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九如巷張家的4個才女,誰娶到了都會幸福一輩子。葉聖陶所說的九如巷張家,便是住在九如巷的富商張武齡家,他家的四個女兒素來以才貌雙全聞名。
後來這個大戶人家的大女兒張元和嫁給了崑曲名家顧傳玠,老二張允和嫁給了語言學家周有光,老三張兆和嫁給了作家沈從文,老四張充和嫁給了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她們的人生隨著那個時代沉浮,有著不同的傳奇,今天便來說說合肥四姐妹中老二張允和的故事。
1909年7月25日,張允和生於蘇州,因祖籍為安徽合肥故稱合肥四姐妹。張家是當地有名的望族,曾祖父張樹聲是晚清重臣、淮軍名將,父親張武齡是民初教育家。受五四運動新思想浪潮影響,極力推動女子教育,創辦了平林中學、樂益女中。不過顯然,張武齡一生最得意的學生,當屬他的四個女兒。
他給四個女兒取名中都帶個“兒”,意為兩條腿,女兒總是要嫁出去的。給六個兒子取名都帶個“宀”,意為男孩是要留在家裡的,然而張家對四個女兒的疼愛卻並不亞於兒子。四姐妹從小生活在富足友愛的環境中,才能長成後來那般模樣,溫柔有才、博學多識。長大後的張允和,擁有被人形容為“年輕時她的美,怎麼想像也不會過分”的相貌。
外表上來看,她顯得有些文弱,就像是林黛玉。可其實她除去相貌,跟林黛玉那是一點兒也不像,性格十分堅韌。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有著常人所不能及的堅毅與剛強,張允和也不喜歡別人說她像林黛玉,她不喜歡林黛玉。認為林黛玉是癆病鬼、小心眼,事實證明,她是個能經得起苦難的。
她這一生經歷的難題可不少,盛夏酷暑出生,由於一聲不吭差點被當成死嬰。只有老祖母不相信,讓人用噴煙的偏方搶救,這才留下了她。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她與丈夫帶著年幼的兒女輾轉逃去四川,女兒因盲腸炎救治無效夭折。好不容易帶著兒子回成都,兒子又被流彈打中肚子,腸子穿了六個洞。
好在手術及時,她將那枚子彈儲存了半個世紀後交給了孫女,女兒的一塊手絹則留在她的身邊。五十年代初,出身大地主的她成了老虎,連夫婦多年的通訊也被抄走了。張允和為此下崗失業,從那時開始,一代才女成了標準的家庭婦女。可她從來都是以樂觀堅強的心態看待這些苦難,1933年4月30日,對老人來說是月末不吉利的“盡頭日子”。
可她卻在這一天與相愛數年的周有光步入婚姻殿堂,她說:相信舊的走到了盡頭就會是新的開始。後來她與周有光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了七十年,走過了餘下的人生。79歲的高齡,張允和還提筆寫出了與愛人定情全過程的美文《溫柔的防石浪堤》:藍藍的天、甜甜的水、飄飄的人、軟軟的石頭。
1959年,她因為嚴重的心臟病比兩位權威醫生“判處死刑”,認為她活不到五十歲隨時都會死去。張允和回家憤而定下三不原則:不拿別人的過失責備自己,不拿自己的過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過錯懲罰自己。結果她一直活到了2002年8月14日,那一年她93歲,穿著一襲紫衣黯然離去。
那兩位醫生卻早已故去,若是他們知道了,只怕要羞得鑽到地底下去了。她曾說:最喜歡由綠葉變成紅花的楓葉,而在她最後的人生確實如同飄然而去的楓葉只給人們留下優雅的背影。晚年的張允和也沒丟了這種樂觀心態,85歲重新復刊停辦58年的雜誌,堪稱“最老的主編”。在這個雜誌上,她記述了自己的愛情,也記述了沈從文與張兆和相戀的種種。
臨到晚年,以《最後的閨秀》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句號,《最後的閨秀》記錄的是塵封的歷史所無法遮掩的暖暖的愛意——父母之愛,夫妻之愛,姐妹情深,恩師回往,崑曲之愛……雖然作者張允和當時已年邁,卻依然寫得生動有趣,將溫婉而又充滿快樂的感覺傳遞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