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一川(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影片《長津湖》把觀眾的記憶帶回到70多年前那場戰爭實力呈非對稱態勢但又最終以弱勝強的血戰歲月,敘述國家領袖和浙江普通伍姓家庭送子入朝參戰,志願軍指戰員以大無畏英雄主義氣概,艱苦卓絕地贏得長津湖戰役勝利的故事。
作為一部超大規模鉅製,該片堪稱在抗美援朝題材戰爭片系列中取得新的影像美學突破的一部重要力作,也是迄今為止國產戰爭大片中一部突破性作品。這部電影一個最突出的影像美學建樹在於營造出場面恢宏而層次分明、富於視聽震撼效應的全景式戰爭奇觀。它雖然以我方為主視角展開敘述,但也引入了敵方視角,不僅刻畫出我方國家領導人、指揮員和士兵的狀況,而且適當選擇敵方指揮員和士兵的狀況加以展示,還將前方與後方、主戰場與次戰場等融為一體,既可見到敵我雙方指戰員的群像,又展現出敵我雙方運籌戰爭的後方領導人的群像,從而以全景式、多維度及精準細節刻畫等影像構造手段,生動逼真地再現長津湖戰役的宏闊有序景觀。
該片的另一顯著創新點在於,以雙重視角分別敘述毛澤東和浙江鄉村伍姓家庭送子入朝參戰的經過,形象地回答了打贏這場戰爭的動力源問題。具體說,一邊敘述毛澤東在中南海懇請彭德懷同意毛岸英入朝參戰,另一邊敘述中國浙江普通伍姓農家在長子伍百里犧牲後又送二兒子伍千里歸隊,而其三兒子伍萬里也私自前往其兄所在部隊參軍。這樣的雙重視角設計,讓中南海的中式庭院與浙江鄉村秀美山水之間密切串聯起來,共同組合成為新中國從領袖到民眾同仇敵愾、共御強敵的鋼鐵意志和堅強決心。
該片的一個重要的影像建樹在於,塑造出我軍一組性格鮮明、豪氣沖天的英雄群像。作為全片主角型人物的伍家兩兄弟,連長伍千里長相英武,膽大心細,行事幹練果斷,戰場指揮有方,可謂智勇雙全的戰地指揮員形象。其弟伍萬里起初具有強烈的野性和叛逆性格,但立志像兄長那樣捨己為國,擅自離家投軍,在連隊眾人合力幫扶下迅速成長為英勇無畏的戰士,其絕活之一就是以精準的投彈技藝奮勇殺敵。雷睢生是普通老兵的代表,以我軍光輝傳統的傳承者身份,給予伍萬里以有力的指點和幫助……此外,影片注意呈現“特級英雄”楊根思抱起炸藥包衝向敵群、與敵同歸於盡的英姿,還透過狼狽撤退的美軍視角及其向志願軍戰士遺體致敬的場面,刻畫出長津湖戰役中如冰雕一般巋然屹立在阻擊崗位上的整連戰士的英雄群像。
為了突出英雄形象的魅力,該片注意營造相關感人細節。例如,伍萬里初次參戰就冒死衝向最前線,其每次奮不顧身的戰場奔跑都牽動其兄和老戰士們的關切之心;梅生在激烈戰鬥後返回戰場去撿起殘破的女兒照片,體現其愛家、愛女兒的柔情一面;亂石灘上敵機轟炸後戰士們的斑斑血跡,凸顯戰爭的殘酷性……這些人物形象及其相應的細節刻畫,都突出了戰役的艱苦卓絕和我軍士兵的英雄主義精神。這樣一群人物共同構成新中國成立之初已然站起來並團結如一人的中國人民集體精神氣象。
影片的影像系統之所以能夠產生新穎而感人的效果,是由於它獨特的影像風格。該片將悲壯激昂的情懷和沉穩雄健的氣韻交融為一體,時而低沉悲壯、時而慷慨激昂地述說著長津湖戰役中人民英烈們可歌可泣的英雄傳奇。影片生動感人地回答了縈繞於當代中國觀眾腦海間的一個基本疑問: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如此簡陋的裝備及後勤補給,為什麼依然能夠打贏擁有世界一流裝備和後勤補給並幾乎完全掌握制空權的不可一世的美軍?影片以上述影像作了有力的回答:打贏這場非對稱戰爭的秘訣就是,新中國從領袖到民眾的同仇敵愾之心和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同時,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戰爭傳奇在當前被重新敘述,顯然有著不可迴避的當代性。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04日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