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戰而屈人之兵?有人說靠外交,有人說靠謀略,其實都不是。真正能夠屈人之兵的,是強大的軍事力量。
如果沒有強兵利器壓陣,再風流倜儻的外交家和再富有智慧的謀略家,也不可能讓敵人乖乖繳械投降。
香港迴歸即是如此。你以為香港迴歸就是在談判桌上完成的嗎?錯了,那是解放軍“收”回來的。沒有百萬解放軍坐鎮,英國怎麼可能把到嘴的肥肉吐出來?
武力反抗中國收復香港,這事兒英國人不是沒有想過。只是沒有一點勝算,才作罷了。
“錯失”兩次收復香港時機
在近代歷史中,大概有兩個帝國是最讓中國人深惡痛絕的。一個是發動侵華戰爭的日本,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殘害了數千萬中國人,要說中國人不痛恨日本那是不可能的。
另一個是發動鴉片戰爭的英國。此戰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直接把中國推向了割地賠款的屈辱時代。
中國近代屈辱史就是始於鴉片戰爭,始於英國強佔中國的香港。可以說,香港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一個大傷疤,中國要洗刷百年屈辱,就要從收回香港開始。
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老一輩領導人最為關切的問題之一。其實,中國曾有兩次機會收復香港,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實現。
第一次,日軍戰敗投降時,蔣介石錯失收復香港良機。
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美國發布的受降令規定:在中華民國(滿洲除外)、臺灣、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的日軍,都要向國民政府投降。
按照此條款,駐港日軍就應向中國投降,而不是英國或其他國家。蔣介石原本也想借此收復香港,並任命第二方面軍司令張發奎將軍,為接收廣州、海南及香港等地的受降官,準備受降事宜。
但英國首相丘吉爾卻不想把香港還給中國。早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他就曾明白告訴蔣介石:“不經過戰爭,休想從英國拿走任何東西!”後來英國還成立了一個機構——香港計劃小組,狂言要不惜以武力佔領香港。
而這次,英國自然不願接受美國的受降規則。不過沒僵持多久,蔣介石就放棄收復香港了,因為他要忙著打內戰,還需要美國、英國的鼎力支援。
就這樣,蔣介石默認了英國對香港繼續統治,香港也與祖國第一次失之交臂了。
第二次,解放軍大兵壓境,毛主席審時度勢主動放棄收復香港。
1949年10月,解放軍攻佔廣州後,兵指香港。當時有一支解放軍先頭部隊,已經打到了深圳河畔的羅湖橋頭,與被英國統治的香港隔橋相望。只要一聲令下,解放軍立即就可以收復香港。
雖然英國在香港已集結了4個旅的兵力,準備打一場“香港保衛戰”。但誰都知道,就算把英國本土計程車兵都送到香港,英國也擋不住解放軍。
解放軍既然敢在長江上炮轟英國戰艦“紫石英”號就足以說明,新中國不會向帝國屈服,也有力量反抗帝國的霸權。
但遺憾的是,這次解放軍終究沒能踏上香港的土地。原因是,以毛主席為首的第一代領導人權衡再三,最終決定暫不收回香港。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有三個考慮:
一,新中國剛剛建立,還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社會的承認,而美英即是西方社會的主要代表。所以中國決定先擱置香港問題,有利於改善與西方的關係。正因為中國的讓步,英國才成了最早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二,當時美國對中國實施了嚴厲的封鎖政策,上海、天津等主要港口城市與國外的貿易往來渠道基本已經斷絕,香港則成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絡的唯一通道。
如果這條渠道再被封閉,那麼新中國急需的軍事戰略物資與唯一的外匯收入,也就進不來。因此,決策層一致認為,暫時保留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對中國利大於弊。
三,顧忌到美英的核威懾。1952年10月,英國在太平洋成功試爆了自己的第一枚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隨後,英國軍方制定了一份全球性的戰略計劃,並提出用核武器遏制重要對手,包括中國。
為了預防中國動用武力收復香港,英國政府還曾考慮對中國進行核打擊。不僅如此,英國還夥同美國參與對華核戰爭計劃。
當時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費爾特上將還曾對英國承諾,如果中國強行收復香港,美國就會對中國實施核打擊。
英國如何放棄武力反抗的幻想?
基於種種原因,毛主席沒有決策立即收復香港。不過他對收復香港的時間早已做了交代——即等到1997年,讓“年輕人”去解決。
為什麼是1997年?因為1898年,英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大片土地及附近的200多個島嶼,租期是99年,正好到1997年6月30日到期。
基於這個期限,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收復香港就順理成章被提上了日程。1982年9月,鄧小平在北京第一次會見撒切爾夫人,討論了香港問題。
當時的撒切爾氣勢正盛,因為英國剛剛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打敗了阿根廷,所以撒切爾來中國與其說是談判,不如說是來示威的,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國收復香港。
撒切爾夫人作了三個應對方案:
一是軍事對抗。在此前與高層開會時,她曾一再追問“難道香港軍事上真的不能防禦嗎?”由此可以看出,她是考慮過武力反抗方案的。
二是把聯合國拉進來“共管”香港,或者搞公民投票,將香港變成第二個新加坡。這就是最早的港獨。
如果前兩個方案行不通,英國就準備實行第三個方案:以主權換政權。就是名譽上把香港的主權交給中國,但透過新的條款要求中國同意英國繼續管治香港。
英國的意思就是,用一個新的不平等條約,來代替舊的不平等條約。這是英國最初制定的“下策”方案。
對於英國的陰謀詭計,中國當然會堅決反對。所以兩位領導人在談論香港問題時,態度都很強硬,氣氛非常不融洽,一度陷入了僵局。
最後鄧還放了狠話,意思就是如果兩年談不攏,那中國就會單方面收復香港......如果英國想搗亂,那麼就不排除中國在“另外的時間採取另外的方式”來解決。這意思很明白,就是在必要的時候,中國就會動用武力提前收復香港。
這又回到了當初撒切爾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即:一旦中國採取武力方式收復香港,英國能抵抗得住嗎?
英國在統治香港期間,駐港英軍數量非常有限,其中還包括很大一批僱傭軍如印度人、尼泊爾人,以及香港人。有資料顯示,駐港英軍在高峰時期曾在香港招聘了4600人,其中現役軍人1600人,佔軍人總數約15%左右。
按此推算,駐港英軍總數大約就是一兩萬人,算上文職後勤也不過幾萬人。不考慮那些僱傭軍的戰鬥力,單這個量級,真打起來分分鐘就可能被解放軍全殲。
如果英國從國內調集兵力呢?能否與中國對抗?
也完全沒有可能性。因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陸軍的人數還不到20萬人。就算把這20萬人全部運到香港,也不是中國一個大軍區的對手。
再說了,在朝鮮戰爭中,英國是領略了中國軍隊厲害的,連不可一世的美國大哥都在中國面前丟盔卸甲了,僅憑英國的那點國力和影響力,怎麼可能抵抗得了百萬解放軍的攻勢?
對此,英國軍方高層看得很明白。此前,就有不少英國軍官叫囂要用武力報復中國,後來還是英軍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發話了,“你們都想把香港拿回來,誰去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
結果那些軍官們面面相覷,再也不敢輕言開戰了。以前中國沒有核武器的時候,英國還對中國有核威懾,而在中國有了核武器之後,英國就完全喪失了對中國發起軍事挑釁的實力了。
既然英國武力對抗中國是必敗無疑,那麼撒切爾夫人就不得不“接受”鄧小平的那句不輕不重的“威脅”了。在隨後的談判中,鐵娘子確實溫順了許多,還在人民大會堂外摔了跟頭。
後來網上有一個段子,說撒切爾夫人曾問港督:“如果中方動武,香港能支撐多久?”港督直接洩了氣地說,中國不需要動武香港就會“淪陷”,因為只要駐守香港外圍的解放軍往後一撤,成千上萬的大陸居民就會“湧入”香港……
是和統還是武統,都是解放軍說了算
難道撒切爾夫人是怕鄧小平嗎?當然不是,真正讓她忌憚的,是數百萬解放軍。只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支撐,敵人才會願意跟你談,好好跟你談。
這就是帝國的行為邏輯:能動武的時候直接幹,幹不過的時候就談判。
不過即使如此,英國也沒有立即服軟。鐵娘子也不愧是鐵娘子,在頑抗中國的同時,當時英國也派了不少軍艦闖入中國南海海域,試探中國軍方的戰鬥意志,以對中國進行軍事威懾。
在解放軍的強力反擊下,這些軍艦最終望風而逃。至此,英國才徹底放棄反抗的意志,乖乖地將香港歸還中國。
以此推論,臺灣問題最終也要靠解放軍“收”回來。不管是和統還是武統,不管是戰場上的勝利還是談判桌上的勝利,都需要強大的解放軍壓陣。解放軍才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最大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