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銜授勳典禮上,朱德等10人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同日,在國務院舉行的將官授銜典禮上,粟裕、徐海東等10人被授予了大將軍銜。
翻看這些元帥和大將的革命經歷不難發現,他們幾乎所有人都經歷過萬里長征的考驗,是長征路上走出來的將帥。
十大元帥中,只有陳毅一人沒有參加長征,而是按照組織的安排,跟項英一起留在了中央蘇區,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而在10名大將中,除了被組織安排前往蘇聯養傷學習的許光達以外,就剩粟裕一個人沒有參加長征了。
如果說是一開始便沒有在中央蘇區的將領,如閩東的葉飛和閩南的盧勝,自然沒有參加長征的必要,而粟裕則一直同紅軍主力在一起,且他的作戰指揮能力對紅軍主力來說是十分必要的,那為什麼他也沒有參加長征呢?
在粟裕晚年的回憶錄中,特意講述了自己沒有參加長征的原因:在紅軍主力長征前的三個月,他就已經帶隊離開了中央蘇區,北上閩浙贛皖等省,宣傳抗日主張。
現在來看,1934年日軍雖然已經開始蠶食我中華大地,但是國人的思想尚未完全覺醒,全國範圍內也並未掀起統一的抗日浪潮,同時中央蘇區也正在蔣介石一波又一波的圍剿中苦苦掙扎,這個時候還要分出部分主力北上抗日,真的是明智的決定嗎?
粟裕一開始也並不理解,但是組織上的命令是這樣的,他們還是按照組織的安排,以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7月6日晚,正式從江西瑞金縣出發北上。
可是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命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從瑞金出發時,隊伍中有六千多人,一路上,經過敵人層層圍剿和上層領導的錯誤指揮,北上抗日先遣隊損失慘重,幾乎遭遇滅頂之災,最終只有粟裕帶著不足八百人殺出了重圍。
這場進軍,以徹頭徹尾的失敗為結局,讓我軍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優秀的紅軍將領也在同敵人周旋的過程中光榮犧牲了。
至於組織上派出這樣一支隊伍的原因,粟裕也是許多年以後才知道的,彼時,粟裕看到了紅軍長征時期兩封絕密的電報,才知道當時中央讓紅七軍團北上的真實目的。
北上抗日先遣隊不幸經歷之始末
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以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閩浙皖贛邊地區進行抗日宣傳,宣傳抗日主張。
對於這次行動,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都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為了此次行動的順利實施,組織上還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先是公開發表並印刷《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告農民書》等檔案(總數在160萬份以上),交給北上抗日先遣隊。
同時,命紅九軍團在東線行動,專程護送紅七軍團渡過閩江。
抗日先遣隊由尋淮洲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治委員,粟裕任參謀長,劉英任政治部主任,為了加強中央領導,中革軍委任命閩浙贛蘇區代表兼閩浙贛省委書記曾洪易為隨軍中央代表,率工作團隨部隊一起行動。
而曾洪易是“左”傾路線的積極推行者,他的手中實際掌握了抗日先遣隊的實際領導權,並極力排擠軍團長尋淮洲,也為這支部隊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接到命令以後,粟裕等人便開始了積極緊張的準備工作,中共中央負總責的博古和共產國際派到中央蘇區的軍事顧問李德,並沒有把北上的戰略意圖明確下達。
粟裕在《回顧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一文中說過:“在中央領導同志接見我們時,並沒有說明這個戰略意圖……當時對於中央這個重要的戰略意圖,並不知曉。”
原本紅七軍團已經在實戰經驗中逐漸的成長為了一直英勇頑強、善於野戰的部隊,可是在長時間的作戰消耗下,整個軍團計程車兵已經不足4000人。
因為中央重視此次行動,所以為突擊補充了2000多人。可是雖然部隊有了6000多人,有實際作戰能力的戰鬥人員只有4000多人。
同時,隊內配備的物資也十分簡陋,全軍團僅有長短槍1200餘支,質量低劣,最好的也不過是漢陽造步槍;一部分輕重機槍和6門迫擊炮;許多戰士拿的還是大刀和梭鏢。
他們還要隨軍攜帶大量的非作戰物資,僅宣傳檔案就有380餘擔,連同部隊後勤物資及炊事用具等,總共達5000餘擔,大大的降低了部隊的靈活性,也是造成抗日先遣隊下場悽慘的直接原因。
1934年7月6日晚,紅七軍團從瑞金出發,開始執行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任務。
按照中央的命令,紅九軍團專程從江西東進護送紅七軍團渡過閩江。
紅七軍團經過長汀、連城、永安縣境,並於7月下旬攻下大田縣城。隨後,紅七軍團進入了閩中地區。
一開始,由於福建國民黨正規部隊大部分已調往閩贛邊境“剿匪”,駐防部隊大多是地方武裝,他們無力阻止紅七軍團、紅九軍團的行動,所以紅軍隊伍一路勢如破竹。
在紅九軍團配合下,紅七軍團打下了閩江下游南岸尤溪口以東的樟湖坂,隨即渡過閩江,佔領古田縣黃田。
紅九軍團在完成護送紅七軍團過河的命令以後便奉命返回,正當紅七軍團準備按原計劃北上浙西去皖南時,第一個錯誤指令出現了。
紅七軍團先頭部隊剛到達古田縣谷口,就接到中革軍委電令:由谷口東進,佔領水口,紀念“八一”建軍節,威脅並相機襲取閩侯縣(今屬福州市)。
紅七軍團的將士們不知道組織上原本的計劃安排,如今突然接到改變作戰方向的指令難免會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到頭腦,可是上級的命令是必須遵守的,所以紅七軍團不得不改變了進軍方向。
可是這樣以來,紅七軍團不僅要轉一個大圈子,還會引起敵軍的注意,暴露自己本身的實力。
8月1日,凌晨,紅七軍團佔領水口鎮,按照中革軍委指示,軍團部在水口鎮召開了“八一”紀念大會,對北上行動和攻打福州進行了動員。
這次紀念大會是十分成功的,官兵情緒高漲,鬥志昂揚,此前連勝的戰績也讓戰士們信心倍增。
可是這一活動同樣暴露了紅七軍團的行蹤。紅軍在閩中地區的突然出出現,使國民黨當局極為震驚,立馬將矛頭對準了紅七軍團。
其東路軍總司令蔣鼎文急忙從漳州飛抵福州,並令駐閩東的第八十七師主力集中到福州和閩江上游堵截紅軍,令在湖北整訓的第四十九師由長江日夜兼程東運馳援福州,並派軍艦、飛機前往助戰。
相對應的,福州的敵人也加強了戒備,憑藉堅固的工事扼守。
紅七軍團原本的作戰能力就不是超強,如此一來攻城的難度倍增,可是紅軍方面並沒有及時調整作戰方針,仍舊命紅七軍團按照計劃向福州敵軍發起進攻。
結果可想而知,由於敵強我弱,紅軍缺乏攻堅裝備,加上福州中共地下組織遭到敵人嚴重破壞,沒有能力策應紅軍行動,致使攻城計劃完全失敗。
很快,紅七軍團在桃源戰鬥中再次受挫。傷病員多達700人。天氣炎熱,缺醫少藥,傷病員得不到及時救治,部隊天天減員。
8月12日,先遣隊兵分兩路向羅源境內挺進,在鳳板、百丈等村待命。
8月13日夜間,在葉飛、阮英平、正規化人等領導的閩東黨組織和游擊隊的協助下,紅七軍團攻克了羅源縣城,全殲守敵1000餘人,俘敵300餘人,繳獲機槍30挺,步槍200餘支,還有許多軍用物資,部隊得到了一定的補充。
一路上,紅七軍團的人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開展紅軍革命宗旨和抗日救國的宣傳;在大街小巷的牆壁上刷寫“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擁護蘇維埃中央政府對日宣戰”等標語,以擴大紅軍抗日影響。
9月5日,紅七軍團到達浦城縣古樓地區,這裡是閩北蘇區的游擊區,是閩浙贛蘇區的一部分,紅七軍團在這裡作短暫休整。
自閩侯戰鬥後,紅七軍團一路行軍作戰,一直未得到休整。
軍團長尋淮洲建議:
1、紅七軍團就地進行短暫休整,總結經驗教訓,補充一些戰士。
2、依託閩北蘇區打一兩個大勝仗,更大規模地發動群眾,發展游擊戰爭,把閩東、閩北連成一片,繼而把浙南條件較好的慶元縣連線起來,創造更大的局面,然後跳躍式地向贛東北、浙西、皖南發展。
粟裕、劉英同意尋淮洲的意見,但軍團政治委員樂少華機械地執行中革軍委指示,堅決主張北上。於是,樂少華、尋淮洲分別向中革軍委發電報,陳述各自的主張。
中革軍委對尋淮洲的主張予以批評,對樂少華的主張予以支援。
在給紅七軍團的回電中,中革軍委指出:“擬於閩北蘇區休息,這恰合敵人企圖,因敵人企圖阻止你們北進。”
這樣,紅七軍團沒有得到休整,修養幾天紅七軍團便遵照中革軍委的命令,離開閩北蘇區,北上浙西。
9月11日,為博古、李德所把持的中革軍委向紅七軍團下達兩項“中心任務”:
1、繼續對進攻我贛東北紅十軍及閩北蘇區的敵人後方進行徹底的破壞;
2、在閩浙贛邊境廣泛開展游擊戰,建立新蘇區,並破壞敵人的後方交通。
上面還規定“上述任務應於9月內完成”。
這樣的作戰安排是不合情理的,就連粟裕都說:“急於要我們離開閩東、閩北,這是繼攻打福州之後中革軍委在戰略指導上的又一個重大失誤。”
粟裕指出:
“從當時紅軍鬥爭的全域性來看,既然是要我們這支部隊配合中央紅軍主力的戰略轉移,起戰略牽制作用,就不必機械地限定到皖南去。何況當我們出動不久,中央就知道皖南暴動已經失敗。如果當時讓我們先在閩東、閩北地區活動,幫助地方黨擴大武裝鬥爭,打幾個好仗,更大規模地發動群眾,有依託地向政和、松溪發展,把閩東閩北連成一片,再同浙南群眾條件好的慶元地區連線起來,創造較好的局面,然後跳躍式地向浙西和皖南發展,倒是可以吸引和調動更多一些敵人的。”
紅七軍團還是遵照中革軍委的命令,繼續北上,向浙西挺進,先是攻佔了浙江江山縣清湖鎮,接著渡過江山河,進到江常公路的大陳地區。
直覺這股勢力確實威脅到了自己,蔣介石開始調兵遣將,企圖將紅七軍團一網打盡。
紅七軍團一路躲一路退,等到達婺源縣北之段莘地區的時候,原本6000人的隊伍已經不足4000人了。
10月,隊伍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會師,兩支隊伍經過合編以後並稱為紅軍第十兵團,此時的粟裕被任命為閩浙贛邊區的軍區參謀長。
不久,紅軍主力開始轉移,陳毅與項英一同留在中央蘇區進行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進行戰略轉移的任務。
1934年11月18日,中央軍區決定:以方誌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劉英等五人組織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方誌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隨紅十軍團行動;粟裕任紅十軍團參謀長,劉英任紅十軍團政治部主任。
紅十軍團第十九師在尋淮洲師長率領下,從贛東北蘇區鳥如墩出發,向浙皖贛邊進發。紅十九師突然出動,令國民黨軍始料不及,慌忙部署兵力,對紅十九師前堵後追。
紅十九師迅速突破敵懷玉山至開化間的封鎖線,擊退敵人的多次堵截,於29日到達浙西山區分水縣,隨即進入安徽歙縣境內。
12月6日,一舉攻克國民黨統治東北的旌德縣城。接著紅十九師離開旌德縣城,經安徽涇縣、宣城之間北上,威脅蕪湖,震懾南京。
就在此時,紅十軍團突然電令紅十九師回師黃山,與紅二十師、紅二十一師會合。
原來,就在紅十九師從贛東北出發的當天,中央軍區緊急命令紅十軍團立即率紅二十、紅二十一師轉到外線,同紅十九師會合,集中兵力以運動戰消滅敵人,創造浙皖贛邊新蘇區。
紅十軍團放棄根據地,全部出動到外線作戰,使閩浙贛蘇區反“圍剿”幾乎沒有勝利的可能,這不得不說是中央軍區在指揮上的又一重大失誤。
方誌敏、劉疇西只得執行中央軍區的命令,立即率紅二十和紅二十一師北上皖南,於12月10日與已到達皖南的紅十九師在黃山東南的湯口地區會合。這時,敵人調集重兵對紅十軍團進行圍追堵截。
國民黨軍於敵增援部隊趕到,並以大部隊佔據了譚家橋地區的制高點,控制了交通要道,置紅軍處於極端不利地位。
為奪取戰略高地,紅十九師師長尋淮洲率部猛攻,終於搶佔了烏泥關制高點。隨後,一顆流彈擊中了他的腹部,頓時血流如注。
12月16日,尋淮洲終因失血過多,不幸壯烈犧牲,年僅二十二歲。
譚家橋戰鬥,紅十軍團傷亡300多人。紅十軍團在皖南和皖浙贛邊的十幾個縣往返轉戰,大小戰鬥10餘次,由於軍團長劉疇西指揮失誤,打的都是消耗戰,雖然也給予敵人相當殺傷,但紅十軍團的處境也更為艱難。
1935年1月9日,紅十軍團轉移到浙江西部遂安縣茶山村。軍團領導在這裡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中心議題是:部隊向何處去?如何擺脫目前的困境?
粟裕、劉英率紅十九師去浙西南活動,方誌敏率紅二十一師回贛東北堅持鬥爭,樂少華、劉疇西率紅二十師開到皖南作戰;另一種意見主張暫不分兵,一起回贛東北,休整後再分兵。
茶山會議最後沒有采納粟裕分兵的主張,而是作出了全軍南下返回贛東北蘇區的決定。
茶山會議後,為了調動敵人、擺脫敵人,粟裕指揮部隊經安徽的茂林、涇縣、寧國等地向宣城、廣德挺進。
粟裕率領先頭部隊800多人走在前面,方誌敏和在譚家橋激戰中負傷躺在擔架上的軍團政委樂少華、政治部主任劉英隨同行動,但軍事指揮全由粟裕負責。主力部隊2000多人組成另外一路,由軍團長劉疇西率領。
粟裕把部隊編成3個戰鬥連隊,1月10日晚上從茶山村出發,向南挺進。部隊抵達開化縣的楊林,一鼓作氣衝出敵人還沒有來得及合攏的浙贛邊境封鎖線,前進到靠近閩浙贛大蘇區的港頭,這才命令大家停下來休息,等候主力部隊。
方誌敏和粟裕商談軍情,二人一致認為,敵情嚴重,部隊應該立即行動,不能再在這裡延誤。
方誌敏決定粟裕率先頭部隊先走,同時通知劉疇西率軍團主力迅速跟上,全軍團務必在當天夜晚全部透過封鎖線,進入閩浙贛蘇區。
方誌敏送走粟裕和部隊後,連夜帶著警衛班,幾經翻山越嶺,終於在懷玉山裡找到了正在睡覺的劉疇西及主力部隊。方誌敏怒不可遏,狠狠地訓斥了劉疇西。當夜,劉疇西和方誌敏率紅十軍團主力進入懷玉山。
戰局的發展也正如粟裕估計,劉疇西堅持就地休息,延誤了戎機,終於鑄成了極大的危害。
方誌敏、劉疇西都在敵人搜山中被俘。方誌敏不幸被俘後,在獄中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在6個多月的牢獄生涯中,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寫下了近20萬字的文稿。
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在南昌英勇就義。同樣,劉疇西被俘後,在獄中也同敵人進行了堅貞不屈的鬥爭,最後也被敵人殺害。
懷玉山失敗後,粟裕帶領部隊直闖浙江境內,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直到抗日高潮到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自此失敗,以外線作戰調動敵人,保衛赤都的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粟裕曾經總結過這次行動失敗的主要原因,他著重總結了以下4點:
“第一,中共中央決定派出抗日先遣隊的戰略意圖,賦予抗日先遣隊的戰略任務,是要以它的北上行動,促使敵人進行戰略與作戰部署上的變更。這個過高的要求,實際上完全沒有實現的客觀基礎,因而是主觀主義的。
第二,在客觀形勢已經發生根本變化、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軍事上未能及時實行由正規戰向游擊戰、由正規軍向游擊隊的戰略轉變。成立新的大兵團———紅十軍團更是一個嚴重教訓。
第三,在作戰指導上實行絕對集中的指揮,嚴重脫離實際,導致部隊作戰行動不從實際出發,處處被動挨打。
第四,左傾宗派主義的幹部政策,嚴重損害了軍團領導核心的戰鬥力,給軍團帶來了無法擺脫的災難,這是導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失敗的組織上的原因。”
直到多年以後,從當時中央蘇區下發的作戰任務訓令和政治訓令粟裕才知道中央讓紅七軍團北上的真實目的。
即打著“故即在同國民黨匪軍的優勢兵力殘酷決戰的緊急關頭,蘇維埃政府與工農紅軍不辭一切困難,以最大的決心派遣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的旗號。
實際任務是:到敵人的深遠後方進行廣大的遊擊活動,並在敵人最受威脅的地區建立新的根據地,轉移敵人注意力,掩護紅軍主力轉移。
可是如今看來,這並不現實,就像粟裕所說:“派這麼一支隊伍,去國民黨的心臟地帶開展游擊戰,建立蘇維埃政權,完全是脫離實際的臆想。”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明明知道這次行動是不正確的,是註定失敗的,為什麼中央還是決定要這樣做呢?
其實根本原因就是當時中央蘇區已經被王明“左”傾錯誤路線所把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