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是一開始便註定了的,比如孟小冬終究要走上唱戲這條路。1908年12月,孟小冬出生在上海藝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同慶街,加上她梨園世家的背景,11歲起,孟小冬就開始了她搭班唱戲跑碼頭的江湖生涯。
別看當時的孟小冬年紀尚小,可是舞臺上的她便已經開始初現風姿了。
按照當時上海劇評家梅花館主的說法,幼時的孟小冬是“扮相俊秀、嗓音燎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有首屈一指之勢”的。
孟小冬很有觀眾緣,甚至連演月餘都上座不衰,不僅年紀輕輕就在常有一流演員登臺的上海乾坤大劇場、共舞臺獻藝,其間還去菲律賓等地跑碼頭演出了數月。
孟小冬的家人看出孟小冬在唱戲方面的天賦以後便開始大力培養她的實力,曾經長期給譚鑫培、餘叔巖等大家操琴、有“全國第一琴”之稱的孫佐臣開始為孟小冬伴奏並輔導,讓她的行腔運調更上一層樓。
餘派嫡傳,如日中天
孟小冬去漢口演出的時候更是吸引得著名女老生姚玉蘭停演半月前往觀摩,隨即兩人因為投緣結拜為姊妹。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孟小冬離津赴京。開始了她訪名師、歸譚派正路的學藝活動。
她那絕美的長相與美豔的唱腔讓她在北京的演出也藝驚四座,很快便譽滿京都。時下的北京報紙也對孟小冬的表演大肆讚揚,劇評家孫養農甚至還為孟小冬寫了一首七言絕句,稱:“沙君孟話是佳篇,遊藝場中景物鮮。萬歲吾皇真善禱,大風吹起小冬天。”
而孫養農是餘叔巖的表親,他的戲評一向為梨園和票界所看重,所以他能得到他如此高的評價,也足以見得孟小冬在舞臺上面的實力。
在北京唱紅以後,她將一家老小從上海遷到北京,住進了北京東四三條25號院,這也成為了她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1925年是是京劇大師燦若星漢之時,十七八歲正值花季的孟小冬作為一個“新人”卻在這裡迅速嶄露頭角,“長城”、“麗歌”兩家唱片公司還為她灌了幾張唱片。
上世紀20年代末由著名票友、在天津辦過《天風報》的沙大風在天津《商報》副刊撰寫記敘孟小冬生活的“孟話”,山呼“吾皇萬歲”。
此後常常撰文,頗為專業地謳歌“冬皇”之“聲調激越”或“美妙輕靈”。各地報紙效仿,孟小冬的“冬皇”之稱,不脛而走,開始成為了她的一個代稱。
沉迷餘派劇藝的劉嘉猷在林家的清唱雅集上見到過孟小冬,對她的喜愛溢於言表,在《記餘派傳人杜月笙夫人孟小冬》一文中,劉嘉猷寫到:“那時候的冬皇大約僅在20歲左右,出落得漂亮透了,尤其雙目精光四射,放著異彩,氣質尤佳,穿棗紅的鍛旗袍,罩上黑獐絨的坎肩兒,戴著貂皮帽子,真是帥極了。”
“冬皇在高興的時候,很是健談,乃得乘機恭聆她閒聊梨園掌故,以及餘派劇藝的精粹所在。”
從他們的描述之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當時的孟小冬是多麼的風華絕代。
為愛隱退,停演四年
和所有漂亮又富有魅力的女子一樣,風頭正盛的孟小冬當然也不乏追求者,直到1925年,18歲的孟小冬在堂會上認識了伶界大王梅蘭芳,啟開了她與梅蘭芳那段姻緣佳話的序幕。
按照安排,第一天的戲碼是:梅蘭芳、楊小樓的大軸《霸王別姬》;餘叔巖、尚小云的壓軸作品《打魚殺家》;孟小冬、裘桂仙的倒三《上天台》。
這是孟小冬首次同時與梅、餘、楊三大名家同臺演出,她有些受寵若驚。
當她演完《上天台》走向後臺時,正巧碰上了從化妝間走出來向她道辛苦的梅蘭芳。
這位“伶界大王”的言談舉止並不像她想象的那樣嚴肅古板和道貌岸然。他原來是一個很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中年男子。
原本孟小冬就對梅蘭芳充滿了敬仰,如今發現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竟然如此溫和可愛的人,孟小冬心中的仰慕之情更甚。
同樣,美麗開朗的孟小冬也給梅蘭芳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雖然一開始兩個人之間並沒有那種繾綣的男女之情,但是在日後天長地久的接觸當中,兩個人還是被彼此深深的吸引了。
不久,有人特意安排梅蘭芳捧孟小冬合作演《坐宮》。這齣戲在梁燕蓀公館開鑼。軍政商及各界名流蜂擁而至,公館內外水洩不通。
本來就很好看的對兒戲《坐宮》,再由一個男扮女、一個女扮男的兩演員表演,整個兒的陰陽顛倒,臺下的觀眾興致勃勃,直呼過癮。
梅蘭芳的甜美、和諧、自然大方的音樂旋律;孟的漂亮英俊的扮相、瀟灑而規範的身段,演繹著東方獨有的戲曲藝術,怎能不讓戲迷如痴如醉呢。
如此,“伶界大王”與“冬皇”這對最理想的搭檔,成了戲迷心中的金色偶像,閃光奪目。兩人的同臺演出,讓觀眾們過足了戲癮,此後兩個人合作的機會便多了起來。
後來兩人又合演了一出《游龍戲鳳》。
臺上,她是風流倜儻的正德皇帝,梅蘭芳則是千嬌百媚的李鳳姐,再次博得了滿堂喝彩。
而脫下戲服,她成了光彩照人的美少女,而梅蘭芳則成了風度氣質俱佳的翩翩公子。也許正是這絕妙的組合促成了兩人的一段戀情。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當時梅蘭芳已有兩個夫人,第一個夫人王明華因為體弱多病一直在天津療養,他的第二個夫人福芝芳在北京的家裡操持家務。
圖|孟小冬與友人合影
齊如山是梅孟二人的婚姻介紹人之一,正是他,打消了孟小冬最初的顧慮,說服她嫁給梅蘭芳。
而在孟小冬這邊,則有一個“太太團”,都是當時名人的太太,因為捧孟小冬而走在一起,拼命撮合孟小冬和梅蘭芳。
在眾人的撮合和本身的仰慕下,孟小冬同意了這門親事,可是當時孟小冬是不能被花轎抬進門的。
原本孟小冬還十分在意,她的朋友們便勸道:“但是你不能說她不是明媒正娶,至少有婚姻介紹人,就是當時的一個銀行總裁馮幼偉,是梅先生的一個經濟後臺,得到了他的允許。”
在馮幼偉馮六爺的主持下,孟小冬與梅蘭芳結婚了。
圖|右邊為孟小冬所寫:你在那裡做什麼啊?左邊為梅蘭芳所寫:我在這裡做鵝影呢。
畢竟梅蘭芳的家中還有妻子,所以婚後兩人沒有住在梅宅,而是住在北京東單附近的內務部街。
嫁給梅蘭芳以後,孟小冬深居簡出,開始靜下心來做一個合格的妻子,因此也很少登臺唱戲了,兩人相依相守的日子過得安祥寧靜。
可是沒有想到這樣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便被一樁因孟小冬而起的槍擊案發生打破了。
孟小冬紅遍京津以來,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子不計其數。在其“追星族”當中,有一位叫王維深的執垮子弟,24歲的大學生,他對孟小冬的喜愛已經達到了癲狂的程度。
有一段時間孟小冬在前門外大柵欄演戲,他天天去看,後來孟小冬不演了,在戲院門口貼了告示,說要暫停一週時間。不料一週之後,孟小冬仍未現身。
他在劇院見不到孟再次登臺演出就急著到處打聽,終於得知孟嫁給梅蘭芳的訊息。於是他帶著一把手槍找到了梅、孟的住處。
衝動之下,李志剛帶了手槍去找梅蘭芳。拉了梅的友人張漢舉做人質,梅蘭芳從後門溜走報案,來了大批偵緝隊軍警。
慌亂中,李志剛開槍打死了張漢舉。軍警隨即開槍擊斃李志剛。張作霖下令將李志剛的頭顱斬了,掛在前門外斬首示眾。
當時的報紙上還報道了這樣一條訊息:一天一輛黑色轎車在掛人頭的高杆前停下,車上下來一個戴著黑紗的女子,神情淒涼,停留片刻後,她才上了車,離開。
這件兇殺案當年轟動北京,也讓梅孟兩人的關係再也恢復不了往日的平靜。
1930年的夏天,將梅蘭芳一手帶大的伯母去世了。此時孟小冬嫁給梅蘭芳已近四年,但她還從未進過梅宅。
這一次她決定前往梅宅祭奠,為此,她削了短髮,戴了白花,不料卻連梅宅的門也進不了。
小冬在香港的私淑弟子蔡國蘅回憶說:
“因為她穿上孝服,就等於進了門了,算他梅家的人了,但梅家人不認,不讓她進門。更要命的是就連梅先生也不讓她進門,說你回去吧,你回去。孟小冬大受刺激,沒臉做人啊,所以她哭哭啼啼離開梅家。”
四年的時間沒能換來一個承認,也沒能換來一個名分,孟小冬傷心欲絕,驕傲如她又怎麼甘心忍受這樣的委屈?
所以1933年9月孟小冬在天津《大公報》第一版上,連續發表宣告:
“旋經人介紹,與梅蘭芳結婚。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雖經友人勸導,本人辯論,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義可言。冬自嘆身世苦惱,復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此前亦有謠言稱孟小冬與兇殺案主角李志剛有戀愛關係,致使李因妒起殺心。
孟小冬也特意在宣告中講明此事:
“抑冬更有重要宣告者:數年前,九條衚衕有李某,威迫蘭芳,致生劇變。有人以為冬與李某頗有關係,當日舉動,疑係因冬而發。並有好事者,未經訪察,遽編說部,含沙射影,希圖敲詐,實屬侮辱太甚!冬與李某素未謀面,且與蘭芳未結婚前,從未與任何人交際往來。凡走一地,先嚴親自督率照料。冬秉承父訓,重視人格,耿耿此懷惟天可鑑。今忽以李事涉及冬身,實堪痛恨!自聲明後,如有故意毀壞本人名譽、妄造是非,淆惑視聽者,冬惟有訴之法律之一途。勿謂冬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棄人權也。特此宣告。”
與梅蘭芳那段失敗的感情,給孟小冬帶來了很大的打擊,她離開了北京那個傷心地,隻身來到天津,投靠清貴戚詹家隱居下來。
在親朋的勸導下,她作了居士林的居士,虔誠地吃齋唸佛來撫平她內心的痛苦與委屈,逐漸進人了“偶開天眼覷紅塵,五蘊皆空歸禪境”的狀態。
孟小冬的侄子孟俊泉記得此時的一件往事:
姑姑孟小冬很喜歡他姐姐,有一天,孟小冬讓小姑娘在她身邊玩,正玩著,她突然拿出手絹捂著臉大哭。她哀痛的哭聲,給孟家姐弟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後期孟小冬留下的很多照片裡,她很少有笑得陽光燦爛的表情,大多是神情淡然,清冷神秘。
可見梅蘭芳曾經給她帶來的傷害是多麼的巨大,同樣也反應出一段失敗的感情,往往會給女性帶來巨大的打擊。
重返舞臺,“冬皇”歸來
後來經友人的介紹,她認識了韓慎先、楊寶忠、楊寶森,他們聊戲、吊嗓又重新找回了登臺演唱的感覺,這種感覺越來越刺激著她,使她恍然大悟:原來她最想幹和最要乾的事還是重登舞臺。
1930年,在天津一次販災義演中,孟小冬正式復出,再次受到了戲迷朋友們的廣泛關注。
戲迷們認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孟從王君直等所學的老譚派劇藝已臻上乘,人們預言她將來必成大角兒。
1936年冬,孟小冬攜她的福慶社全班人馬赴上海演出。闊別上海十幾年的孟小冬在黃金大戲院露演,一下子轟動了整個上海,連無錫、南京等地的戲迷都蜂擁而至,爭著一睹當年“冬皇”再現的風采。
1938年的一天,餘叔巖提出要看看孟小冬的演出。孟小冬得知訊息後又驚又喜。
這次表演得到餘的誇讚和指點:“唱得不錯。身上說得過去,臉上的戲還差些。難得她雌音這麼少,這在女老生中是很不容易的。”
餘叔巖的稱讚讓孟小冬又驚又喜,但是他拒收孟小冬為徒弟。理由是顧慮孟小冬是女流,又與他的至友梅蘭芳有那層關係,大家見面不好相處。
正當孟小冬多方拜餘叔巖未果之際,餘叔巖收李少春為徒。訊息傳到了孟小冬那裡,她立刻找到楊梧山,帶著眼淚請楊梧山幫忙。
楊梧山便做了孟小冬的說客,對餘叔巖說道:“你已收少春,何不再收一個小冬呢?”
就這樣,在多番勸說之下,餘叔巖收了孟小冬做弟子。
孟小冬的學戲生活就這樣開始了。她遵師囑,每天下午在家由王瑞芝操琴吊嗓3小時,晚飯後兩人一起到餘府,聆聽師父及其好友吊嗓。大約子夜前後,待餘府賓朋散去,再聽師父為她或少春說戲。
1938年12月24日,孟小冬在北京新新大戲院上演了她拜餘叔巖後的第一場大戲《洪羊洞》,餘叔巖親自把臺,演出再次轟動了北京京劇界。
據說梅孟分手後,驕傲的孟小冬留下擲地有聲的幾句話:今後我要唱戲,不會比你差,還是頭牌,要嫁人,我要麼不嫁,要嫁就嫁一個一跺腳就滿城亂顫的。
而孟小冬最後也沒有食言,她後來真的嫁給了一個“一跺腳就滿城亂顫”的人。
嫁給杜月笙,為恩還是情
抗戰勝利後,杜月笙、姚玉蘭夫婦從香港回到上海,特別把孟小冬也從北平接到了上海。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給師姐姚玉蘭增加個伴兒,一方面又給酷愛皮黃的杜月笙解悶兒。
圖|孟小冬與杜月笙合影
與孟同來的還有王瑞芝、鮑吉祥、錢寶森、杭子和。這些人在一起湊上幾臺戲,在杜公館大廳裡的小臺上唱唱,讓杜月笙樂不可支。
1947年8月,是杜月笙的六十大壽,為此,他舉辦了一次“杜月笙60華誕南北名伶賬災義演”的活動。
從9月3日至12日假座上海中國大戲院連演10天京劇,於是,當紅名角齊聚上海,孟小冬獻演的這出《搜孤救孤》,其反響之大,效果之佳,不僅轟動上海灘,而且享譽全國乃至海外。
孟的戲大受歡迎,有人甚至專乘飛機來看她,買不上戲票的人都在家裡守著聽無線電轉播,李萬春夫人李硯秀記得,當時她家所在的巷子裡,一會兒工夫賣出八個無線電,就為了聽孟小冬的一出《搜孤救孤》。
看完了戲觀眾還不走,他們想看孟小冬謝幕,看她卸了戲裝的樣子。孟小冬不願意,還是杜月笙去後臺做了說服工作,才讓孟小冬謝了一次幕。
不料,這次謝幕,竟是她與舞臺的永別,這出《搜孤救孤》也成為絕唱。從此,她再也沒有登臺演出過。
後來孟小冬回了北平,收到了杜月笙在北平給孟購置的一所房子的鑰匙,這讓孟小冬很是為難,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只覺得身上背了一重負擔。
1948年,平津戰役打響,時局一下緊張起來。縈念孟小冬的杜月笙,唯恐她身遭戰亂的不幸,數次讓姚玉蘭函電催孟速來上海。
時局動盪,孟小冬一個弱女子終究是不安全,恰逢杜月笙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孟小冬還是按照杜月笙的要求來到了上海。
而自從她來到上海後,杜月笙的咳喘病越加嚴重,以致使他臥床不起,孟小冬很會照顧人,而且杜月笙對她也有很大的恩情在,所以她便與姚玉蘭輪流照顧起杜月笙來。
1949年4月,解放軍已渡過長江,杜月笙在作了充分的準備之後,於1949年4月27日攜同姚玉蘭、孟小冬以及全家大小20餘口,逃離上海到了香港。
來到香港以後杜月笙還是同在上海時一樣,愛好賭博、聽書和唱戲,為了討孟小冬的歡心也為了給自己解悶,杜月笙每逢週五組織一次演唱雅集。
一天,杜月笙因咳喘病大見好轉,心情格外舒暢,突然想去法國旅遊,對孟說:“儂陪阿拉一同去散散心,依高興吧!”
使杜意外的是,孟回答說:“我跟著去,算是丫頭呢,還是女朋友呢?”
這話無疑使杜難堪和自責。孟自從來到他身邊,既沒享受過他的榮華富貴,也沒體驗過他的柔情蜜意,只有對他的盡心侍疾,卻沒有一句牢騷與埋怨。
如此一個身懷絕藝、卓然不群的奇女子,卻讓她隱人這麼一個繁亂複雜的環境中,長伴一個風燭殘年的久病老人。一旦病人歸天,她孤獨一人,又有何處是她的棲身之地呢?
於是,杜月笙吩咐管家,在家裡擺了10桌酒席,當著在港的家人的面,坐著輪椅,與孟小冬舉行了婚禮儀式。
很多人都說孟小冬嫁給杜月笙是為了償還恩情,可是杜維善在《我的父親:海上聞人杜月笙》中對孟小冬與杜月笙的感情有過一段回憶,否定了這種猜測:
“我想孟小冬對我父親還是有感情的,否則她不會跟父親一塊兒到香港來。父親在去世的一年前和她結婚就是給她一個名分,否則在遺囑裡怎麼分財產呢?除了我們家人之外,那天參加婚禮的人並不多,大家一起吃了頓飯,拍了幾張照片。婚禮的照片現在還存在上海歷史博物館裡,其中有一張相片是我與馬連良、萬墨林和孟小冬弟子錢培榮的合影。婚禮那天,孟小冬很高興,久病的父親也難得有了精神,他帶病陪客。這段婚姻無所謂誰成全誰,他們之間是有感情的,我父親一向重視她的藝術成就,孟小冬也很仰慕我父親,她同父親結婚不是報恩,也不是無奈的選擇。”
孟小冬在香港嫁給了杜月笙。作為當年上海灘最響噹噹的人物,孟小冬嫁給他,算是應驗了當年她離開梅蘭芳時說的那句話。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離開了人世,他生前千金散盡,死後並無多少財產。孟小冬只分得遺產2萬美金。
杜月笙死後,孟小冬又回到了寂寞與孤獨之中,後來,她由堅尼地臺遷居到銅鑼灣使館大廈。在此收了錢培榮、趙培鑫為徒,精心傳授餘派唱腔。
據傳,梅蘭芳曾經找尋過孟小冬,希望孟小冬能夠返回大陸,被孟小冬拒絕了。
在姚玉蘭的邀請下,孟小冬遷居臺灣,她沒有再出來拋頭露面,因為她認為這樣是對杜月笙的不尊重。
1977年5月26日,孟小冬因肺氣腫和心臟病在臺灣去世,終年70歲。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