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國搭建全球產業鏈,是將全球的資源集中到美國,美國生產產品賣給其他國家,生意夥伴一個比一個窮,和窮人做生意是最難的,所以就決定產業升級,產業升級卻走錯了路子,
先進的技術不再是幫助世界提高生產力,而是謀取高利潤,美元不再是打通產業鏈,而是收割世界財富。
以前美國養魚,是捨得下餌料,現在是魚餌都不放,直接下場網魚
網上有非常多人反對中國給世界拼命加工,擔心我們被別人割韭菜,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時,中國就吃過這個虧。
經濟危機的教訓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生信貸危機,華爾街很多銀行面臨倒逼,西方國家束手無策,只能看著金融危機蔓延至整個世界。而中國作為貿易出口國,而且比較依賴西方國家的市場,自然也不能倖免。
2008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出口貿易受到嚴重影響,出口額直線下滑,到了2009年下滑幅度越來越明顯,一度超過兩位數,出口貿易額出原先兩位數的增長一落千丈,變成負兩位數。
進出口貿易受阻,國內的工業生產就大幅度下滑,大量中小出口企業關閉,中國自改革開放後迎來為數不多的失業潮。
2008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在下降了4個百分點,可以想象,這場危機來勢之猛、擴散之快、影響之深,百年罕見。
出於自身和大國的擔當,中國出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一己之力開始扭轉經濟格局。
對外,中國購入大量的美債,幫助他們的緩解經濟壓力;對內,中國出臺大量經濟刺激計劃。
這些錢幫助中國完善基礎建設,恢復企業生產,減少就業率,主要投入在基建以及我們上面說的擴大產能。
當中國出臺一攬子計劃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立刻表示:中國的計劃不僅解決內部需要,也幫助世界渡過金融危機。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效果顯著的措施,對外,我們購買其他國家國債,相當於變相借錢給他們,緩解了他們的經濟壓力,中國廉價的工業品又緩解了各國印錢導致的通脹。
中國拯救了漂亮國,拯救了世界。
中國在當時是外向型經濟,以出口為經濟導向,所以中國需要穩住世界經濟形式,比如購買美債和擴大產能都是如此,我們借錢給他們,他們有了錢,他們就能購買我們大量的工業品,
我們的出口貿易就可以維持正常運轉。
2010年後,中國外貿行業就恢復了增長率,突破新高。
外貿走通了,又能挽救國內中小企業,維持國內穩定的就業,經濟自然就開始恢復。基建投入的部分則完善了我們鐵路,公路,水利等基建設施,為後續的發展奠定基礎。
中國也藉此坐穩工業大國,世界工廠的位置,這的確是一個雙贏的選項!
很多人可能會看到既然這麼好,那不正說明擴大產能的好處很能多嗎?
好處的確很多,但不得不說的是,任何大規模的經濟刺激都是有利有弊的,比如我們擴大的產能就成了巨大的問題。
經濟危機後的噩夢:產能過剩危機
這種事情有些人看不懂,其實道理很簡單。
在金融危機時,國外企業產能減少,中國外貿量大管飽還比較便宜,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各個國家都在搶購中國商品,危機度過後,國外工業也開始恢復,而且出於保護自己的產業對中國的工業品需求就降低了。
中國擴大的產能就出現了沒地方消化,造成了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中小企業又面臨了
經濟的壓力,不少企業因此倒閉。
這種情況和現在是不是十分相似?
如果回頭去看,你會發現,美國次貸危機的本質是債務引起的泡沫,華爾街的銀行家們把大量的錢借給那些沒有能力還款的人,讓他們去買房子,從而引發了房地產泡沫,說白了就是掙錢無度,結果連累了其他行業,但是由於美元的地位,他們印印錢就可以把傷害轉嫁給其他人。
這種情況和現在非常相似,因為疫情影響,美國不斷印錢,不斷把自身的問題轉嫁給其他國家,順帶把債務的泡沫越堆越大,而中國開足馬力生產,拼命地給整個世界輸送物資,唯一不同的是,這次輸送的東西包括救命的醫藥產品。
中國再一次拯救了世界,但問題是一旦疫情過去,中國面臨的又是新一輪的產能過剩?我們為什麼逃不過這種輪迴呢?
經濟危機的輪迴:世界底層在為美國美元買單
美元對於全球產業鏈的控制,對中國產業的威脅,就像卡在喉嚨的魚刺,雖不致命,但也如鯁在喉,而且還是一陣陣的發痛。
為什麼美元總是能精準地卡住其他國家的產業鏈呢?
我曾經有一期內容介紹過的美元潮汐,感興趣的朋友點開我的主頁去查詢下,今天這裡就簡單的介紹下:
美聯儲降息時,給美企發放大量的低息甚至無息的資金,這些資金透過購買其他國家優質的產業和資源,搭配美國產業鏈的主導地位,等資產養肥之後,再透過加息把資金迴流,世界其他國家的資產就被無形的收割了。
每次經濟危機就是一次財富收割的機會,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一次經濟危機,也就是說,只要美元還是國際通用貨幣,還控制著產業鏈,美國還在不斷印錢,世界上其他國家就很難從這個產業鏈脫離,面對的只是一輪又一輪的財富收割。
所以很多國家才會希望將自己的貨幣國際化,或者去美元化。
因為收割的太多,真的會肉疼。
這也是我為什麼說,透過漲價和產能控制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原因。
當然看到這邊,我相信很多人會有疑問:難道就沒辦法解決產業鏈和美元的問題嗎?
答案當然是有的,而且都在美國如何構建產業鏈和推動美元霸權上。
美國產業鏈優勢是怎麼建立的,將來也大機率也會怎麼落敗的。
美元與美國主導的產業鏈
這句話可不是空穴來風。
在很多人看來,美元霸權和產業鏈是以國家的科技、軍事、經濟實力來背書的,想要動搖美元和產業鏈結構很難,但是難不代表不行,從整個產業鏈和世界貨幣史來看,不管是產業鏈還是美元,美國其實也是後來者,而且兩者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以美元為主要的視角給大家講述過程。
我相信說到美元霸權,大部分人會告訴你,美元霸權的開始是基於佈雷頓森林體系和後來的石油美元結算體系,不過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真正推動美元霸權的是歐洲復興計劃,也叫馬歇爾計劃。
正是這個被大家忽略的計劃,幫助他們站在世界產業鏈的頂端。
這個事情還要從一戰說起。
一戰前大部分世界上主導的貨幣是老牌大哥大英帝國的英鎊,一戰後,收、受到戰爭影響,英國的地位遭受到衝擊。
世界主導貨幣有鑄幣稅的加權,鑄幣稅大家可以理解為印錢帶來的收益,俗稱收割機,收割的是世界其他國家財富。
所以各國對於世界貨幣的爭奪特別激烈,其中英鎊和法郎一直是大熱門,還有後起之秀:美三者形成三足鼎力的局勢。
為什麼我說世界貨幣和產業鏈構建是息息相關的,原因就在於貨幣與產業鏈的關係,其實貨幣就是一種憑證而已,是工業品交易的媒介,產業鏈要想足夠長就要有一個大家都信賴的貨幣。
如果世界沒有一個主導的貨幣,各個國家間的貿易就沒把飯打破壁壘,以前大家都信賴黃金,但是總不能一手交貨一手交黃金吧,所以世界需要一種貨幣,來確保各國之間正常的貿易。
否則就沒辦法構建世界產業鏈。
一戰後就是如此,全球經濟陷入大蕭條,各個國家間缺乏信任,都對本國的貨幣進行保護,排斥其他國家的貨幣,導致整個世界貨幣體系崩潰,產業鏈也中斷,各國的經濟恢復的特別慢。
大家一看這麼搞下去不行,生意沒辦法做了。所以1936年9月時,英國就與美國、法國達成 “三國貨幣協定”大致意思就是:你看,現在誰也鬥爭不過誰,不如大家有錢一起掙。
本著合則兩利,鬥三敗俱傷的精神,在當年10月,英美法就簽署了 “三國黃金協定”每天以黃金結算買賣某一共同通貨,這個通貨就是美元,協議規定,美元與黃金價格掛鉤 、而且美元還具備調整兌換比例。
其實就是變相承認美元具有主導的地位,世界第一次進入美元黃金時代。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為啥是美元而不是英鎊,主要是這傢伙的黃金最多,當時世界各國其實比較相信的還是稀有金屬黃金,誰的黃金多,誰說話權利就大,在一戰期間,各國為準備戰爭從美國購買軍用物資 ,造成黃金大量流入美國。
美元透過主導產業鏈,吸納黃金,透過與黃金掛鉤,推動世界進入美元黃金時代,其根本就是美元能夠購買到美國的工業品,這就是美元在產業鏈中的作用,這種勢頭一直延續到二戰後。
本來呢,在1943年時,英國還提出 “凱恩斯計劃”試圖與美國共享世界主導貨幣,不過一戰二戰後,英國經濟內摧殘的足夠嚴重,已經沒辦法逆轉了。
當時,美國的工業製品佔據佔據整個世界一半,對外的貿易額是世界貿易額的三分之一,黃金儲備則從1929到1939年時,美國黃金儲備佔世界儲備總額的比率由 38%上升到 71%。即使是在1945年也保持著全球53%以上的份額,美元成為世界主導貨幣已經不可阻擋的。
美國也並沒有給英國留下任何位置,在1944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後,美元正式主導世界貨幣。
介紹了這麼多,重點終於來了。
佈雷頓森林體系有兩大成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家復興開發銀行。
為什麼說他們很重要的呢?
你想呀,包括蘇聯在內的國家為什麼心甘情願加入佈雷頓森林體系?除了維護國際秩序外,這兩大組織還承擔著一個重要的任務:戰後重建工作。
大家加入這個體系就可以互幫互助,享受到其他國家的幫忙,尤其是美國這個金主。
所以這兩大組織也是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作用是提供貸款、穩定匯率,目標是依靠它們來恢復國家的戰後經濟。
但在實際過程中,這兩大組織的作用卻沒有想象的大。
基金組織和開發銀行提供的貸款金額有限,根本沒辦法承擔歐洲以及其他國家的重建的目標,雖然各國都確定了以美元為基礎的貨幣體系,但是大家都很窮呀,哪裡來的美元購買產品?
這個就和我們改革開放初期,缺乏外匯一樣,處於嗷嗷待哺的狀態。
加上美蘇當時關係惡化,逐漸走向冷戰,大家都拉幫結派的,所以整個國家秩序都處於鬆散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產業鏈根本沒辦法搭建,一沒錢,大家都難過,二沒有一個統一產業鏈,說白了就是太分散了。
為了拉攏歐洲國家,美國時任國務卿的喬治·馬歇爾在1947年發表演講,宣佈將援助歐洲,進行復興計劃,所以這個計劃又被稱作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重要部分:美元
馬歇爾計劃的內容挺複雜的,但是有兩點特別重要,而且都和美元有關係。
一是提供美元援助:歐洲國家可以透過申請,得到美國的援助,
二是為美元讓道:這個援助是有明暗條件的,比如必須購買美國生產的工業品,需要用美元結算,援助必須定向使用,還有接受監督等等。
說白了,就是想得到援助可以,但是也要付出代價的。美元已經進入西歐國家的各個結算環節,成為西歐內部,真正意義上的主導貨幣。
三是提供技術,用美國先進的工業技術來幫助歐洲,更快速地復興工業生產,加快經濟復甦。
馬歇爾計劃總共持續了4年,美國總共投入130億美元左右,有超過15個國家因此獲益,這些國家都是與美國比較親近的西歐地區,其中關係最好的英國獲得了30多億美元的援助。
有了技術和資金的積累,又打通了各個環節,產業鏈一下子就搭建起來了
歐洲國家藉此完成了重建工作,工業慢慢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冷戰結束後,又順勢成為世界主導貨幣,美國徹底主導了世界產業鏈。
現在大家明白了二戰後的世界產業鏈是如何構建了吧,說白了就相當於把錢借給歐洲,讓歐洲購買美國的工業品,順便把整個世界的產業鏈打通,就像養魚一樣,美國用自己的魚餌,把池塘裡的魚都養肥了,然後就到了收穫的季節。
而解決美元霸權與產業鏈問題的方式其實也藏在魚塘裡。
我們來對比一張圖,大家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
這是一張世界中美貿易國的對比圖,其中藍色是漂亮國,紅色是中國,在2010年時,世界大部分國家都在和美國做生意,到了2018年,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已經都轉頭與中國做生意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他們產業升級了。
美國產業升級:不做打工仔
二戰後,美國搭建了全球產業鏈,而這條產業鏈是將全球的資源集中到美國,美國生產產品賣給其他國家,所以此時的美國就是個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和強國,和現在的中國非常相似。
我們都知道,中國作為工業大國,雖然表面很風光,其實內心還是有點苦逼的,辛辛苦苦加工產品賣給發達國家,只能賺到一點點辛苦費。
美國當時也沒比我們好到哪去,我們至少是和發達國家做生意,多多少少還是能掙點錢的 ,加上我們勤儉持家,還是能攢點兒家底的。而大漂亮就我們慘多了,生意夥伴一個比一個窮,至少都比美國要窮得多,和窮人做生意是最難的,賣東西之前還要借錢給他們。
理想情況下,等 這些小夥伴兒富裕了,再把錢還給自己,可要是不理想,那不就虧了、顯然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生意模式。
所以他們一看這不行,這樣掙錢太慢了,所以就決定產業升級,但是產業升級卻走錯了路子,他們把自己覺得既辛苦又掙不到錢的工業全都轉移了出去,保留了來錢快的軟體、金融和技術行業留在國內繼續發展。
先進的技術不再是幫助世界提高生產力,而是謀取高利潤,美元不再是打通產業鏈,而是收割世界財富。
你看這是不是就背離了曾經美元與產業鏈的初衷嘛。
竭澤而漁,形容的就是這個。
美元終成惡龍
以前美國養魚,是捨得下餌料,而且要多少來多少,是先養肥再捕魚,現在是魚餌都不放了,直接下場網魚,魚兒要麼成了盤中餐,要麼成了漏網之魚。
但是其他國家也不是真正的魚兒,也需要吃飯,自然懂得擺脫,什麼東西控制自己就擺脫什麼。
歐洲建立自己的支付系統,中國努力推行人民幣國際化,世界開始圍獵美元,曾經的少年成為惡龍,而困死惡龍的,竟然是自己主動放棄的產業鏈,而這條產業鏈卻被東方的另一條巨龍接了下來。
那麼當初大漂亮是如何走向放棄產業鏈的道路呢?這裡面又有什麼精彩故事?
我們在產業鏈的第三期再給大家深度科普,記得關注我,點個贊,多的話,熊貓加班肝出來,好了,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