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1年,全球彷彿一下子又暗了很多。
根據《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的文章指出,在過去的20年中,我們的地球母親正在變得越來越黑。根據相關科考團隊的研究,在這過去的19年中,地球反射到月球的太陽光亮度下降,反射率下降了約0.5%,甚至在2017年到2020年3年內下降幅度就達到了0.5%,呈現出明顯的增快趨勢。
地球變暗,反映出來的核心問題即“溫室效應”,這就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何近兩年我們能夠聽到的關於“碳中和”的議論顯著增多。地球變暗的主要影響就是全球變暖,全球變暖並不意味著溫度一定升高,而是極容易出現極端的天氣,並演變為氣候災害。透過近幾年的新聞報道我們能夠知曉,像暴雨、颱風、高溫、乾旱等極端天氣就頻繁出現,發生的問題的嚴重性不言而喻,已經對很多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為什麼談能源短缺的問題首先提及近年來極端天氣的問題?
這是因為極端天氣背後有一個錯綜複雜的原因。而引發2021年能源短缺問題的背後也與極端天氣不無關係。國際能源署(IEA)在其10月最新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天然氣市場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由於強勁的需求和意外的供應瓶頸,全球天然氣市場基本面趨緊,導致天然氣價格上漲。
報告指出,今年1月,東北亞的寒冷天氣加上液化天然氣供應的減少,導致當地燃料短缺,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出現前所未有的飆升。緊隨其後的是今年2月襲擊北美的冬季風暴“烏里”(Uri),極端寒冷的天氣引發了更大的熱量和電力需求,而冰凍災害也導致美國幾個州和墨西哥輪流停電。
與天然氣市場類似,原油市場也收到極端天氣問題的影響。8月下旬至9月中旬,颶風“艾達”、熱帶風暴“尼古拉斯”等嚴重影響了北美地區原油產能。
此前的極端天氣已經大大消耗了部分主要國際的能源儲備,導致能源庫存處於低位水平。經歷去年寒冬和今年酷暑後,歐洲能源儲備水平降至歷史低位。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協會資料顯示,當前歐洲區域性天然氣庫存僅為滿負荷水平的74.7%,為10多年來最低水平,冬季能源儲備亟待補充。由於天然氣短缺,很多歐洲公司轉向使用煤炭,這使得煤炭庫存告急,價格上升;據《今日印度》報道,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當地時間10月10日宣佈,由於煤炭短缺,該邦已經關閉了13座發電廠。該國中央電力局警告說,印度近一半的煤電廠只有兩天或更少的煤炭供應,而17家電廠的庫存已經用完。在今年7月份,印度媒體曾報道當地遭受極端高溫襲擊,逾千人因極端高溫致死。極端高溫加大電力需求,使得當地煤炭庫存水平下降。
發生在歐洲和北美的能源危機凸顯新舊能源轉型時期必然會經歷的陣痛。疫情後強刺激政策使得能源需求躍升,加之能源供應彈性處於偏弱狀態,更加推升了能源價格的上升程度
能源短缺問題產生的原因
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疫情使得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聯絡阻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分工就像是生產線,這是環環相扣的,如果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上游下游就被迫停工了。當生產線的動態平衡被打破,就容易出現問題。比如疫情剛爆發時,因為短期需求消失了導致庫存大量累積,油價跌到“負數”,重新整理市場基本認知。到如今疫情遲遲不可控,不僅影響投資,也影響生產效率,同時也對運輸產生極大影響。這就使得供給跟不上需求的增長,進而引發供應危機。
碳中和在這其中多有助力。從環保的角度,碳中和是為了減緩碳排放量,控制全球變暖的進度終極目標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政治的角度,中國想要“能源自主”避免關鍵時候被能源大國掐脖子。歐洲也同樣想要能源自主,減少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而無論是從環保角度還是從政治角度,有能力角逐的國家和地區都希望在新能源戰場獲得籌碼,於是全球都在推動碳中和。因此新能源獲得大發展,但由於新能源存在極強的不穩定性,因此新能源發電必須要有匹配的儲能設施,但顯然當前的儲能技術和儲能裝置並不能滿足新能源發展的需求。在一些新能源發展過於激進的地區,一旦出現不可抗力,能源短缺就會出現。
極端天氣的鍋。2021年所出現的能源危機,不僅出現在傳統化石能源為發電主力的國家,以水電為主的國家同樣出現此類問題。比如巴西,巴西國內發電主要依賴於水力,得益於充沛的水力資源,其76.8%的電力來自於水力發電。2021年巴西遭遇百年一遇的乾旱,這直接導致巴西水電站的水位持續下降,已經不能滿足日常需要。
經濟要想發展就離不開能源需求的增長,供給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為保證能源供應,各個國家也都會不遺餘力的去解決。在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當下,過高的能源價格必然會對經濟的復甦造成不利影響,政策面的壓制會延緩能源價格的上漲,待供應上來之後,短缺就不再是問題。但需要注意的是,馬上就要進入到北半球冬季,市場關於冷冬的預期仍可能導致投機需求的增加,短期的能源價格依舊是偏強,但可以預見的是“頂部”已經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