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作者:童棹凡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淮河,承載了兩岸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然而,淮河也給民眾帶來過深重災難。江蘇省淮安市檔案館內,陳列著一個治淮照片箱盒,盒中45張珍貴的治淮照片,記錄了1950年至1960年間,淮河兩岸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馴服”洶湧淮河的過程與水利建設的成就。
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治淮工程(圖片資料由江蘇省淮安市檔案館提供)
1950年夏,一場場暴雨肆虐淮河流域,4000餘萬畝農田被淹,災情慘重。7月20日,毛澤東在反映災情的電報上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
8月5日,又一封機要急件送至毛澤東手中:“由於水勢兇猛,群眾來不及逃走,或攀登樹上,失足墜水(有在樹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統計489人,受災人口共990餘萬……由於這些原因,幹群均極悲觀,災民遇到幹部多抱頭大哭……”
讀到這裡,毛澤東不禁黯然落淚。他在“被毒蛇咬死者”“多抱頭大哭”等處重重畫上橫線,並當即批示:“請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導淮計劃,送我一閱。此計劃8月份務須作好,由政務院透過,秋初即開始動工。”
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碑刻(圖片資料由江蘇省淮安市檔案館提供)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按當時國力,防災抗洪已經勉為其難,朝鮮半島又燃起戰火,中國不得不有所準備。內憂外患,都需要財力支撐。有人提出,現在辦水利工程,是否早了?接到毛澤東指示,周恩來說:“蘇北人民在戰爭期間,響應黨的號召,上去那麼多人,流了那麼多血,出了那麼多烈士……我們應該支援他們。”
治淮計劃通過後,周恩來連夜召開治淮會議,主持淮河流域規劃工作。他召集工程師反覆研究淮河水文特徵,提出“蓄洩兼籌,以達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針和“三省共保,三省一齊動手”的團結治淮原則,解決了治淮工程中蓄洪與洩洪、上游與下游、近期與遠期、除害與興利等一系列問題。
治淮工程中湧現大批勞動模範(圖片資料由江蘇省淮安市檔案館提供)
1950年冬,治淮工程全面實施。災區人民聽到黨中央號召,主動請纓,出勞力、造船隻、運供料、送糧食。在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姐妹不示弱,夫妻共出徵”的動人事蹟層出不窮。
治淮後喜獲豐收的場景(圖片資料由江蘇省淮安市檔案館提供)
隨著佛子嶺等四大水庫、蘇北灌溉總渠等工程完工,淮河在洪水面前經受住了大考。直到今天,沿淮河順流而下,6300餘座水庫、6.3萬公里堤防、27處行蓄洪區等一系列防洪減災工程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持續“馴化”著淮水。“洪水橫流、歲歲為患”的歷史不再,“淮水安瀾”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