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恐懼症”是指一組與牙科診療相關的異常心理、生理及行為狀態,表現為患者在治療前、治療期間的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狀況,甚至出現不能自控的情緒和行為。患者還會出現避醫行為,不接受牙科診療和檢查,不願配合醫生的診療工作等。
有資料統計,成年人中大約30%-40%的人害怕牙科治療,而兒童出現這個情況的人數要遠超成人。事實也是如此,兒童看牙是件令醫生和家長特別頭疼的事。那該如何消除孩子的“牙科恐懼症”?提高診療效果呢?
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口腔醫院主任醫師葛立宏教授在做客人民日報社旗下新媒體平臺“人民好醫生”客戶端訪談時表示,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行為誘導”,就是兒童在去口腔科就診前,家長可以向小朋友講解看牙過程和如何配合治療並給予鼓勵,一些家長買來看牙的器械玩具,在家裡模擬看牙,透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消除孩子看牙前的恐懼和焦慮。
其次,醫生給兒童看牙時要做到親切交流和預先告知。“比如要用口鏡,先讓小朋友看看,並說明目的,再往小朋友嘴裡放。使用牙鑽時,先把機械在外輕輕空鑽一下,讓他聽一聽熟悉聲音後再去鑽牙。讓小患者有心理準備,就會降低恐懼,使患兒配合治療。”
第三對小朋友看牙要鼓勵表揚。表揚要貫穿治療始終,比如牙鑽鑽一下牙,馬上就說你真棒,表現非常好,這樣就提高了小朋友自信心。結束診療後也要表揚,如果表現不好的孩子,也要鼓勵。可以這樣說:今天表現非常好,我知道有一點不舒服,但是你堅持住了,真棒!小朋友就不會那麼害怕牙醫,下一次就不抗拒去看牙醫。
第四是給小朋友看牙動作要輕柔,這樣小朋友也願意配合醫生治療。還有一點是治療時先易後難,孩子多個牙齒需治療時,先選擇容易治療、操作少、痛感小的牙齒,這樣下次即使會有不舒服,也能夠去堅持。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孩子感覺到不舒服或者疼痛,別讓孩子強忍著,一定要打麻藥。如果小患者詢問打麻藥疼不疼,不要欺騙他,可以告訴他確實有一點點疼,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把操作過程細化,每一步都和孩子溝通,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恐懼。
葛立宏教授表示,牙科醫生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臨床操作能力,還需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這樣對於成為一個好的兒童口腔科醫生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