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2歲的周老師是中學老師,10月8日,在結束了繁重的工作後回到家中,丈夫像往常一樣為愛人做了肩頸部的按摩緩解疲勞。不料,按摩後的周老師卻逐漸出現了口角歪斜、左側肢體乏力的症狀,在趕到南京市第一醫院透過卒中綠色通道完成急診磁共振檢查後,檢查結果顯示右側頸內動脈夾層後血管狹窄-閉塞。
據接診醫生介紹,到達醫院的周老師症狀持續進展不能自行緩解。經過詢問,得知周老師發病前做過頸部按摩,醫生認為這次發病或許就與按摩不當有關!
事實上,頸部有多條通向顱內的血管,其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動脈血管就是頸內動脈,腦組織內的大部分血液由其供應。按摩不當時就可能會引起頸動脈夾層,形成血栓,血栓脫落隨著血液進入顱內,堵塞大腦中動脈。據悉,在神經內科醫師與周老師及家屬詳細溝通後,為她進行了右側頸內動脈支架植入術開通血管。目前,經過積極治療、康復鍛鍊,周老師已恢復了正常生活。
卒中,很多人以為都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但據南京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施洪超介紹,腦梗死已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屬疾病,除了基礎疾病(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吸菸飲酒等危險因素,動脈夾層也是缺血性卒中發病原因之一,並且隨著人們“按摩養生”的觀念增強,頸部動脈夾層後卒中也開始“偶遇”健康的中青年人群。
施洪超介紹,頸部動脈夾層雖是一種少見的疾病,但卻是青壯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約佔青壯年缺血性卒中的20%。導致其發生的外力因素包括頸部按摩、外傷、用力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當頸部受外力導致動脈血管被機械牽拉而受損,動脈內膜撕裂,血液流入其管壁內形成壁內血腫,就會引起動脈狹窄、閉塞及動脈瘤樣改變。
頸部動脈夾層常見的臨床表現為頭痛、頸痛、霍納綜合徵(瞳孔縮小、病側眼球內陷、上瞼下垂及患側面部少或無汗等表現)及腦梗死症狀(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口角歪斜、言語不清等)。如要明確診斷,可透過CTA、MRA或腦血管造影檢查。
專家表示,因頸動脈夾層臨床表現不典型,有延遲出現的特點,經常導致診斷滯後,延誤治療,最終致殘,甚至致死。專家提醒,發病後需立刻就診,積極進行抗栓治療阻止血栓進一步形成,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則需要及時手術。
通訊員 張羽喬 章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呂彥霖
校對 盛媛媛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