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錦衣衛,那首先得說說它的由來。錦衣衛是明朝的軍政蒐集情報機構,其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大明會典》記載:"錦衣衛,本儀鑾司"。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
起初錦衣衛就是皇家護衛儀仗隊,選拔雄壯挺拔之俊生,掌管皇家儀仗和護衛工作。但是問題是長得好看並沒有實際用處,其機構類似於文官禮儀部門,武力值太低。太祖朱元璋行伍出身,再加上建國之初,國勢不穩。因此,朱元璋迫切希望重組改制皇家護衛機構,引入軍隊,實行軍事化的編制與管理,設有總小旗、百戶等職位。
洪武十三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著名的胡惟庸案。有鑑於此,朱元璋藉此機會大幅度調整政治體制以及權力機構的劃分設定。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下令"改儀鸞司為錦衣衛,秩從三品",後又改為正三品。錦衣衛與儀鸞司有很大不同,錦衣衛的職能偏向武官,"冠武冠,所統曰將軍、力士、校尉",深得皇帝信任。
錦衣衛作為明代最著名的特務機構,提到“錦衣衛”歷來就與恐怖和黑暗相聯絡,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明代官員最怕的就是看到錦衣衛的出現,這種恐懼不亞於現在紀委突然出現在官員的辦公室。
凡是都有例外,錦衣衛裡也出過實打實的好人,那就是今天要說的錦衣衛袁彬,袁彬,江西新昌縣人,他的故事源於傳奇皇帝明英宗,這可是有兩次當皇帝經歷的神級人物。公元1449年7月,北方瓦剌造反南犯。大太監王振認為,應該讓皇上明英宗御駕親征。王振本出身鄉村老師,屢試不中,於是自閹入宮,成為了首屈一指的專權宦官。(不得不佩服王大太監,古往今來能自閹的人有幾個)在王振的忽悠和吹捧之下,朱祁鎮非常高興,下令御駕親征。結果走到山西大同,王振畏懼對方兵強馬壯準備逃跑,最後王振被殺,明英宗被抓,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據史料記載,當時英宗的護衛隊、大臣、甚至連廚師都跑路了,但只有袁彬寸步不離,並在敵營長期保護英宗,由此和英宗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由於瓦剌兵員不足,經濟發展上不去,又不敢擅殺英宗,最後只能想送回英宗,一來順手再撈點好處,二來明朝已經有了皇帝(明景帝),現在給你送回去個皇帝,看你頭不頭疼,噁心不死你。景泰元年八月,在袁彬的護衛下,明英宗終於回了京城。
英宗回到京城肯定不好受,不得不佩服瓦剌也有高人,景帝原本皇帝當得好好地,現在送回一個皇帝,確實被噁心的不行,真是糟心,沒辦法封英宗為太上皇,居南宮,實際上就是囚禁。這中途七八年間,沒有袁彬的保護,英宗是待機不了這麼長的。
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大將石亨、大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擁戴被軟禁的明英宗復辟,當即廢黜景泰帝,景泰帝氣絕身亡,史稱“奪門之變”。
英宗二次為帝,老毛病又犯了,最終縱慾而亡,後明憲宗繼位。憲宗即位後任用賢能穩定朝政,袁彬商輅等人都被返聘回朝中擔任要職,使明朝真正走出土木堡陰影,實現了國家中興。
明憲宗在位二十三年裡,在袁彬管理下的錦衣衛沒有株連大臣,也沒有搞情報誣陷,政治清明,文武百官活得非常舒坦。這是有明一代錦衣衛最高光的時刻。弘治(明孝宗)元年袁彬去世,賜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妻、母均封一品誥命夫人,生死具榮。武官尤其是特務機關官員能封大夫、上柱國的少之又少,因此說袁彬是明朝錦衣衛中的另類,是個真正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