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慶黃金週,于丹在《百家講壇》走紅,一躍成為明星學者。外界稱她為“學術超女”、“女版易中天”。
在一次活動中,崔永元問于丹:“讀書有什麼用?”于丹說:“讀書可以使我們安定的生活錦上添花,惶惑的時候給我們雪中送炭。”
崔永元說:“讀書好了可以講書,講書好了可以掙錢,掙錢就可以買大房子。”于丹露齒一笑:“我最討厭功利性閱讀。”
但于丹的書被越來越多的讀者當成靈丹妙藥。籤售時讀者問她:“我離婚了,很痛苦,我應該看你書的哪一段?”“我要高考了,很焦慮,我應該看哪段話?”
1965年,于丹出生在北京。父親於濂早年是地下黨員,80年代任中華書局副總編輯。
于丹生在一個動盪的年代,爸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下放了,于丹跟著姥姥長大,住在一個破舊的四合院裡。
姥姥是大家閨秀,早年在張之洞創辦的女子師範讀書。她對於丹很嚴格,三歲前就用卡片教她認字,背詩詞。每當于丹朝著視窗往外望,姥姥就說:“不能出去,在家看書!”
父親一個月回家一次,住一晚就走,跟她說不上幾句話。小時候,于丹對父親的唯一印象就是:帶著黑邊眼鏡,很儒雅,中山裝永遠繫到最上面那顆扣。
雖然父親下放農村,但他常給於丹帶書回去,一有時間就到新華書店轉悠,蒐羅各種小人書。于丹媽媽數落他,說他都買重複了,八個樣版戲光《紅燈記》就買了七個版本。
有一年生日,父親送于丹的禮物是一本大厚書——浩然的《幼苗集》。于丹一有時間就坐在門後面看,這是她最大的娛樂。
于丹8歲接觸《紅樓夢》,為黛玉葬花感動掉淚。9歲又開始讀李商隱。她喜歡細膩的詩詞,最喜歡李商隱和李後主。她把李後主的83首詞抄了一遍,裝訂成一厚本詞集。
父親擅長情景式教學,于丹總能在玩耍中學到知識。一年級,于丹在學校學了“麥浪”這個詞,她搞不明白,去問父親。父親帶著于丹坐長途汽車來到郊外,指著翻滾的麥田對女兒說:“看,這就叫麥浪。”于丹非常驚訝,覺得父親太厲害了。
等小於丹長大一點後,反而怕起父親來。於濂沉默矜持,人很嚴肅。他一看見女兒就要檢查她的作業,關心她讀了什麼詩,有沒有寫字,于丹每次看見他都會發憷。
于丹迷戀趙孟頫的字,父親很生氣,命令她寫魏碑:“趙的字你不能練,這個人節氣軟媚,老寫軟的字,人也會變軟的。”于丹害怕了,改練魏碑。
因為長期不出門,于丹沒什麼朋友,也不會玩遊戲。不論丟沙包還是跳皮筋,誰帶她,那一撥就總得輸。
每當她聽到街上有孩子在打鬧,于丹都非常羨慕。鄰居工人家庭的孩子,父母可以為他們上樹掏鳥,於濂卻只會給自己買書。
有次,父親給她買了一個娃娃,于丹經常打這個娃娃,因為討厭父親。
于丹成名後接受採訪,她說:“我的童年是沉重的。”
初中,于丹讀的是個很一般的學校。她除了語文好,別的什麼都不好,英語、數學和體育一塌糊塗。性格也很內向,一點也不自信。
她也沒什麼朋友。同學們都覺得她矯情,感嘆風雪雨露,下初雪的時候舔著雪感慨生命的美好。
但是于丹遇到一個好老師,認為她非常有才情,一定要把她培養進大學。那時候剛恢復高考不久,于丹壓根不敢想。
老師有天把于丹喊去他家。于丹注意到老師家牆上全是書,抽屜裡都是讀書卡片,她非常驚訝:“就在那破敗的屋子裡,我十四歲,突然懂得了什麼是文化,太震撼了!”
高考前于丹許願:如果考上大學,我就一條一條把數學書撕了。結果她還真考上了大學。那年,父親放棄國務院高職,平調中華書局任副總編輯,他說:“投身革命前我學習文史專業,三十年沒回老本行,我最大心願就是為孩子多留點書籍。”
于丹告別父親,上了大學,受壓抑的性格一下子開放起來,當上了學生會主席,經常上臺發言、組織活動。她還喜歡上旅遊,一到週末就揣著200塊錢跑出去玩。
有次於丹和兩個師兄坐火車去敦煌。看夠了石窟,她特別想闖沙漠。兩個師兄都不許她去,她就一個人偷偷跑進鳴沙山,留了張紙條:你們別擔心,我帶手電了。
下午四點多,沙漠裡氣溫高達三十八九度。于丹順著一條河道進沙漠,但一轉眼的工夫河道就不見了。晚上氣溫降到四五度,于丹又冷又怕,扒駱駝刺生火,把手都拉破了。
到了凌晨,兩師兄終於找到了她,把她一頓臭罵:“你不知道沙漠裡有狼嗎?你不知道沙丘會平移嗎?”
“你帶那手電有用嗎?唯獨手電是沒用的!”
後來于丹跟他們失去了聯絡,兩個人一個去了美國讀書,一個去了海南創業。
1989年,于丹研究生畢業後下放基層,分配到柳村印刷廠。于丹第一次到農村,遇上兩隻比自己膝蓋還要高的狗,嚇得大叫起來。這時出來一個農民小夥,他看了于丹一眼,說: “喊什麼喊,看把狗給嚇的。”
于丹被這句黑色幽默逗樂了,她用文學眼光打量起兩隻狗來,覺得它們是在歡迎自己,偶爾吠兩聲,也非常溫柔。
于丹初到農村,看著夕陽、田野,以為自己要過很田園的日子。住進宿舍後,她還把一間空房裝扮成圖書室。晚上她在燈下讀書,散著頭髮靠著牆,讓燈光靜靜地照在開啟的書頁上,她很享受那種意境。
但現實的工作卻很辛苦。她先是被安排擦地上的油墨,後又分配去“闖活”,把厚厚的一大摞紙在桌子上闖齊。紙很鋒利,闖一下就劃出一道口子,一天下來,兩隻手劃滿了口子。攥不起來,也拾不起筷子。
于丹委屈地大哭,她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翻瓊瑤的手要來幹這些活。
某天夜裡,于丹聽見身邊有動靜。她起床一看,一個音樂系彈鋼琴的女孩正在拿剪刀戳自己的手,一下又一下,把手掌心都戳爛了。于丹跑上前奪下剪刀,兩人相擁大哭,長髮糾纏在一起。她想,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有一天,于丹收到一封來自海南的信,開啟一看只有一句話:我什麼都不怕,我帶手電了。
于丹感動得流淚滿面,重燃對生活的信心。她看清了理想和現實,剪了短髮,從那以後再沒留長過。
從柳村回城後,于丹決定去大學教書。她成了母校北京師範大學的講師,講傳媒和古代文學。于丹擅長講故事,深入淺出,學生們都很喜歡她。
因為早年打下的國學底子,除了教書外,于丹還受邀到國學節目做主持。後來她的工作括大到影視領域,先後擔任《太陽照常升起》《香港滄桑》等20餘部電視節目撰稿人。還給2001年申奧宣傳片做過策劃。
于丹成了央視節目《百家講壇》的主題策劃。《百家講壇》是央視出品的講座節目,2001年開播,早年請來霍金、楊振寧、葉嘉瑩等大腕學者,收視率卻非常慘淡。
一直到2004年,閻崇年主講《清十二帝疑案》,有野史,也有正史,吸引了很多觀眾。節目盤活了,編導又請來了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嬉笑怒罵,觀眾很愛看。節目收視率越來越高。
節目組策劃國慶七天講《論語》,連換幾個嘉賓都不滿意。領導屬意於丹來講,于丹沒有打怵,幾天後登上了《百家講壇》。
2006年,國慶黃金週,于丹留著一頭短髮,身穿白色條紋西裝出現在觀眾面前。她操一口京腔普通話,開口就是:
“《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觀眾沒怎麼見過這樣知性幹練、侃侃而談的女學者,如沐春風,很吃這一套。“于丹”這個名字一下就紅了。連易中天都說:“于丹真棒!今天看了節目……不禁拍案叫絕!氣定神閒,娓娓道來,古今中外,信手拈來。誠可謂妙趣天成,觀之可以忘憂也!”
于丹一字一頓,不打愣,不岔氣,微笑得恰到好處。觀眾都迷上了這個會說話的女學者。
“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誰的生命沒有遺憾,如果你能夠用一種內心的富足和飽滿,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所提倡的‘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說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國慶七天之後,于丹從大學教師一躍成為“明星學者”。媒體稱她“學術超女”“女版易中天”。中國孔子學會會長湯一介稱讚她:“于丹讓經典走出象牙塔,惠澤社會和人民!”
十一月,同名圖書《于丹〈論語〉心得》出版,首印60萬。籤售會當天,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排起長龍,一天之內賣出15萬本。
籤售會現場,有一位從新疆趕來的老大爺握著于丹的手說:“於老師,謝謝你把中國的孔子找回來了。”
于丹爆紅的同時,網路上也出現不同聲音,說她知識有硬傷,是心靈雞湯。有人拿她跟易中天比較,說易中天“油腔滑調但有東西”,于丹淨是“正確的廢話”。
2006年12月,于丹在廣州舉辦籤售會,媒體問她如何看待外界將其和易中天比較。于丹講了扁鵲三兄弟的故事。
扁鵲是春秋戰國名醫。魏文侯召見扁鵲,問他兩個哥哥醫術如何?扁鵲說,大哥醫術最好,二哥次之,自己的醫術最差。魏文侯追問,那你兩個哥哥為什麼不出名呢?
扁鵲說,大哥治病,能將其控制在發作之前。二哥治病,能將其控制在發作之時。而自己治病是在病情危重的時候使用猛藥,所以見效最快。病人經歷由重到輕這個過程,才誤認為我醫術高明。
于丹博士讀的現代傳媒,深諳資訊傳播之道:傳播以受眾為中心,沒有受眾資訊傳播就無效。當有人質疑她老講故事,她就說:“我講什麼是觀眾決定的,講故事是我在傳媒策略上的一種探索。”
2007年春節,于丹又登上《百家講壇》講莊子,從初一講到初十。
可春節剛過完,中山大學古文獻學博士徐晉如就寫了一篇“討于丹檄文”。他聲稱于丹“極度無知,傳播錯誤甚至有害的思想”,要求于丹道歉。在文章末尾,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0所高校聯名抵制。
網上出現爭議,並沒有影響到于丹新書籤售。第二天,《莊子心得》在北京首發,一天賣出去一萬五千冊。一對老夫妻冒雨前來,老漢說:“我們天天吵架,準備離婚,聽了于丹的講座,心裡很舒坦,不想離了。”
就在大家排隊買書時,人群中鑽出一個人,身穿印著“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的T恤。保安問他在幹嘛,那人高聲喊:“抵制于丹!”籤售結束後於丹接受採訪,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就像有人喜歡麥當勞,有人喜歡肯德基。”
2007年,于丹以1060萬的收入,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第二位,僅次於郭敬明1100萬。于丹拿到了《于丹〈論語〉心得》12%的版稅,著名作家版稅也不過10%。
于丹紅了之後,不少老闆都請她演講、培訓,在商業圈,企業家把能請到于丹視為身份的象徵。于丹的演講按小時收費,兩個小時六萬塊,成為中國身價最高的演講人。
崔永元想找于丹做節目,但是請了幾次都沒請到,于丹排滿了好幾個月的行程。還一度火到了國外,在日本有人追捧她為“女孔子”。
2007年1月,批評家李悅在天涯論壇發文《<論語>可以亂講嗎——批評于丹》。全文近4萬字,列出于丹14處知識謬誤,僅兩天點選就破三萬。
于丹看後回應:我需要顧及大眾,不確定的地方我會回到網上查詢。
《<論語>心得》《<莊子>心得》釋出不久,市場上誕生了一系列于丹“糾錯書”,包括《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解“毒”于丹》。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黎鳴說:“我是最早在網上批評于丹的,講孔子不能建立在歪曲的基礎之上。”
9月,于丹做客央視《名人面對面》 。主持人王志問:“怎麼看待于丹把經典碎片化了的這種批評?”于丹轉移話題:“我幹嘛要去回應呢?我拿電視資源去做這種探討嗎?我覺得這是對頻道資源的一種浪費。”
王志問:“有硬傷,你承認嗎?”于丹說:“我覺得這看你怎麼說了。詩無達詁,我們再糾纏細節,不符合我的風格。”
2007年,于丹在央視講解《邯鄲記》時,隨口把陝州說成陝西,立即有網友指出:陝州不是陝西,陝州是三門峽的古地名。
觀眾對於丹犯錯的容忍度越來越低,等她2008年第四次登上《百家講壇》,各大媒體和專家都看不下去了。學者周孝正怒懟:“漏洞百出,一分鐘一個硬傷。” 《北京晚報》批評:“巧言令色,鮮矣仁。”就連曾經同臺的易中天,也批評于丹把謀生放在第一位,是被市場耽誤的知識分子。
批評歸批評,于丹的名氣卻越來越大,掙的錢越來越多。有次於丹應邀到蘭州某事業單位演講,臨場卻因價格沒談攏拒絕露面。2009年,報道稱于丹在陝西省神木縣做演講,兩個小時出場費30萬。
于丹還盯上了中學生市場,點評高考作文,舉辦校園講座。除此外,她頻繁登上雜誌封面,引發網友討論:于丹該不該露乳溝。
在“2007中國出版高層論壇”上,主持人崔永元問:“讀書有什麼用?”于丹說:“讀書可以使我們安定的生活錦上添花,惶惑的時候給我們雪中送炭。”
崔永元感慨: “讀書好了可以講書,講書好了可以掙錢,掙錢就可以買大房子,誰說讀書無用呢?”于丹露齒一笑,說自己最討厭“功用性”讀書。
《于丹<論語>心得》賣了三百萬冊,越來越多的讀者把于丹的書當成靈丹妙藥。籤售時,讀者問她:“我離婚了,很痛苦,我應該看你書的哪一段?”“我要高考了,很焦慮,我應該看哪段話?”
于丹成名後,很快就火到國外,受邀去其他國家演講,宣傳國學。出版的書也發行了好幾個外語譯本。
2009年,英文版《于丹〈論語〉心得》在倫敦首發。于丹前往倫敦宣傳,入住海德公園附近一家高檔酒店。
于丹覺得酒店配不上自己的檔次,半夜給翻譯打電話讓她投訴。三天換了三個房間,直到住進最好的套房仍不滿意。翻譯每晚只睡兩個小時,對於丹的隨從訴苦,隨從告訴她,當年出書,這個女人把中華書局上下200人折騰夠嗆。
宣傳期間,于丹又跟翻譯發生矛盾。她說的又多又快,不給翻譯停頓的時間,女翻譯示意她停一下,于丹瞪著她說:“不要打斷我。”
“我說過的呀,你為什麼不聽?為什麼不及時記下來?”
宣傳結束進行採訪,于丹對工作人員突然發難,指責他沒有給自己好好錄影。外媒記者很疑惑,翻譯只好解釋:“她在跟中國員工說話,我就不翻譯了。”
幾周後,這名翻譯發出了自己的經歷,題名《于丹倫敦街頭撒潑記》。她說:“我做夢也想不到,一個對《論語》有研究的知名學者竟然能做出如此匪夷所思之事。”
國內記者聯絡于丹,核實訊息真偽,她回應說:“完全是因為該翻譯能力有限,無法勝任。”
“撒潑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于丹聲譽受到不小影響。國民很吃驚:“宣傳孔子的學者背地裡竟是這樣?”
“撒潑事件”平復不久,于丹又將孔子第75代後人孔健告上法庭,稱對方署名的圖書侵權。
孔健否認于丹指控:“于丹沒有法律依據,完全是翻臉不認人。” 他稱兩人早就達成合作,于丹簽字時還說:“我信得過大哥,不用簽字,你具體操作好了。”
孔健還透露,兩次邀請于丹訪問日本,花費100多萬日元。單給於丹買一件跟日本首相見面的衣裳,就花了130萬日元。“我和于丹的交往是太虧了,感情虧,經濟也虧……要不是怕侵犯肖像權,我就把兩人的訊息公之於眾了。”
看熱鬧的人多,于丹的名聲更壞了。
2012年11月, 北大百年大講堂舉辦崑曲演出,演出臨近結束,主持人請于丹上臺:“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讓內行的于丹老師來做個總結吧。”
“于丹”兩字一出,觀眾席噓聲一片,等於丹登上臺,底下直接喊話:“于丹,下去吧”,“你沒資格代表我們。”于丹很尷尬,說完一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給老藝術家們”,就匆匆下了臺。
第二天,“于丹被北大學子轟下臺”登上各大新聞頭條。于丹試圖解釋,卻迎來網友嘲諷。“老徐時評”尖刻地評論:“于丹這些年以娛樂明星的包裝,兜售披著文化外衣的心靈雞湯……矯揉造作胡說八道……對於這種人,難道不該轟嗎?”
“這位女士今天很不合時宜地穿著超短、黑絲和恨天高就上來了,實在不太尊重人且有礙觀瞻。”
被轟之後,于丹更多負面訊息傳了出來,辱罵手下、性格傲慢、明裡一套暗裡一套。
于丹都沒理會,崑曲演出的第二天,她就去了南極旅遊。從南極回來,她接受採訪說:“我能理解(被轟),我不生氣……為什麼事後媒體沒寫讚揚聲只寫噓聲呢?我是學傳媒的,瞭解新聞。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網友自動發起投票,百分之七十的人支援北大學子的做法,認為是“率性之舉”。對於“如何看待于丹本人”,百分之五十的人認為她是“偽文化人”,百分之三十認為“修辭高手”“學術騙子”。
當年有記者評論:于丹在北大被噓,關鍵不在於她當時說了什麼或曾經說過什麼,而是她一向的言行,過度透支了公眾對她的興趣——時時說、到處說、什麼都說……何況說得太多,“心靈雞湯”不斷加水,既沒有營養,也容易反胃。
有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曾反對於丹:“你老說讓我們要活得開心幸福。可是我剛畢業,掙的錢在北京房租都交不起,只能跟女朋友住地下室。我朋友請我吃飯我都不敢去,因為不確定下一次我請不請得起。你說我怎麼能活得幸福啊。”
于丹回應:“我從你的表述中總結了三個幸福的依據。第一,你有女朋友;第二,你看看,你有一份工作在北京呢;第三呢,你的朋友請你吃飯,至少說明你的人緣也不錯啊。你還有什麼不幸福的呢?”
此言論一出,網友都坐不住了,有人說:“于丹在一根骨頭裡挑出了三個雞蛋。”
“于丹是不用買房吧。”
“于丹每天做的就是睜大眼睛,看看哪裡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然後化作正義和道德的化身來匡正人心。”
除了“心靈雞湯”,于丹的演講風格也飽受詬病。
王朔說她“誇誇其談”,梁宏達評價“于丹把淺白的東西一定講成深奧的,肩膀一端,每一句都是書面語”。有網友總結于丹風格:“她的特點就是從不好好說話,拐彎抹角堆砌詞彙。”還仿照于丹的講話風格舉了個例子。
比如“今晚我們吃了大腸刺身”,于丹會說:“在這個黑夜與白晝交替的時刻,我們共同完成了一次聚餐,當芥末的辣味劃過食道的時候,肚子告訴我,我做到了。這是一根不同尋常的大腸,不僅在於它的臭,還在於它的滑。”
2013年,于丹微博鬧了一出烏龍。她發的張大千語錄被網友扒出,實際出自《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所練的《九陽真經》。網友調侃:“張無忌,字大千。”
緊接著,2014年春,北京霧霾最為嚴重的時期。于丹說:“如果關窗、淨化器都沒用了……就只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入心裡。”網友吐槽:“于丹老師把心靈雞湯當成了‘心學’。”
有人把她跟聲稱“霧霾可防美國鐳射武器”的張召忠並列,稱他倆一文一武,可保家衛國、淨化空氣。
北大教授錢理群也批評她:“于丹是有意遮蔽孔子批評家的一面,對中國現實的矛盾避而不談,這是誘惑百姓,逃避社會。”于丹刪了微博,沒做什麼解釋。
從學術硬傷到人品爭議,接連幾次爭端,耗盡了她積攢十年的人氣。
2018年,于丹被免去北師大傳媒學院分黨委書記的職務。後來再看到有關她的新聞,則是去非洲和東南亞地區講課,到大西北扶貧。
近幾年,于丹微博冷冷清清,通常是轉發新聞、公眾號文章。偶有兩個人冒出來,說一句“於老師好”,更多的是罵她的。
7月河南暴雨,雨水倒灌地鐵,人命關天。于丹發微博呼籲“保住文物,度過難關”,還寫了個錯別字。有人評論 :“整點正事吧。”
于丹成名時,外界曾報道她日常寫書必得聽崑曲、品茗茶,仙氣飄飄。
魯豫問她真假,于丹說:“要是我在家這樣過日子的話,我先生早就焚書坑儒了。”
早年于丹做客《藝術人生》,朱軍問她:“你丈夫對你感到驕傲嗎?”于丹搖搖頭:“從來不,驕傲是一種很不好的情感,在家裡我就是個普通妻子。”
丈夫是于丹大學同學,平時幫于丹改改書稿。飽受攻訐的那段時間,她把事業上的事都交給丈夫打點,自己減少公開發言,一頭扎進文字裡。她帶的學生都知道,有事找于丹教授一定要發信息,不要打電話。
每當感到壓力,她就會躲到角落裡寫日記。有人問她寫字的感受,于丹想了想,說:“文字給我安全感。寫日記就跟男人抽菸一樣,會放鬆。”
2016年,《于丹〈論語〉心得》再版。于丹感慨:“十年間,我從“不惑”到“知天命”……才明白《論語》中我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唯有以敬畏謙卑的姿態,悟出一份帶著體溫的心得。”
2001年,于丹父親於濂去世,于丹36歲。
父親為于丹取名“丹”,字彤如。小時候,于丹常問他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父親告訴她:“彤如就是盈盈有光。”父親逝世多年後,于丹突然悟出,父親是希望她“光而不耀”,就像是他自己名叫於濂,意思是“廉而不劌”。
于丹最早接觸《論語》,是受父親的影響。父親把孔子跟學生的故事講給她聽。
一年級,于丹第一次接觸Confucius(孔子)這個單詞,前面的動詞是criticize(批評)。那時正是“批林批孔”最盛的時期,流行的拍手歌裡唱:“你拍一,我拍一,林彪是個壞東西;你拍二,我拍二,一起批判孔老二。”
但父親對她說,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是好東西。
有次,父親給她講君子“慎獨”這個概念。父親告訴她,一個人,在人多的時候注意自己的言行,在人少的地方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論人前人後,都要做到言行一致,吾日三省吾身。
但那時的于丹太小,覺得父親太過嘮叨,煩死了。她一邊心不在焉地聽著,一邊瞅準機會,溜之大吉。
父親在身後嘆了口氣,他張了張手,卻沒有把她追回來。
部分參考資料:
1、《于丹:我不生氣,我想得通》,人物
2、《于丹動了孔子,孔子也動了起來》,中國青年報
3、《于丹“糾錯”書大量出版》,新京報
4、《笑談于丹》,吳迪
5、《孔子哭了》,南方週末
6、《天下女人》,于丹專訪
7、《魯豫有約》,于丹專訪
8、《名人面對面》,于丹專訪
-END-
作者 | Z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