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可以稱之為戰略轉折最重要的一年,亦可以稱之為改變戰局,揚名天下的一年。
這一年的戰爭為之後很多年,人們回憶起來,都不得不提的便是劉伯承與鄧小平於1947年的壯舉。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蔣介石撕毀停戰協議,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面對蔣介石軍隊精良的裝備,以及人員數量上的優勢,為了能夠更好的打破蔣介石的戰略部署,中國中央經商討之後做出決策,轉為全國性的戰略反攻。
“挺進大別山”的壯舉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這第一個大捷——高山鋪戰役。
當時,這一仗劉伯承不敢打,他非要堅持打,最終以800人的代價殲敵一萬餘人。
咄咄逼人的國民黨軍隊
高山鋪戰役是劉鄧大軍主力在大別山南部戰略展開過程中的關鍵性戰役,促進了大別山根據地的建設,併為人民解放軍提供了新的作戰經驗,亦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的第一場大捷。
劉伯承與鄧小平在指揮軍隊進入大別山之後,其實並沒有立刻打仗的打算,因為冬天就快來了,部隊的首要任務便是準備過冬。
劉伯承把軍隊分散到各個地區,準備先把“過冬”的問題解決之後再進行大別山根據地的建設,戰士們於富庶之地借取棉花等材料,後自己縫製,備足冬衣,安全過冬。
然而,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的舉措卻讓蔣介石恨不得除之而後快,急調兵力企圖在解放軍立足未穩之際將其一網打盡。
所以,就在劉鄧大軍都在積極籌備準備過冬時,傳來第一縱隊訊息:蔣介石派出整編四十師轄三十九旅(欠一個團)、一○六旅和整編五十二師的八十二旅,共5個步兵團的兵力盯梢追截。
面對整編四十軍的來勢洶洶,劉伯承與鄧小平二人不得不改變策略,做出決策以應對目前的戰況。
對於此時的劉鄧大軍來說,受很多的現實因素的限制,想要獲勝並沒有那麼的容易。
首先,劉鄧大軍剛剛進入大別山,地勢人員很多情況不明,糧草供應和傷員的安置都是十分嚴峻的問題。
其次部隊的重武裝裝備少,作戰的話器械裝備方面並不佔優勢。
最後部隊減員嚴重,現存的很多戰士對於山地作戰並不熟悉。
而蔣介石所派出的整編四十師,作為蔣介石的精銳部隊,裝備精良,全部配備美械裝備,且態度驕橫,目中無人。
面對整編四十師的囂張氣焰,劉鄧大軍雖兵力不足,士氣卻不減絲毫,鼓著一股勁想要打整編四十師一個殲滅戰。
劉伯承與鄧小平二人針對現實情況進行商討,思考之後,決定先殲滅敵人以後再解決棉衣過冬的問題。
做出決定之後,鄧小平二人就開始以前線傳來的有關整編四十軍的實時訊息,針對其孤軍冒進、驕橫輕敵等弱點進行戰略部署。
劉伯承與鄧小平二人親自勘察,決定在蘄春境內的高山鋪設伏殲敵,高山鋪地形險要,四面環山,最南端有一個狹窄的山谷,西面有一個缺口,而山谷則是整編四十師的必經之路。
確立作戰埋伏地的同時,劉伯承將第一縱隊、第六縱隊以及中原獨立旅等兵力設定為第一梯隊,二縱和三縱的4個團為預備隊。
戰爭一觸即發,各縱隊於戰前都在緊鑼密鼓地做戰前動員,一時間戰士計程車氣高漲,高昂“必勝”的口號。
堅持作戰的楊勇
作戰的第一梯隊交由一縱司令員楊勇指揮,楊勇率領第一縱隊主力於夜間抵達指定的作戰地區。
楊勇
楊勇在抵達現場之後,親眼看到高山鋪的地形,感慨道:“這裡好的,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勘察好地形以後,楊勇當機立斷,將一部分出去兵力派出去控制界嶺、洪武堖地區,堅決堵擊,主力部隊就以分進合擊的戰術,在十里鋪和界嶺之間地區包圍。
第二天,楊勇在做最後的戰前動員,通訊員急急地跑來,告知楊勇,劉伯承來電報說這場仗不打了。
楊勇一聽,眉頭緊蹙,發電報詢問其原因。
劉伯承的回覆來的很快,言辭中可見其擔憂之意,“這是我們進大別山以來的第一場仗,要是贏了,那就是個漂亮仗,好處不用多說,可是萬一輸了呢?軍隊計程車氣一定會大減,之後的工作還怎麼展開?”
劉伯承的考慮楊勇表示理解,但是楊勇認為,所有的準備已經做足,這一仗也不一定會失敗。
於是便去電,向劉伯承表達自己的決心,並表示,一切準備已經做好,一定會取得勝利,且命令已經下達,不可言而無信。
在楊勇的再三堅持之下,劉伯承同意作戰,並叮囑楊勇一定要慎重。
獲得劉伯承的批准之後,楊勇讓戰士們身著破爛衣服,打造出一種無組織無紀律的游擊隊形象。
且說國民黨內部,國民黨軍隊第八十二旅向武漢行轅作戰處請求休整,因為部隊日夜兼程已然疲憊不堪,掉隊情況嚴重。
但這個請求被蔣介石駁回,他認為劉鄧大軍剛進駐大別山,情況不明的情況之下不可能展開戰鬥,此時將其殲滅,絕對是最佳時機。
於是便下令讓第八十二旅日夜兼程,不允許用任何藉口拖延。
第二日拂曉,國民黨軍隊與中原獨立旅接觸,由於戰士們破爛的服裝,以及防禦之時的打打退退,國民黨軍隊便認為這只是一支遊擊部隊,並未放在心上。
一路槍火,國民黨軍隊隊形絲毫不變,就這樣被誘敵小分隊一路引到預先佈置好的“口袋”之中,敵我雙方就此展開激烈的對抗。
由於事先的輕敵,武漢行轅在給到第四十師的電報中強調,這只是一支遊擊部隊,最多也就一個旅,不用怕的,抓緊時間,可以大膽前進。
在催促之中,國民黨軍隊在飛機和大口徑迫擊炮的掩護之下,連續向洪武堖和界嶺陣地攻擊,楊勇率兵趕赴,反覆爭奪之下,牢牢控制了洪武堖和界嶺。
當夜,楊勇召開了作戰會議,決心迅速切斷敵人退路,以四面包圍的形式,將國民黨軍隊全部殲滅在高山鋪、清水河地區。
一縱隊在六縱隊的配合之下開始壓縮包圍圈,此時的四十師和第八十二旅還當這只是一個旅的遊擊部隊,並沒有太過在意。
直到包圍圈逐漸縮小,總攻發起,國民黨軍隊被打得連連敗退,這才反應過來自己中了埋伏,於是下令猛攻,企圖佔據有效地勢,有機會等待援軍。
強攻猛打多時,卻未見明顯成效,國民黨軍隊損失慘重卻仍被鎖在“口袋”之中,甚至在楊勇下令反攻之後,唯二佔據的高地也失守。
眼看國民黨軍隊隊形混亂,楊勇接受六縱政委杜義德的建議,下令趁國民黨軍隊混亂之際,於9點發起總攻,比之前預設的總攻時間提前了2個半小時。
總攻的命令下達之後,各部戰士英勇殺敵,將第八十二旅被包圍在高山鋪地區,第四十師被包圍在清水河區,以數塊形式各個擊破。
杜義德
第四十師師部轉移到路南一個小高地上,第五十九團二連副排長張兆林率領全排衝上高地將其殲滅。
失去了戰鬥指揮,整個國民黨軍隊猶如一堆零散的砂石,潰不成軍,眾人紛紛放下武器投降。
當時,戰鬥的訊息還未擴散,蔣介石也並未接到有關的戰敗資訊。
第二天一早,當楊勇及戰士們押著這群俘虜離開戰場的時候,從武漢飛來的兩架飛機帶著蔣介石提供的物資於高山鋪上空投下。
面對這些從天而降的食物,戰士們喜笑顏開,“打了這麼久的仗,還真是餓了......”
楊勇看著周圍戰士的模樣,搖頭笑道,“吃吧,這些彈藥清點好,收回去。”
“知道了。”戰士們齊聲。
戰後,根據統計,劉鄧大軍僅傷亡800人,卻全殲了敵整編40師和82旅1.2萬餘人。
劉伯承看著浩浩蕩蕩回來的軍隊,拍了拍身邊鄧小平的肩膀,笑言,“這仗要不是楊勇這小子堅持,說不定我就不打了,那整編四十軍就跑掉了,哪來現在這樣的勝利啊。”
鄧小平笑道,“那是你謹慎。”
說罷,二人雙雙笑著看向歡呼勝利的眾位將士們。
這一仗,以不到兩天的時間殲滅了國民黨軍隊,取得了挺進中原後的第一個大捷,極大地鼓舞了群眾的情緒,同樣為之後根據地的建設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有力條件。
戰爭當前,任何一個細小的決策都會起到影響全域性的作用,劉伯承身上揹負的責任重大,他所需要考慮的不僅是一場戰局的勝利與否,還有之後的根據地建設的成功與否,戰士的情緒,人民的信任。
蔣介石也許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才如此肆無忌憚,可是他卻忽略了不確定的因素——楊勇。
這場戰役能獲勝,與楊勇的堅持脫不開關係,也不能忽視劉伯承的重要戰略決策對戰局的影響,還有就是國民黨軍隊的輕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