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下,作為父母的我們,更應該冷靜下來想想自己該做些什麼,我們能做些什麼。
分享一點我家大娃的成長經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得我家兒子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一個家長在群裡發了一道“雞兔同籠”的題目,問該怎麼解答?我說這不簡單嘛,設X和Y再列倆方程不就出來了,結果那位家長說不能這麼解,要用奧數的方法。那是我第一次聽說奧數這麼個說法。
我們小時候知道華羅庚,當然也聽說過奧林匹克競賽,我們也會說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但是沒有人會說“奧數”。大家不要笑,這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小時候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肯定是已經有了的,但對於絕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她”還只存在於報紙上或者報道里,而二十幾年後的現在,“她”被喊做“奧數”,說明學習“她”已經是很普及而且好像還是必須的了。後來我翻看兒子的書本,的確有一本“數學活動培優”之類的書,這是學校裡的叫法,在外面的培訓機構就叫“奧數”。我就自己買來一些書,想看看這到底是些什麼內容。我跟孩子爸爸都是理工科畢業,看看買來的這些書甚至有點顛覆我們當年的學習思維,這讓我們覺得“嘿,奧數這玩意兒好像還挺好玩的!”一發而不可收,因為兒子也正好要學,我們倆就跟著他一路學習著。這個學習的路上,很多時候並不分先後,就是說不是說我們先學好了再教給兒子,期初的時候可能是我們先接觸得多一些,畢竟大人理解能力肯定要碾壓二年級的小學生,所以期初的時候可能是我們指引著他在學習。但慢慢的,後來到了四年級,他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都提升上來了,我們更多的時候呈現一種亦師亦友的狀態,有時候是兒子給我們講一個問題,有時候是我們給他講。當然孩子一定有理解不了的時候,我們看一下發現也不能直接理解書中的方法,但過來人的優勢可以讓我們用迂迴的方法去理解,然後再給孩子做解釋。
一路走來,兒子小學畢業了,因為我們沒給孩子報過課外輔導班,也沒有帶他參加過校外的什麼奧數競賽,如果非要說一說他的奧數成績的話,就是在他們學校從各個班級篩選幾個學生組成的一個奧數班中他的奧數成績一直是非常優秀的,多數情況都是最高分或者前幾名,好像六年級的時候兩次奧數考試還都拿了滿分。但這些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再優秀的成績也只代表過往。我看到的是這一路下來,兒子對數學學習的熱愛,是他看到有些挑戰的數學題目時眼睛裡發出來的光。
還有詩詞。有那麼一段時間,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樣子,我跟孩子爸爸陪著兒子每天背誦一首詩或者詞。 孩子爸爸工作忙,好像在背誦方面也的確不如我跟兒子,所以經常被碾壓被懲罰,兒子和我一直作為勝利者傲氣十足的樣子。我們的詩詞背誦當然不僅僅是背誦,每一首詩詞的歷史背景、作者的人生履歷以及當時作者的生存狀態和心境我們都有涉及,所以每一首詩詞都像一個故事,關乎歷史沉浮,人生起起落落......我跟兒子沉浸在古詩詞的文化裡,快樂著,傷感著。
總結以上,我覺得我們不要總是做高高在上說教的父母,也不能只是做賺錢養家的“投資人”,我們需要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去。不能說我以前沒學過我不會,每個人都應該有不斷學習新知識的精神。為了能對孩子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瞭解,我們應該對孩子所學的知識多一些認識。引導著孩子愛上學習、讓他們逐漸養成自我學習的能力,到時候我們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就會非常和諧,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最美好的親子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