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買菜、遛遛彎、逛逛公園,對很多人來說,這都是日常生活的小樂趣。但這些很常見的事情,卻讓有些中老年人望塵莫及。因為他們走路走不遠,走不到500米甚至更短,就因為下肢酸脹、麻木、無力,不得不坐下或蹲著休息才能緩解。秋冬季是老年人退變性疾病的高發期,退變性椎管狹窄是引起老年人腰腿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不少中老年人認為上了年紀,腰腿疼痛也正常,往往強撐著沒有及時接受規範治療。
近日,哈醫大一院骨科王巖松教授脊柱微創團隊就為一名腰部痠痛十年去沒有就醫,導致下肢疼痛、麻木、跛行,走10米都困難的93歲老大爺,在局麻監護下行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術後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狀明顯緩解,症狀恢復良好,術後2天便順利出院。
每走10米就得休息5分鐘
今年93歲的周大爺年輕時曾是一名炮兵,雖93歲超高齡年紀,但平素身體狀態良好,甚至平時還能騎電動車載老伴四處溜達。近10年間,周大爺總感覺腰部痠痛等不適症狀間歇性發作,不過由於沒有劇烈的疼痛,周大爺以為自己上了年紀,腰腿疼痛麻木也正常,所以就沒有尋求規範治療。經過休息、保守治療後症狀均有所緩解。不久前,周大爺在家中幹完家務活後感覺腰部症狀加重,不僅左腿麻木症狀加重,還出現跛腳、疼痛的症狀,甚至每走10米不到的路程,就得休息5到10分鐘。
周大爺在家人陪伴下,到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骨科就診,王巖松教授經過影像學等相關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由於周大爺的超高齡且合併高血壓、心臟病、腦梗、呼吸系統等基礎疾病,手術與全身麻醉風險極高,王巖松教授團隊經過心內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麻醉科等多學科會診討論,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後,王巖松教授、王義文主治醫師在局麻監護下成功為其進行經皮椎間孔鏡微創手術,手術共耗時40分鐘,出血5ml,僅需縫合1針,術後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狀明顯緩解,症狀恢復良好,術後2天已順利出院。
腰椎間盤突出和腰椎管狹窄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也是造成腰腿疼痛、麻木和下肢行走無力走不遠的常見原因。王義文醫生表示,隨著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腰椎管狹窄症這一腰椎退行性疾病患病率越來越高,多數採用保守治療進行症狀改善與病情控制,但保守治療無效或就診時症狀較為嚴重,需及時採用手術療法進行科學、規範、有效的治療。
近年來,隨著脊柱內鏡技術及器械的不斷進步,該技術在腰椎管狹窄症的手術治療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而哈醫大一院骨科王巖松主任領銜的團隊一直致力於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等疾病的微創治療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王巖松教授介紹,腰椎管狹窄根據狹窄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中央型、側隱窩型及椎間孔型。既往對於保守治療無效的腰椎管狹窄症患者,往往只能採取傳統的切開減壓固定手術;近年來開始較多使用脊柱內鏡治療腰椎管狹窄症,而王巖松教授團隊所採用的椎板間入路術式不僅能解決椎間盤脫出而導致的椎管狹窄,更能解決黃韌帶肥厚、關節突增生內聚導致的中央管狹窄及側隱窩狹窄,適用範圍廣泛。
王巖松教授指出,目前脊柱內鏡微創手術已經是比較成熟的一種術式,具有手術創傷小、出血極少、療效滿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費用低等諸多優點,同時手術採用局麻,安全性高。術中神經等重要結構經攝像頭放大數倍投射到顯示器上;患者完全清醒,下肢感覺存在,對術中神經根的觸碰能夠做出反應並和醫生進行交流反饋,很大程度降低了術中神經損傷的風險。
專家提醒:儘量減少過度勞累
王巖松教授提醒,市民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坐姿,不要久坐、長時間站立等。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避免過度勞累、長時間伏案工作等,以保護脊柱,減少脊柱的負荷從而減少積累傷害。長時間坐著開車,腰椎容易出問題,在開車一段時間後,一定要起來活動活動,舒緩一下腰部的壓力。要加強腰背肌的功能鍛鍊,這是大家經常忽略的部位。由於肌肉和骨骼起協同作用,腰背肌肉力量的增加,有助於對脊柱正常生理結構的保護,減少椎管狹窄症的發生。大家日常要保持適量的運動,可以增強肌肉和韌帶的力量。腰椎不好的患者,可以透過游泳來達到運動的目的。
腰部不好的人群,要避免加重損傷的活動,例如,儘量不要彎腰、不要搬重物等。積極預防骨質疏鬆。骨質疏鬆和椎管狹窄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骨質疏鬆,會造成腰椎或者脊柱的變形,這就容易引起椎管的問題。因此,積極預防骨質疏鬆,對人體的脊柱、關節是非常有益的。
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在長時間站立或者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腰痛,腿部墜脹、痠麻、痠疼等,需要及時就醫,請專科醫生進行診斷並治療,以免因病情進展導致更嚴重後果。
(徐旭 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