊化和網路化的程序,2007年中國解剖學會網站開通執行,學會資訊化建設進入了高速公路的快車道,與全國聯網,與世界接軌。
與時俱進 奮進新徵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開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確立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出建設健康中國的號召。中國解剖學會作為涵蓋人體解剖學、神經解剖學、人類學、組織學、細胞學等領域的學術團隊,對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更應有新擔當新作為。
2019年,中國解剖學會召開第三十五屆學術年會
2021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站在歷史新起點上,中國解剖學會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勢、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百年征程路,初心映江山。中國解剖學會從初創時的50人,到現在擁有全國會員6394人,30餘個團體會員,設立人體解剖學與數字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神經解剖學等17個專業分會,設立教育與繼續教育、學術與網路資訊、國際交流等10個工作委員會,學術刊物從無到有,如今已增至7個……中國解剖學會將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群團發展道路,服務廣大科技工作者,佈局新時代學會創新發展,爭取在新時代有更大作為,向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答卷。
來源:中國科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