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4、5月,馮新宇在主編文藝副刊的同時,又肩負起報社總編輯職務。他以團結抗日、提高效率和戰鬥力為方針,開始對報社工作實行了全面的整頓、改革。在下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提早發稿和編排時間,趕在公路局汽車發車前出報,使一切通車的地方都能看到當天的報紙;(二)總編輯親自撰寫社論和對重大事件的“時評”、“短評”等專欄文章,以強調編輯部的鮮明立場,突出當天重要新聞;(三) 邀請特約撰稿人,辦好各種有關專欄,重點辦好《中原》文藝副刊。
上述措施的實施,給報社各項工作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最根本的變化,是在組織結構上突破了報人辦報的狹窄天地,依靠社會力量,團結了大批進步的專家、教授、知名人士和文學青年,以報紙為陣地,組成團結抗日,愛國進步的統一戰線,使報紙成為宣傳愛國主義思想、普及文化科學知識、鼓動文學藝術革命,和向國民黨反動政府進行合法鬥爭的工具。
在具體的組織措施上,馮新宇大膽地實行總編輯負責制下的主編社會化制度,邀請社會名流、進步作家,直接主編各有關專欄、專刊。如有一段時間的《史學》主編是嵇文甫、李明懸;《文藝》主編葉鼎洛、李春舫;《教育》主編李廉方、鄭竹虛(若谷);《國學》主編邵次公;《醫學》主編張靜吾、上官悟塵、閻仲彝;《社會》主編李醴泉、陸選之、張履謙;《平沙》主編汪漫鐸、於賡虞,以及文藝副刊特邀撰稿人趙悔深(李蕤) 、周德成(曉樂、新武、耶菲、李樸)、陳雨門、傅無朋、周邦非、劉悲深等。文藝副刊基本投稿人黃昏君、舟思專、仲宏、一葦、伯恭、真人、海清、兆瑞、曼之(天問天恨)、東強(葛淑華)、定波、謹三、金金、嘯洲、段呈須、賀力員、洪山擊鐘等。經常保持聯絡的基本投稿人到《中原》週年時,曾發展了“一百七十餘人之多”。此外,有些專刊還由特邀主編人聯絡省外人士合作,如《電影戲劇專頁》的一葦、沙坪、春舫,曾“聯合京、滬、平、濟等地藝壇上的朋友給稿”。兄弟單位《大公報》駐河南記者張了且等也大力贊助。本社同仁劉國明、房仲喬、張逢沛等,更是全力以赴。正是依靠了這許多同志、 朋友、仁人志士,組成了省報的骨幹力量,奠定了廣泛的社會基礎,開拓了更多的學科領域。從而,使省報進入“空前的黃金時代”,馮新宇“個人生命的火花”也進入“頂強烈的燃燒時代”, 為抗日救亡運動,譜寫出一曲雄壯的戰歌。
未完待續
來源:中共潢川縣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