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勝敗乃兵家常事,縱觀歷史歲月長河,在各朝各代更迭過程中,曾引發過無數次戰爭,每一次戰場都會以輸贏定下結論,戰爭不僅是殘酷的更是複雜的,尤其是對於近代中國而言,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每一場戰役取得的勝利,都是用革命烈士的鮮血換來的,是來之不易的。
當然在這些戰役中,我方也經歷過失敗,比如在抗美援朝戰爭過程中,有一場戰爭讓我軍付出了慘痛代價,彭老總為此還幾度失聲。
01有勝就有敗,不是每場戰役都能讓人滿意
在新中國成立不久,朝鮮戰爭便爆發了。當時我國解放軍以“志願軍”的名義支援朝鮮,進入半島,這場戰爭也是我國曆史上濃墨重彩之筆。
因為新中國處於剛起步階段,所有的經濟發展和建設都是滯後的,在當時想要和武裝裝置最先進第一強國美軍進行殊死較量,無疑是螞蟻對抗大象,想取得勝利是極其困難。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抱著堅定必勝的信念,一直堅守陣地,與美軍抗衡。當然在這場持久戰中,我們取得多次戰役勝利的同時,也出現過失敗,其中也不乏某些戰術上的失利。
比如,砥平裡戰役就是我國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一個比較重大的失利。
有人說砥平裡戰役是志願軍輕敵造成了失敗,其實並不是。早在這場戰役沒有打響之前,我軍就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本來,我軍是主動進攻方,沒想到從戰役打響之後,戰線拉長後,我軍卻陷入了被動局面,沒有在第一時間及時結束戰鬥。而美軍卻憑藉先進的武器裝備好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依靠六個營的兵力擊敗了我軍六個團的兵力。
美軍的這些兵力,不僅彈藥充足,而且都是經歷過二戰的老兵,在戰鬥和戰術上經驗豐富,絕非後來宣傳中所謂的一觸即潰的“少爺兵”。可以說和這樣的敵人較量才體現了我軍的英勇和毅力,砥平裡駐守的美軍火力超強,超出了志願軍的估算,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戰線被拉長後,美軍的援軍部隊到達,我軍雖然幾次嘗試反撲都是屢屢失敗,在堅持第二天晚上,最終我軍因無法扭轉戰局選擇了撤退,僅僅只有六個營的美軍卻擊退了我軍六個團的兵力。
從戰略上看,砥平裡之戰標誌著志願軍戰略進攻大規模、大踏步、大縱深運動戰的結束,以陣地防禦戰為主的戰略相持階段來臨。
02彭老總心情悲痛,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身經百戰的彭老總在得知砥平裡戰役中美軍6個營擊退我軍6個團的訊息後,他幾度失聲,內心充滿了悲痛的同時也充滿了很多憤怒,這樣的結果無非是在意料之外的,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就要勇敢的接受。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事後,彭老總陷入了反思中,對於砥平裡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是軍錯失了最佳時機,以及我軍與美軍之間難以彌補的硬體實力。
從戰役上看,砥平裡戰鬥失利打破了彭老總穩定戰局的希望,東線未能達到破壞敵軍戰役佈勢的目的,西線阻擊也就失去了意義,我軍丟失漢城,全線撤過漢江。從戰術上看,美軍發現了我軍火力薄弱、對堅固據點攻堅能力不強、持續作戰能力差等弱點。
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後,彭老總立刻提出了改變戰略想法,雖然我軍火力薄弱,武器裝備落後,但可以轉為防守為主要策略,於是彭老總把自己的想法上報給了中央,經毛主席同意後,我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策略正式轉為防守,拉長戰線與美軍打持久戰。
可以說砥平裡戰役對我軍來說具有重大意義,也是我軍改變戰略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雖然這次戰役的結果是失敗的,給我軍帶來慘痛的代價,但好在及時吸取教訓,調整戰略後,我軍取得了最終勝利。
在國際上,抗美援朝的勝利為新中國贏了話語權,直到今天,我們後人一直銘記這段歷史,緬懷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