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的身體處在不斷的發育過程中,而且是有階段性的連續過程。正常情況下,這個過程有一定的規律。
如果發育過程中背離了正常規律,則可能有發育異常。
哪些情況提示可能出現發育異常?
1.聽覺:
有聽覺障礙的高危因素:耳聾家庭史,母弓形蟲、風疹、鉅細胞包涵體病毒或皰疹病毒( TORCH )感染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耳炎;耳毒性抗生素治療。
下列現象提示聽覺障礙可能:嬰兒不因雷鳴及互響驚嚇(哭、驚跳);母親走近時無喜悅表示;少學說話;咬音不正。
高危及有可疑表現者宜專門檢查。
2.視覺:
有兒童視覺障礙的高危因素:母 TORCH 感染,早產兒吸氧過度史。
下列現象提示視覺障礙可能:嬰兒不注視母親;眼球不斷擺動;對鮮豔顏色注視短暫;對細小物品無興趣;4個月仍不看自己的手;眼球震顫、斜視。
有以上情況者需作專門檢查、處理。
3.觸覺:
寶寶老是奶嘴吸個不停,無法戒掉;走路跌跌撞撞倒了也不喊痛;在幼兒班總是東摸西摸靜不下來;出門坐個車一直哭鬧不停……這很有可能是寶寶感覺統合失調,或者叫“觸覺障礙”。它主要指寶寶在處理觸覺時調節得不夠好,或許是遲鈍、或許是太敏感。
面板良性觸覺刺激有促進嬰兒生長髮育的作用。對早產兒進行按摩:每天抱早產兒出暖箱3次,每次在其身上輕按摩15分鐘。簡單的面板接觸,由於消除嬰兒的緊張,就有調節腎上腺皮質內分泌的作用,從而促進嬰兒的生長。
4.運動:
下列現象提示大運動發育異常,需作進一步檢查:7個月不從俯臥位翻身,9個月不從仰臥位翻到俯臥位,10個月不獨坐,18個月不能獨走,2歲不跑,3歲不能跳。
對於小於6個月的嬰兒出現以下情況,家長應多加關注並且及時諮詢醫生再作出處理。
(1)嬰兒身體發軟,運動明顯減少,這是肌肉張力低下的表現,在嬰兒一個月時期表現為多;身體發硬,即是肌肉張力亢進的表現。
(2)反應遲鈍,大多表現在於聽力以及視力上面。這是聽力系統損壞或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
(3)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發育的形態指標,腦損傷嬰兒往往會出現頭圍異常的現象。
(4)體重增加不良,進食減少,哺乳無力。
(5)固定姿勢,大多是由於腦損傷導致肌肉張力異常所導致。例如弓角反張,蛙位,倒U字姿勢等。
(6)不笑,3個月嬰兒正常會開始微笑現象,運動遲緩則會不笑或者推遲發笑時間。
(7)小手緊握,時常握拳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不能伸手抓物。
(8)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出現身體扭轉現象,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9)頭不穩定,如4個月大嬰兒坐立時頭部無法豎直或者不能抬頭。
(10)3~4個月嬰兒出現眼球運動不良。
5.語言:
語言異常可有如下表現:1~4個月嬰兒對母親聲音無應答;5~7個月咿呀發音少;8~12個月不咿呀學語;13~20個月聽不懂簡單的吩咐;18~24個月不說有意義的字;24~30個月不執行吩咐;30~36個月語不成句或完全不為陌生人聽懂;3~4歲口語單調、依靠手勢表達;5~6歲說話快慢、節奏或語調變化異常。
構音不正也需及時糾正。幼兒3歲應能發“ p 、 b 、 m 、 h ”音素,4歲發“ k 、 j 、 f 、 d ”,5歲發“ t 、 r、I 、 s 、 sh 和g”。我們多見的是入學兒童把“g”發成“d”,或“ s、z、x”混淆。
6.社會性發育障礙:
學齡前幼兒中比較常見的品行障礙有攻擊性行為、偷竊、說謊、對小動物殘忍、破壞公物等。過去,品行問題多被認為是屬於道德範疇內的問題,其實,它與幼兒的心理健康有很密切的關係。
7.認知發育障礙:
(1).感知障礙,如感覺過敏、感覺遲鈍、內感不適、感覺變質、感覺剝奪、病理性錯覺、幻覺、感知綜合障礙;
(2).記憶障礙,如記憶過強、記憶缺損、記憶錯誤;
(3).思維障礙,如抽象概括過程障礙、聯想過程障礙、思維邏輯障礙、妄想等。
8.情緒發育障礙:
廣泛性發育障礙的兒童,人際交往及社會溝通技能的異常,言語和非言語的交流障礙,興趣及活動內容的狹窄,侷限,刻板,重複,大部分孩子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發育落後,一部分孩子還同時伴有癲癇發作。
廣泛發育障礙兒童青春期的常見情緒行為問題有:(1)焦慮情緒(2)抑鬱情緒。(3)衝動伴攻擊性及破壞。(4)自傷、自殘。
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出現以上問題,要帶孩子到專門機構去檢查,早期發現問題,儘早干預治療。
注: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參考文獻:《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生長髮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