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02年至1904年,德國建築學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以東亞地區駐防旅建築監察員的身份,被德國政府派遣到中國,對中國古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06年8月,時年33歲的柏石曼成為德國駐北京公使館官方科學顧問,耗時三年對中國進行全面考察,走遍晚清中國的十二個行省,行程萬里,拍攝了大量的中國古建築與景觀,此後他撰寫多部相關著作,圖遊華夏網以其原版照片,按照拍攝地域與時間進行歸集解讀,與喜愛歷史的讀者朋友們共同研究。
第21篇行程
柏石曼將其三年的行程在當時的中國地圖上逐一標明,從1906年秋到1909年,沿著直隸、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幾乎走遍了中國。
本篇為1908年夏秋之季,柏石曼從瀏陽來到醴陵所攝的照片,上圖為1905年的湖南省地圖(藍線為柏石曼的行程路線)。
一、醴陵城內
1、柏石曼離開瀏陽,經過陸路來到了醴陵,這是他在淥江之畔拍攝的淥江橋,此橋始建於南宋年間,此後的歷代毀損二十餘次,清乾隆年間進行了加固維修,可惜1919年在戰亂中燒燬,1924年重建為石拱橋至今。
2、放大第一張照片,文廟可以看到橋面上人來人往,很多當地百姓都挑著擔子走在橋上,從橋洞下方可以看見對岸的醴陵城,那山坡上的樓閣應該是文昌閣。
3、柏石曼來到醴陵城內,他看到一座巍峨的石牌坊,造型古樸厚重,牌坊上的門匾寫著:“貞孝節烈總坊”的字樣,這是表彰醴陵城眾多節婦孝女的總牌坊。
4、醴陵的貞孝節烈總祠,門樓造型精緻,左上方還懸掛著:“奉建先農殿工程局”的招牌,從歷史資料中我們得知,先農殿又稱神農殿,始建於清雍正年間,原址位於醴陵城北郊五里牌,清道光年間被大水沖毀,1905年遷回城東的東正街重建,柏石曼拍攝時,施工隊伍大約是在此處入駐。
5、柏石曼在彭家祠堂門前,他站在池塘之畔,對岸的祠堂前門上寫有:“蒼山統秀”四字,門下站有一男子,其後的山坡矗立著一座樓閣,這就是醴陵的文昌閣,古樸的建築倒映在水中,傳統中國的古典之美躍然而出,可惜文昌閣早已不存。
二、醴陵文廟
6、醴陵的文廟,照片中的建築是大成殿,清乾隆年間遷建於此,文廟整體建築只有此殿至今仍存。
7、醴陵文廟大成殿前的臺階,孔子從唐代時被封為文宣王,孔廟的丹陛石均雕為精美的龍形石刻。
三、醴陵城外風光
8、醴陵城外鄉村的一處祠堂。
9、柏石曼在醴陵郊外,田野裡一片收穫過的景象,盡是割稻之後的稻茬,幾乎農家就在稻田之旁,遠處可以看到一座7層石塔,從柏石曼在醴陵的行程判斷,此塔極可能是位於姜灣的財源塔。
下一期《前往衡陽》,敬請您的期待與關注。