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鄧小平新當選為中央軍委主席。在當選後的同年9月,鄧小平在華北某地大演習中認真檢閱了參加演習的各個部隊,並且發表了歷史性講話。
也是在這一次講話中,鄧小平同志為我國新時代的軍隊建設樹立了新的目標,為我軍的軍備建設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
今日,讓我們一起回顧那一場精彩絕倫的大演習,回到那個剛剛改革開放不久的時代中間,去見證一個新時代的啟幕與成長……
一,1981年的華北大演習
在1981年3月,在中共中央的示意下,一份實兵演練的演習方案被遞到了鄧小平同志的案前。
出於不同角度,這份方案中包含了大、中、小三套方案,供鄧小平選擇。在聽完了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和副參謀長張震對於三套方案簡明扼要的彙報後,鄧小平沉吟了一下,說道:“要搞就搞大點嘛!”
說完,鄧小平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規模最大的第一套方案,並且大筆一揮,在方案上批示道:“這筆錢要花,好好搞搞,把士氣鼓舞一下,要把軍隊訓練成像個軍隊的樣子!”
其實,鄧小平選擇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也有他自己的考量。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雖然經歷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並且在其中得到了一定鍛鍊,然而整體氣勢和軍備仍舊稍遜於國際,一場軍事演習在看清雙方差距的同時,也可以激勵我軍迅速地進步與成長。
同時,鄧小平也希望能夠借這一次大型軍事演習激揚軍威,向周邊國家乃至世界展示新中國的軍事力量,對那些心懷不軌的宵小起到提醒和警告的作用。
除此之外,鄧小平等中央軍委領導人也認為,這樣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不僅能夠幫助軍隊提高實戰作戰水平,還能夠讓當時的各級指戰員擺脫“不懂指揮、不敢打仗、不會打仗”的膽怯心理。
這樣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也會讓我國人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新中國成立後、正在逐步變強的軍事力量。
在鄧小平的首肯之下,北京軍區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了這次軍事演習,在全國範圍內抽調優秀幹部進行培訓,同時,也開始多方選址。經過再三討論,最終,這一場軍事演習被定在了華北某平坦空曠的地方,敲定地址後,北京軍區提前組織各部門單位,進行了多次演練。
1981年9月14日,受到萬眾矚目的“戰爭”正式打響,中南海及各地的黨政軍領導幾乎全部抵達,觀摩這次演習。
在鄧小平“天上地下都該有”的提議下,這一場軍事演習被分為了四個部分,其中既有空降與反空降,也有坦克進攻、陣地防禦以及突擊戰鬥部分。四出演習分為4天完成,每天100分鐘,由於各有側重,也因此被到場觀摩的中央各級領導人戲稱為“四出摺子戲”。
在這一場軍事演習中,許多地方都是荷槍實彈上陣。例如為了給藍方製造一枚“戰術核武器”,軍隊在大坑裡填滿了10多噸TNT炸藥,上面壓上了上千公斤的汽油柴油混合液,引爆的瞬間,周遭熱氣蒸騰,連空氣都為之變形,可謂真正的“驚天動地”。
當時的演習現場炮火隆隆,遍地“開花”,觀禮臺一度在硝煙中被淹沒,成為了唯一安全的一座“孤島”,而新上任的軍委主席鄧小平就端坐在這一孤島之中,身體前傾,全神貫注地凝神遠望,偶爾看到精彩處,鄧小平率先點頭鼓掌,對戰鬥中的決策表示贊同。
令人敬佩的是,儘管做出了這麼大的動靜,四場演習下來,卻無一人傷亡,士兵在爆炸點中精準走位,在熱浪裡巋然不動,真正做到了“聽黨指揮”,而這其中包含的種種考驗和其中頑強不屈的精神,也在後期成為了其他部隊爭先效仿努力的目標。
二,演習後,鄧小平發表歷史性講話
在1981年的這一場軍事演習中,軍隊共出動13個師、12個團及5個營,戰鬥總人數高達十萬五千餘人,動用汽車8600輛、坦克950輛、飛機178架、火炮1700餘門、裝甲運輸車將近400輛。這一宏偉壯觀的資料,側面體現了那一場演習的壯觀與宏大。
在演習結束後,9月19日,盛大的閱兵式正式開始。身著軍裝的鄧小平神采奕奕,站在敞篷的“紅旗”轎車之上,一一檢閱了由海陸空三軍組成的53個地面方隊以及7個空軍梯隊,對各部隊微笑示意。
接著,鄧小平回到主席臺前,檢閱了各項分列式,並且在主席臺發表歷史性講話。在講話中,鄧小平提到,這一次演習體現了現代戰爭的各種特點,也檢驗了部隊的各項建設成果,極大地鍛鍊了諸兵種協同作戰的配合能力,提高了軍隊的實戰水平。
鄧小平還認為,這一次演習對未來軍隊的建設、訓練及戰備方向,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他高度讚揚了各個演練部隊按時、標準、圓滿地完成了演練任務,並且欣慰地說:“這次演習,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我認為可以說是十分成功的。”
另外,鄧小平也提到,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而軍隊則是保證這一專政的堅強柱石。在如今的新時代下,軍人肩負著保衛祖國、維護世界和平的光榮使命,因此“我軍必須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為臺灣早日迴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作出貢獻。”
在演習結束後,中央軍委的相關人員陸續返京,並且對這一次大演習召開了會議,進行總結提高,並且對於“突擊作戰”、“防空工程”、“積極防禦”等戰略方針重新具體化、針對性地進行了討論和研究。
這對於我國軍隊的幹部是一次培訓與鍛鍊,也對軍隊的各項建設產生了極大的推動。
其實,這一場演習,在國際內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對內,這一場演習是改革開放初期我軍在軍備軍事訓練上的一次超越,是對建設軍隊的方向正確性的一次承認和肯定,也是我軍正在加速實現軍事變革的一大體現。
而在海外的一些評論中,也毫不吝嗇地稱讚中國軍隊這一場演習是“人民解放軍盛大的力量展示”,是“一支精良軍隊”在指揮下所呈現的完美戰鬥。
同時,這次大演習作為鄧小平強軍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也是鄧小平和中央軍委共同推進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一次大手筆“投資”。
在這之後,代號“802”華北大演習標準成為了北京軍區所秉承的“新傳統”,而這一標準,在後來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60週年、70週年大閱兵中被一一體現,也成為了後期軍隊中新的標杆和助力。
三,“自古知兵非好戰”
其實,1981年的各類軍事演習絕不止中國一家,而“華北大演習”也讓中國附近的部分當時關係不是很好的鄰國“高度緊張”,如蘇聯和日本在察覺到中國的各項軍備調動後,迅速對此作了公開報告,日本甚至還進入了全面戒備狀態長達兩個多月,令人頗有點啼笑皆非。
其實,國際上某些國家聞訊在1981年進行的戒嚴以及相關軍事演習,也是從側面反映了這些國家對於中國崛起的忌憚。例如美國在1981年僅僅在亞洲地區就舉行了足有59次的較大規模演習,其背後所暗含的意思可以說不言而喻。
同樣位於亞洲、“愛搞事”的越南小國,也在1981年先後在北部地區舉行了各類演習六十餘次,而其海軍在同年十二月舉行的兩棲作戰演習,也同樣具有規模較大、參演科目齊全、兵力投入數量多等特點,隱約有著努力試圖和當年的我國比肩的“那麼點意思”。
其實,我國一直秉承著一句古訓,“自古知兵非好戰”。也是因此,這種大型軍事演習的傳統也自此被保留下來,如今名震中外的“朱日和軍演”更是脫胎於此。
而對於國際上其他國家的演習,我國也並非有所異議,然而其中所包含的微妙意思,卻需要那些對中國崛起而不滿、對我遼闊國土虎視眈眈的宵小之徒自己揣測去了。
四,“懾戰並舉”,再接再厲,奮發圖強
自近代以來,國際上關於軍備方面的競賽就一直源源不斷。歷史證明,國家工業化才能促進真正的軍隊機械化和現代化,因此,在新中國成立伊始,毛主席便提出要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和經濟力量。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中國軍隊可謂是高屋建瓴、奮勇向前。在和蘇聯交惡以後,中國憑藉自己的科研力量,成功研發了核武器,並且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兩彈一星”的研製,讓中國人從此可以揚眉吐氣地站在世界的舞臺之上。
在華北大演習後,由鄧小平所領導的中央軍委也看到了自己與西歐各國之間的差距,許多將領主動走出國門,和各國的軍功科研機構展開了交流,加緊了追趕的步伐。
也是在此基礎上,八十年代的中國軍備採用了少生產、多研製的方式來從為數不多的國防費用中擠壓科研所需的經費,因此,儘管在那段時間裡的中國軍隊裝備並沒有多少改善,然而科技水平卻達到了一個很大的飛躍。
例如在1982年,中國潛艇水下發射彈道導彈成功;1984年,讓國人稱之為“東風快遞”的東風系列洲際導彈和中程導彈,以及自行榴彈炮、殲8殲擊機等都在十一閱兵式上集體亮相,令人眼前為之一亮。
1988年,核潛艇水下發射彈道導彈再次成功,中國的軍備水平和西歐等國家的軍備水平大幅縮小,自此實現了質的突破。
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在航空航天、船舶、工程物理等方面上的短板也被一一補足,同時,各種電子設施的配備,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資訊化、機械化複合的新一代武器體系,讓中國軍隊向著現代化更進一步,具備了“懾戰並舉”的能力。
2011年,在新標準下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在成都進行了試飛;2019年,建國70週年的大閱兵儀式之上,5架殲20已經可以編隊飛過天安門上空。
而在今年黨100週年的慶典活動上,15架殲20呼嘯飛過天安門,如此強大的空軍戰備能力,加上如今已經亮相了的冬風41彈道導彈和航母編隊等,這背後也意味著我國的軍備力量正在向著世界一流大踏步邁進。
今年適逢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回顧往昔,我們曾經歷了多少風雨顛簸,而今,我們也經歷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鉅變。
從“小米加步槍”的艱難時刻,到“華北大演習”中激揚軍威的炮聲隆隆,再到如今的各式軍備齊全,“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一個個足以和國際最尖端武器匹敵的軍備,足以讓我等自傲於世界舞臺之上。
今日的中國,早已不是昔日的“弱小”。我們手握重兵,仍舊秉承著和平共處的理念。不過,從歷史中汲取的教訓告訴我們,只有足夠強大,才能擁有和人“平心靜氣”地討論真理的條件,
處在如今令人驕傲的成績之下的我們,仍舊會再接再厲,在黨的輝煌領導之下,繼續向著世界之巔,奮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