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漫現狀的一點補充
首先感謝網文作家們對漫畫行業的持續討論和關注。今天再囉嗦,一是因為國漫上了熱搜,二是因為在別的帖子裡看到了疑似TX洗地帖轉移視線,有些話不吐不快。
補充一,政策和補貼。
國產動漫崛起,按我們業內的一個看法,始於09年的個人動畫作品《打,打個大西瓜》。從這部作品開始,國家和有心人看到了行業的前景,才開始關注,並開始有所投入。
這裡有個要注意的點是,業外一開始看到的是動畫,不是漫畫,這是兩個有相關性但區別很大的行業,其實這個區別只是我們自己在爭來爭去,而業外人士一般稱為動漫行業。蓋因漫畫體量太小——當年只有漫友和知音漫客勉力維持,引不到太多的目光。
所以,國家的政策也好,洗地的人說投入了大量補貼也罷,最開始都是衝著動畫公司去的。而動畫,很難“憑空”產生,所以很多想要拿到補貼的企業和個人把目光投向了與動畫相關性最大的漫畫行業。
而這在洗地帖裡,變成了漫畫也拿到了大量補貼。
事實是,以洗地中提到的成都為例,想要拿到補貼的要求非常高,高到小漫畫工作室根本不可能達到門檻的程度。有心人可以搜尋這個檔案《成都市關於鼓勵和扶持動漫遊戲產業的政策實施細則》。
上面說的小型,是指主筆1到2人,助手3到4人,整個工作室人員不超過10人左右的工作室。正是我當年所在工作室的規模,而我們工作室可以申請到的補助,是以扶持小微企業的名頭,可以在產業園找個小辦公地點,免兩年內的房租水電——強調一下,並不是因為我們是動漫行業,是因為我們是小微企業,而能申請到的關鍵因素,是由於工作室創辦者長輩的人脈。
但這所謂的扶植基本沒什麼意義,因為我們本來就在創辦人自己的房子裡工作的車庫型工作室,不用花費房租和水電。
2010年以後的大量補貼,事實上是投到了有一定規模的動畫漫畫企業裡,而這些企業,多數是運營方而不是內容產出方,這就是為什麼明明國家投入了,但是看不到水花的原因,而運營方是哪些公司,大家心裡都有數。
這裡說一個例子,我工作室的一個同事因為我們這邊收入實在不行跳去了另一家漫畫公司,這家公司是少數拿到了補貼在畫漫畫的公司。但公司的創辦原因是,老闆的老婆在家待著沒事幹於是做了這家企業,玩了幾年,於2019年這個時候關門大吉。公司共生產霸道總裁少女漫三部,一部沒賣出去。
至於那些變成了廣告費和運營成本固定資產的補貼,就不說了,所謂的繁榮背後,工作過幾年的人都懂。
所以,把漫畫產業落寞歸於國家補貼的撤出,完全是洗地加甩鍋。
補充二,中小漫畫平臺運營方的無奈。
網路時代最早期的國漫畫手有兩個去處,U17和A站,前者能掙點稿費,後者純用愛發電。
U17之前走的是以前雜誌的模式,籤作品給稿費,有衍生就再分帳。這個模式下,作者可以掙到一點錢,雖然少,但是能維持。漫畫需要時間去磨,用小投入長時間的模式培養畫手,網路時代國漫第一部出圈作品《雛蜂》就是例子,這也是國漫最有希望的一段時間。
而平臺那邊,從編輯的反饋來說,一直在虧損邊緣瘋狂試探,所以總是做不起來。儘管培養出了第一批網路國漫作者,但免不了反覆被賣的命運。沒有大量資本注入的情況下基本就是這種結果,這還是U17在有一定名聲的加持下。
所以後起之秀們採用的辦法是,資本注入到一定規模後,以動漫的名義拿補貼,然後以漫畫為基礎做動畫。
這個路子要求平臺慢慢培養漫畫作者,從大量作品裡選出合適動畫改編的,再去用動畫掙錢反哺漫畫。《屍兄》就是這種思路,因此,這個路子可以走得通,但是會走得很慢很慢。
很明顯,這和網際網路時代的速度以及資方的要求相悖,而諷刺的是,《屍兄》就是當年TX漫畫的招牌。當然,羊頭招牌打出去,賣的是不是羊肉則是另一回事了。
資本的注入當然有好處,一時間大家都有錢拿,無論作者還是平臺,但壞處是,用發展掩飾了畫技沒提高,人才沒積累的問題。平臺在虧損,不得不從別的行業拿錢來養,從一開始的勉強自給自足變成了仰人鼻息。而把這個模式發揚光大廣而告知的就是TX。
買作品不說,甚至直接注資日方平臺,沒聽說的可以查詢TX和天聞角川的合作。當時我們看到這新聞都在說,動作要快點要多出作品,不然再過幾年就沒飯吃了——只是沒想到的是,不是我們沒飯吃,而是整個行業都快餓死了。
所以,為它洗地的可以先自己洗洗睡。
這種模式為什麼其它平臺不得不跟進?其實很簡單,一方面TX有錢,另一方面,和TX合作誒,說出去倍兒有面子,漫畫行業苦慣了,好不容易來個金主,別說抱大腿,腳指頭能握上也是好的啊。
假設平臺硬是不跟進,那好,你的作者,你的合作方工作室,你的小編,甚至你的主編都被挖走。最後你就剩下一個網站乾瞪眼,,然後這時開發工程師進來說,老闆不好意思,我明天跳槽去TX了。
像原創方,以新浪微漫畫為代表團隊成建制跳槽。跟進TX模式的網易漫畫,買日漫和原創同時發力,結果虧損得褲子恨不得當掉。你問為什麼網易遊戲不給網易漫畫補助?網易第一個大爆款掙錢的遊戲《陰陽師》上線是16年,就算想補也已經來不及了。
補充三,限制政策的影響。
首先明確一個鏈條,遊戲公司出遊戲,找漫畫作者畫配套漫畫,漫畫作者相當於遊戲公司的外包。遊戲公司釋出遊戲,同時在漫畫平臺釋出遊戲漫畫。遊戲漫畫相當於宣發和廣告的一部分。遊戲公司得到遊戲平臺和漫畫平臺雙重的流量,漫畫在平臺上也因為遊戲得到流量加成。
然後說與漫畫相關的政策,一是和諧,這點網文比漫畫慘多了。漫畫畢竟是所見即所得,紅線很明確。我的編輯只給了幾句話。女泳裝必須是連體式,血液不能單獨成格而且得是黑色,打鬥不能有斷肢。沒了。
至於殭屍啃人骷髏鬼怪,隨便畫沒人管你。網文不用說了吧。
而且文創整個大環境如此,其實並沒有哪條政策是隻單獨針對漫畫的。
再說18年的版號政策,主要影響兩方面。
一是影響資方,沒了遊戲的盈利,遊戲投資方不再需要配套漫畫,不再向漫畫行業輸血。這點上篇文有說過,不再贅述。
二是影響作者,不能給遊戲畫漫畫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非頭部連載作品有周期,一部結束後,到下一部開始前的空白期,漫畫作者可以給遊戲畫些小單子和同人,提高畫技的同時,也能去漫展上掙一點錢。版號一斷,這點錢也都沒有了,於是難以為繼。
有心人可參考《艦娘》對日本同人漫畫的帶動作用,很可惜,國內這一塊還沒起步就結束了。
但是再強調一下,政策從來不是主因,資方對漫畫題材的篩選才是主因。因為這時還是有作者在畫原創的,可是,除去頭部作品,原創漫畫沒有曝光度,沒有推廣,沒有和遊戲聯動帶來的流量,點選上不去被腰斬,也就沒有了收入。
從平臺方的視角看,就是原創漫畫點選數很低,流量明顯低於周邊漫畫,平臺大資料不予推送,慢慢讓中下層原創作者退出行業。
假設沒有版號限制會怎樣?那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作者去給遊戲畫漫畫,依託流量和爆光分一杯羹,同時原創漫畫越來越少,豐富度和審美越來越單一,最終徹底被資本捆住,作者變美工,行業慢性死亡。
而政策就好比催化劑,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而已。
TX做為龍頭,既做遊戲公司,也做漫畫平臺,唯獨不是作者。以TX的體量,它的選擇就是行業的選擇,TX選擇用遊戲行業為漫畫注資,其他公司也這麼做。結果政策一到,TX家大業大還能撐住,但其它平臺就死翹翹了。
所以政策從來沒有想去搞漫畫,拿政策給TX洗地,跟本沒理清這裡面的關係。
現在回頭看,其實在《屍兄》時代,TX本來有機會成為一家扶持原創的好平臺的,可惜,大概TX和文創天生八字不合吧。
補充四,欠稿費。
很多人心中的欠稿費就是微博上爆出的幾家平臺,拖著不給錢。但其實漫畫欠稿費的花樣更多。
比如,給是會給的,只不過晚上十天半個月最長到半年。而這期間,主筆也好助手也好,都要吃飯。積累少的工作室,很多就是這樣被拖垮的。
再比如,連載的過程中不停讓改稿,也不說不能上,就說這頁沒畫好,反覆重畫,主筆一方面改舊稿,一方面要出新稿,導致每月四更變三更,違反合同,本月扣錢。
有人說,你一次畫好了不就可以?這麼說那是真外行,因為編輯的回覆往往是這樣的:你這個人不夠帥,你這個分鏡不合適……等你問什麼樣的帥和什麼樣的鏡頭合適時,他又說你自己看著辦,然後繼續不過稿。
還比如,在合同裡埋釘子,然後以點選率上不去為由給稿費打折,直到腰斬。前期所有準備白費,浪費的時間基本以年為單位。
至於有些工作室剋扣啊,平臺給了錢但工作室不發的,騙美院學生描線三個月過試用踢了的,主筆畫一個月上百格最後掙幾十塊錢,就更比比皆是。
像大家聲討的大角蟲,這種其實還算水面之上,有合同約束沒得抵賴,但在看不到的地方亂事更多。所以好多漫畫作者一氣之下轉行。
補充五,頭部的繁榮和底層的凋零。
漫畫頭部的確有幾部好作品,但是這些頭部作品不能讓整個行業都繁榮起來,比如我們現在提起現在流行的國漫,能說出十部作品已經是資深愛好者,更多的作品和作者沒等讓人看見就掛掉才是大問題。
我想,網文作者對此一定感同身受。好多人說的撲街是基礎,腰部是中堅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多數如我一樣的中下層作者並不嫉妒頭部,但問題是行業畸形,除去頭部一片荒蕪,彷彿非洲草原上的大樹,碩大的腦袋下一根光禿禿的樹幹插在沙子裡,更關鍵的是這腦袋還是資方修剪捧出來的。
一個行業,如網文,像是金字塔,有塔頂的大神,有中層腰部,也有底層撲街,至少從形態上來看是穩定的,可漫畫現在已經是棒棒糖的形狀。像堅持做網路原創的新漫畫,兩三作品苦苦支撐,質量吊打TX快看,然後反過來被人家資本流量和收入吊打,好不容易出版單行本還得用抽獎拉流量。但這種在業內大名鼎鼎的平品方,出了圈基本沒人知道。
這種情況,整個行業很難有前途。更讓人鬱悶的是,在表面的繁榮下,還頻繁發生漫畫作者去世的悲劇。網文這邊作者因病去世還有讀者和同行相送,漫畫這邊,如深流和去年在上海去世的姑娘,出了圈根本沒人知道。
就這還有人洗地,我真想知道他良心是不是讓狗吃了。
政策再怎麼差,沒有針對某個作者,大家都帶著鐐銬,至少還有個跳舞的廣場。但資方在廣場上支起一張桌子,聽話的上來打滿閃光燈,不聽話,連圍觀的資格都沒有。
任何一個行業,都不能只有頭部。沒什麼頭比火車頭更重要,但鐵路運力是火車頭撐起來的麼?
我不知道洗地的為什麼看不明白這麼簡單的道理。
補充六:漫畫出海。
這條路其實很難走。最早夏天島有過嘗試,從結果來看不能說失敗,但影響力有限。後來《拾又之國》出海成功,但作者又返回國內深耕,此外還有作者去日學畫然後在沉入業內再無聲息,也有為日漫做主筆和助手的例子,但嚴格來說,這算不得“出海”而相當於赴日工作。
另外現在網路上傳的去日本畫畫,更多的是原畫而不是漫畫。這一方面是國內在原畫方面的確有實力,不輸國際一線作者,二是日本在漫畫方面更有實力,以國內作者的水平基本連日本二線助手都當不上,按我們的說法,日本人均會畫漫畫,做為後起,進入別人已經成熟的體系本就很難,何況還有語言障礙。真正在國內可以直出日文漫畫而不需要翻譯的,我沒有聽說過,而如果請翻譯又是一道成本,還無法控制翻譯水平。
然後還有一條,算是專業知識,日本漫畫的排版和國內不同,不能直接把國內漫畫譯成日文出版,需要作者重新調整分鏡,這個相對專業就不多說,大家只要知道有作者為了在日本出版不得不重畫原稿就好。
目前國內漫畫出海,能算是有所成就的,只有《鏢人》一部,但這作品的背後有日本編輯的審稿和把控,所以,實質上還是在日漫的影子裡。
至少從短期來看,國漫出海,漫畫作者去日本,還只能掙點零花錢,長期難度很大。
有意思的一點是,日本也有人說漫畫作者活不下去跑來中國發展。
所以,這更多像是這山看著那山高的問題了。
補充七,漫威和DC模式。
網文這邊常有人把TX的思路比成漫威DC,也對也不對。對的是,TX應該就是這個思路,不對的是,漫威和DC的漫畫作者待遇可比網文作者好太多了。
首先,美漫作者大體上分兩類,一是固定坐班的,這種一般以工作室的形式出現,漫畫作者相當於公司員工,收入比照一般上班族,肯定不低於當地平均水平,該有的福利一點不少。這才是真的聘用。
另一類是投稿和合同製作者,能拿到正刊(主線劇情)鉛筆稿合同的,相當於國內的主筆,我所知的每頁基本300美元起,注意,是他一個人一頁稿300美元,上色之類的助手支出不在鉛筆稿稿費範圍內,彩稿的成稿另算。熱門比如蝙蝠俠小蜘蛛這種,正刊每頁甚至翻倍。長期合同制就更不用說,福利不好根本沒人來。
而且美漫圈也不是版權全部在公司,比如DC旗下的Vertigo,2010年前後就有和作者分版權。況且,他們的工作量不大,懶惰的畫手一個季度畫十幾頁,出一期,半年的生活費富富有餘,在網文作者面前,這工作量與休假也差不多。
另外,視合同,美漫作者出書後可以拿到分成甚至版稅的一部分,而且漫畫作者也不全隱身,美漫的小圈子裡,有收集某個特定作者刊號的習慣,相當於對畫師的認可。
更別說有大熱作品的草稿拍賣的事。
所以,不管從哪個層面說,美漫作者的待遇,不用說可見的未來,就是現在也已經比網文作者高得多了。
而他們和網文還有一條最核心的區別,就是電影的高收入可以反哺內容方,長週期可以提煉出更好的創意和畫功更好的作者,從漫畫到電影電視,視覺產業一條龍。這一點,網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囉嗦了這麼多,想要說的是,網文做為比漫畫更上游的內容出產行業,理應得到更多的發聲,而且,也就像有人說的一樣,網文維權成功了,漫畫以後才可能有機會,所以網文作者們還要集中精力,別被漫畫行業的事分心,暫時當個故事一笑即可。
有朝一日,你們網文作家自己有版權了,完全可以自己找作者畫自己的作品,兩邊合作,走輕小說加日漫的模式也好,走編撰加畫手的美漫模式也好,甚至學歐洲文青作者加小清閒畫家的模式也好,都完全沒有問題。
但這都是以後的事。
網文作家作為內容提供方,還請抓住機會,一起集中精力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權利。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