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得知一名醫生患癌後,相信很多人的反應都是:怎麼醫生也會患癌?其實醫生也是人類,並不能做到對任何疾病免疫,其中就包括癌症。前段時間,我有一位醫生朋友,在一次偶然的體檢時,髮結果發現自己患上了癌症。下面就帶大家瞭解一下,他患癌後的經歷,並介紹一下他總結出的3句話。
王醫生作為一名腫瘤科的醫生,從業30年兢兢業業,給不少患者帶來了希望。在工作時,常常能看見王醫生加班的身影,就算是他平時休息的時候,也可能放心不下他的患者,所以也會來醫院加班。他已經很久沒有回老家了,就在國慶時,他趁著節假日回家的時候,帶自己的父母去醫院體檢了,順便也給自己做了B超檢查。
因為他患膽結石多年,但情況並不算嚴重,工作中忙起來也就忘記了。B超檢查的結果,卻是膽囊3cm實性包塊,存在血流訊號。不過他的心中存在僥倖,認為這只是B超檢查,並不能明確診斷。後來,我建議他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包括CT、腫瘤標誌物,但結果都不太樂觀,因為是惡性機率偏高。
再到後來,王醫生要求進行病理檢查,檢查的結果是膽囊癌。隨即他進行了手術治療,手術后王醫生躺在病床上,規劃著自己之後的生活。他知道手術之後,應該儘早下床,這樣身體恢復得會更快。不過,他走的每一步都非常艱難,而且疼痛感就像是心臟在被電鑽不斷刺激一樣。
他總結出的3句話,很有道理
第一句話:癌症大多是“拖”出來的
王醫生表示,自己患有膽結石已經多年,但是由於工作的關係,對它也沒有特別的在意。不過在他診治的膽囊癌患者中,很多都存在著膽結石的病史,不過就算是這樣,自己也沒有定期做好隨訪,長期拖延最終才發展成為了膽囊癌。
不過在此需要告訴大家,雖然膽結石發生後,有可能發展為膽囊癌,但這並不是一定的。而在發現膽結石之後,一直不以為然,最後就有可能拖成更嚴重的情況。所以建議大家,如果發現自己患有膽結石,應儘早進行干預,尤其是直徑在3cm以上的,需要儘早進行手術清除。
但是,如果體內的膽結石,大小在3cm以下,並且身體並不存在明顯的不適。此時不進行相應的治療,其實也是沒問題的。不過需要做好定期隨訪的工作,以免出現膽結石大小發生變化,自己卻完全不知道的情況。
第二句話:醫生不能只會治病
王醫生工作時,常常會對剛進行完手術的患者說:“早一點下床走走,有助於身體的恢復”。而在患者表示很疼之後,他還會反駁道:“疼也得忍著,不然身體怎麼才可能快點恢復。”但是在王醫生患癌之後,他第一次與患者感同身受,他了解到患者手術後,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除此之外,他現在躺在病床上,根本不想知道膽囊癌的5年生存率。他只想聽到治療自己的醫生說:你的病有治癒可能,我們也會盡力救治你的,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如果醫生在治療的時候,可以多給患者一些關心,患者的痛苦可以得到一定的減輕,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但是在王醫生的從業生涯中,他總是想著怎樣才能更快治好患者的病,根本不會考慮患者的情緒。所以說,醫生並不能只會治療疾病,還應該多關注患者,尤其是關注患者的情緒。醫生的關心,能讓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這對於疾病的恢復,其實是可以起到一定幫助的。
第三句話:化療並非“惡魔”,所以別一味拒絕
王醫生表示,自己接診的很多患者,一聽到化療都非常的害怕。化療的確能給身體帶來不適,但同時它給身體帶來的好處,同樣是很大的。王醫生在手術之後,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了進行化療,因為他知道,接受化療,自己治癒的可能性才更大。
雖然在化療後,他和很多患者一樣,都出現了身體的不適反應,例如脫髮、疼痛、噁心、嘔吐等。但是這些不適只是暫時的,而癌症治不好,對身體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因此希望各位患者,不要覺得化療是“惡魔”,所以不要一味地拒絕。
透過王醫生的案例,大家是否從中得到了啟發,也知道在患癌之後,應該如何應對。在面對癌症時,我們應當做到謹遵醫囑,並且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對於疾病的恢復,是可以起到一定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