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假設在一個理想的光滑平面上有一輛平板小車,我們知道如果這時我們推一下小車(施加一個外力),小車就會滑動起來,且如果在無外力作用的情況下,小車將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永遠地滑向前方(加速度為0),如果這時我們想讓小車的速度變得更快,就要不斷地向小車施加外力(使得加速度大於0)。而等到小車的速度達到光速時,便不再加速了(在人類已知的物理範疇內,光速是物質可以達到的最高速度),任憑你再對其施加更多、更大的外力。那麼這時我們施加的外力(能量)哪裡去了呢?其實能量並沒有消失,而是轉化成了質量,也就是說小車的質量會不斷地變大。
愛因斯坦在解釋這種聯絡時,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式:E=mC^2。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使在不甚關心實用價值的理論物理學家看來,這也是讓人驚心動魄的結論;能量等於質量的900萬倍,指甲蓋大小的物質的質量如果完全消失,其釋放的能量是以萬噸標準煤來計算的。1939年,約里奧·居里、費米、西拉德三位科學家分別獨立發現了鏈式反應(核裂變),使人類找到了釋放巨大原子能的方法。鏈式反應的發現使得原子彈成為了人類可以製造的最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氫彈殺傷力更大)。僅僅在幾年後,人類第一顆原子彈就在美國試爆成功,緊接著日本本土遭到了人類戰爭史上最殘酷的懲罰,其中的一部分人瞬間就被還原成了基本粒子,真正的魂飛魄散。這一理論的發現給人類帶來了致命威脅,這讓深愛和平的愛因斯坦痛心不已,直到臨死前仍後悔自己打開了這個潘多拉之盒。
古巴導彈危機
不過愛因斯坦可能沒有想到,由於原子彈的巨大破壞力,使得原子彈變成了一種戰略武器,在戰爭中沒有實際的意義,擁核大國之間由於擁有大量的核武器(五常中隨便哪個國家的原子彈都足以毀滅地球),彼此間形成了一種“恐怖的平衡”,即誰也不能在衝突中使用核武器,其實也就意味著世界主要大國之間再無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了(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是人類最接近全面核戰爭一次美俄對抗,以肯尼迪強硬赫魯曉夫認慫而結束),原子彈實際上為大國之間帶來了“被動的永久和平”,愛因斯坦如泉下有知也可以瞑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