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人類總是喜歡抬頭仰望星空,關於那裡可能存在的奧秘好奇不已,所以從很早的時代開始,對天空的思考和探索就已經開始了,60年代末,美國NASA的阿波羅12號成功實現了載人登月,在宇宙探索的歷史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對美國而言,他們將此視為自己征服天空的標誌,但這還不夠,很快,美國將目光投往了另一個方向,地底,與其爭奪世界霸主地位的蘇聯自然也不甘示弱,雙方開始了新一輪的競爭。
工程開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全球的意識形態陣營旗幟鮮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代表資本主義的立場,結成同盟,以對抗蘇聯及其社會主義陣營中的成員,美蘇的兩極對抗讓雙方陷入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狀態,透過各個領域當中的競賽來不斷試圖壓制對方。
二者的衝突也在各自陣營中間的衝突裡表現得淋漓盡致,從中國的第二次國共內戰到東西柏林的分裂,從朝鮮戰爭到古巴導彈危機,從越南戰爭到阿富汗戰爭,美蘇自己表面上沒有發生直接衝突,但是在他們支援下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力量之間卻是摩擦不斷,矛盾不斷升級。
除了少數的中立國,整個世界都受冷戰所帶來的緊張局勢的影響,政治和經濟秩序處在長期的混亂當中,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美國和蘇聯身上,他們的一舉一動將直接左右全球格局。
1969年,美國阿波羅計劃成功,成為首個實現載人登月的國家,而另外一個巨頭蘇聯卻在這場航空競賽上失利,落了下風,看著得意洋洋的美國,蘇聯怎麼甘心就此退出擂臺呢?除了軍備競賽之外,科技競爭是最能證明大國實力的方式。
所以當蘇聯知道美國開始將攻堅的目標放在地底時,他們更是卯足了勁開始行動,並且信心滿滿一定要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揭秘太空是透過乘坐飛船的方式,而探索地底則要透過鑽孔,這項工程並不比登月更簡單,但在沒有真正實施之前,美蘇雙方甚至都在認真考慮挖穿地球的可能性。
70年代初,蘇聯的地底鑽孔正式啟動,這項工程又被命名為“科拉超深鑽孔”,孔眼所在的位置在科拉半島靠近挪威邊境的地區,在鑽井的現場,蘇聯建立了整整16個實驗室來進行觀測、指揮和反饋,規模之宏大,絕無僅有。
一開始,從國家的投入力度來看,蘇聯對這項計劃勢在必得,根據資料記載,參與這項鑽井工作的科研人員每人都在莫斯科得到了一套房產,並且月薪相當於當時大學教授的年薪,當然這些對當時的蘇聯來說都算不上什麼,石油的發掘為蘇聯經濟插上了翅膀,也成為他們與美國冷戰的支撐。
工程叫停
大致來說整個過程就是把旋轉鑽機裝在一條能夠承載其重量的鑽桿上,利用發動機的力量來推動鑽機不斷向下,同時為了降溫,會有液體迴圈的機制將熱量帶走,從原理上看並沒有很高的技術難度,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很快,蘇聯的挖掘工作已經來到了地下7000米的位置。
但是從這個深度開始,一系列的困難接踵而來,首先是岩石密度的問題。隨著鑽機下降到更深的地底,它推進的速度也逐漸下降,因為岩石的堅硬程度一點一點上升,面對這樣的情形,之前的儀器已經無法滿足要求了,必須要經過重新的計算和設計,否則要想征服更深的地底基本上是無法實現的。
除了需要不斷根據變化的地質條件來升級鑽機和裝置的精密程度之外,儀器還面臨著地下高溫的考驗,如果不能耐住高溫,再精密和堅硬的鑽頭也會功虧一簣。由於硬體跟不上,技術不成熟,蘇聯的鑽井工作在到達12262米的位置時被叫停,此時距離這項工程開始已經過去了19年時間。
一方面是技術上難以攻克的阻礙,另一方面是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的泥淖中無法抽身,整個國家的經濟因為鉅額軍事投入被拖入了深淵,840億盧布在槍炮聲中歸於虛無,與此同時,世界石油價格下跌,蘇聯最大的經濟來源迅速縮水,連國計民生都被迫癱瘓,哪裡還有多餘的物力和財力投入到鑽井這項彼時看起來荒誕不經的工程當中呢?
結語
2019年是中俄建交70週年,雙方的能源合作也提上了日程,此時距離地底鑽孔計劃的開始已經過去了49年,俄羅斯也早已從蘇聯解體的陰影當中恢復過來,成長為了世界經濟的重要一極,這也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應該從過往歷史的失敗中學習經驗教訓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