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對手對結構光方案怎麼評價的:
就我看來, 目前還在吹屏下指紋的只有三種廠商:
- 信奉「三天設計」, 還在追求所謂的「真全面屏」
- 用不起結構光方案的廠商
- 屏下指紋方案提供商
在我看來, 屏下指紋只是帶來「真全面屏」, 好看但是沒什麼卵用, 本質上和有些人追求攝像頭不凸起的概念機一樣, 中看不中用.
更重要的是, 指紋這個方案在有手汗、指紋淺、有磨損的人身上並不好用. 屏下指紋的活體識別能力, 不管是光學還是超聲方案, 綜合性能均不能達到電容指紋的水平. 所以 Apple 寧可做電源鍵指紋也不要屏下指紋.
如果未來 Apple 想做新 SE 去替代 11 的話, 我覺得可能會考慮使用電源鍵指紋方案.
關於審美上我覺得就沒什麼別的好說了. 如果你覺得劉海很醜, 可能你的審美觀點更接近「白瘦幼」那一套體系.
可以思考下為什麼 067 的麻子臉形象能獲得全世界觀眾的欣賞
更確切地說, 我不能指責你的審美不是審美, 或者是錯的. 但是你的審美方式就像剛看了電影片頭幾分鐘就確定是爛片的那種影評人.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德語: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醜”,而是去認識客體的型別和本質。
劉海的本質是形狀和功能的統一, 包含了功能載體的呈現和對使用者的暗示.
誠實地說, 沒有劉海確實能短暫地討好一部分使用者. 通俗的講就是「讓你的產品吃掉一部分蘋果留下的『剩飯』份額」.
但是我們看到的歷史則是, 某些廠商在每個時代都拿出了他們認為比「劉海屏」更好的方案, 然而在下一個時代就推翻了上一個時代的方案. 如果什麼叫錯誤, 這大概就是吧.
相比之下, iPhone 則從 X 之後維持了 FaceID 的設計, 反倒是最徹底地執行這一條路線.
有人會說, MIX4 上了屏下攝像頭方案, 這是未來 blah blah.
但是可以確定地說, MIX4 就是一臺半成品手機. 目前的屏下攝像頭方案沒有做到優秀的程度.
不過有的朋友又要放屁了, 說 Android 廠商更注重創新...
但是, 如果你看過 Apple 這些年的 patent, 瞭解過 2007 年 iPhone OG 之前 Apple 的研發歷程.
結論只能是:
- Apple 之所以能從低谷走到高峰, 是因為在創新
- 其他廠商只是把供應鏈或者自己創新但是不成熟的東西拿出來賣而已
另外 COVID-19 這種黑天鵝的出現也不代表屏下指紋比結構光先進, 至少 Apple Watch (透過 Wi-Fi ToF 或者 Apple U1 UWB)這樣的方案輔助 FaceID 進行檢驗, 也算是可以接受的方案.
畢竟你要是同時戴著口罩和手套, 屏下指紋也沒轍.
順帶也多虧了 FaceID, 手機放在充電架上面的時候看一眼就從隱藏通知內容轉變為解鎖後的顯示通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